海湾地区进口石油印度会干涉吗(海湾第一个开采石油的国家)

中亚,一个令印度魂牵梦绕的地方。

海湾地区进口石油印度会干涉吗(海湾第一个开采石油的国家)

在优秀影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毕业论文对“亮剑精神”进行了画龙点睛的经典概括:

“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与性格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与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是部队灵魂永在!”

军队如此,国家亦是如此。而对应到印度身上,那么给印度注入灵魂的人物就是印度的开国总理尼赫鲁。

早在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殖民者统治走向独立之前,尼赫鲁就曾在其著作《印度的发现》中明确提出“印度是不能扮演二流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作为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大国,“天赋异禀”的印度具备一个非常优越的开局,英国留下的巨额遗产以及没有战争的蹂躏,让印度的起点比绝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都要好。

更令人羡慕嫉妒的是,印度作为大国,却能在美苏两大阵营之间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有着无比美好的国际环境,印度更成为西方国家眼中名副其实的“自由先锋”和“民主典范”。

因为起点高山仰止,国际环境人见人爱,所以独立后的印度在顺风顺水的环境下,情不自禁地就膨胀了起来,

由于印度的自立门户得益于英国印巴分治的统筹安排,根本没有革命或战争将社会旧秩序推倒重来的过程,所以换汤不换药的印度统治阶层作为既得利益者对200多年的被殖民史非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对英国殖民者充满了感恩戴德,更大言不惭地以英属印度继承者自居。

所以,在印度独立前“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者们,在翻身做主后迅速黑化成南亚霸凌者,对昔日同样被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的周边伙伴棍棒相加。

虽然也曾有过在1962年被打得屁滚尿流的不堪过往,但印度的膨胀总体顺风顺水,这让印度也开始逐渐不满足于成为英属印度第二,而是想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开始为成为有声有色的超级大国而奋斗不息。

当然,想要成为和美国并驾齐驱甚至是力压美国的超级大国,印度要做的还有很多,而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就是冲出次大陆,称霸亚细亚。

而亚洲的核心所在,就是中亚。

根据英国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心脏地带学说”的观点,亚欧大陆是称霸全球的“世界岛”,而中亚则是名副其实的“心脏地带”。麦金德认为: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控制了全世界。

只不过,在苏联解体的1991年之前,尤其是近现代几百年时间里,中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大国博弈的主要平台,在中华帝国和波斯帝国等亚洲强权先后盛极而衰后,来自东欧的沙俄帝国自北向南逐渐征服了中亚地区。

从19世纪上半月至1991年,虽然俄国经历了从沙俄、苏俄再到苏联的历史性蜕变,但中亚始终是俄国的势力范围,也就是后花园。

在这样的情况下,尤其是超级大国苏联时代,就连同为超级大国的美国也无法在中亚见缝插针,只能通过阿富汗战争让苏联疲于奔命。

但1991年苏联解体后,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中亚各国虽然大小不一,但是普遍很穷,长期靠苏联的救济过日子,所以听说苏联解体,中亚各国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苏联大家庭自力更生。

但急于甩开包袱的俄罗斯并没有那么大公无私,所以为了生存,俄罗斯义无反顾地踹开中亚远走高飞,留下中亚各国在风中凌乱垂泪。

不过很快它们就哭不出来了,因为没有了苏联的阴影,中亚的天空突然天朗气清、柳暗花明起来。

因为没有了苏联的全面控制,苏联解体后,半死不活的俄罗斯也对中亚力不从心,所以美国等大国带着援助纷至沓来,开始将中亚打造成反中反俄的前沿。

当然,在这个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地方,除了中美等一流玩家,其它小鱼小虾也不甘寂寞加入了中亚争夺战,土耳其和印度就是典型。

作为奥斯曼帝国的后裔,土耳其在冷战时期是北约的座上宾,冷战结束后虽然在西方世界地位一落千丈,但却在穆斯林世界开始了“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新征程,埃尔多安上台后土耳其更是成为泛突厥联盟的忠实拥趸,为建立一个以安卡拉为中心,囊括小亚细亚半岛、高加索、中亚、南西伯利亚以及XIN疆的泛突厥联盟而折腾不止,而土耳其在中亚的上蹿下跳客观上也对中亚恐怖主义的沉渣泛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比于之下,印度虽然在中亚的影响力相比于土耳其都显得相形见绌,但其掺和中亚事务的决心却比任何国家都要强烈。

因为,印度是个身在南亚,心在中亚的大国。而且更重要的是,印度与中亚有着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渊源。

虽然戴着文明古国的帽子,但历史上的印度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不是被征服,就是在被征服的路上。

开伯尔山口虽窄,但却从来挡不住中亚征服者南下的脚步,从雅利安人再到蒙古人,印度在目不暇接的征服之下终于成为“秀色可餐”的千层饼。

因为印度用了几千年时间也没有学会在开伯尔山口修一道长城,所以中亚的征服者想来就来,而征服者的人口流动本身也是文明交流的一部分,这是南亚次大陆和中亚最早的历史联系。

而除了喊打喊杀的征服者争先恐后地南下,佛教逆流而上并从贵霜帝国传遍整个中亚和东亚的传教之路,也成为南亚次大陆与中亚文明碰撞的最佳例证。

当然,虽然都叫印度,但古印度和现代印度没有一毛钱关系,今日的印度也早已没有了佛教大行其道的舞台,所以印度积极掺和中亚事务,虽然有到中亚寻根问祖,重走征服路的心灵回归之旅,但却有更现代意义上的诉求。

而在静夜史看来,印度掺和中亚事务的主要诉求包括:

1、挤压巴基斯坦

挺进中亚毫无疑问是为了扩张印度的国际影响力,但问题是在成为亚洲强国乃至有声有色的超级大国之前,印度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冲出南亚。

因为当年英国殖民者故意留下克什米尔问题,所以独立后的印巴双方只能通过拳头决定。而经过印巴双方激烈的火并,双方最终将克什米尔瓜分。

虽然印度分得的克什米尔比巴基斯坦更大,人口也更多,但问题是巴控克什米尔不仅对印度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制态势,成为联结北方大国的桥梁,更成为阻挡印度向中亚挺进的锁链。

因为巴控克什米尔以及阿富汗瓦罕走廊的存在,使印度和中亚各国之间不存在领土争端,这天然地使印度和中亚各国之间天然亲切。

但问题是印度无法和中亚山水相连,但巴基斯坦却可以。

由于伊斯兰教的宗教纽带,巴基斯坦和中亚各国天然亲近。虽然由于杜兰线导致的俾路支等历史遗留问题,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关系长期紧张,但同在伊斯兰世界,以及美国在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中亚等地区的长期经营,中亚地区反而更容易成为巴基斯坦对抗印度的战略纵深。

虽然大国本着核平衡的原则,使巴基斯坦突然在印度拥核的同一年成为拥核国家,有了和印度同归于尽的实力。在拉平印巴实力差距的同时,也彻底断送了印度企图消灭巴基斯坦一统南亚的野心。

但问题是核武器虽好,但却不能贪杯,否则就是杀敌1000自损1200的同归于尽。所以和印度的长期对抗中,常规战依然是双方的首选。

因为在1971年第3次印巴战争中印度推动东巴基斯坦独立,使巴基斯坦丧失了东西夹击印度的优势,所以巴基斯坦只能依靠西巴基斯坦和印度拼死搏杀,但问题是巴基斯坦国土东北—西南延伸,面对印度缺少战略纵深,所以中亚自然而然成为巴基斯坦的大后方。

再加上印度一直怀疑巴基斯坦是印控克什米尔恐怖势力以及东北六邦反抗组织的幕后支持者,所以想方设法“策反”中亚,端掉巴基斯坦的后方,压缩巴基斯坦的战略纵深,并趁机打击跨越中亚和南亚的恐怖主义势力,对于保证印度和中亚各国政局的稳定都有重大作用。

2、反制北方邻国

今天的印度,最喜欢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印度早已不是1962年的印度”。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执念”,原因在于印度在1962年的战争中被揍得实在太薄。

在那场被西方国家称之为“热刀切黄油”的战争中,威风凛凛的印度军队不仅将侵略战打成了首都保卫战,更让国际社会在南亚次大陆见识到了非洲角马迁徙的壮观场面。

而这场一边倒的战争,除了将印度彻底踹下了第三世界领袖的神坛,让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郁郁而终,更让印度心里产生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从此印度处处以北方邻国为对手,时至今日依然不忘时刻找北方邻国碰瓷。

但再不知天高地厚的印度,也不得不面临着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它和北方邻国的边界在1962年被重新定义了。虽然北方邻国因为后勤等因素的影响,在高歌猛进后并未完全收复所有失地,但却几乎占领了两国边界的所有制高点,对南亚次大陆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态势。从此即便印度生吞活剥了锡金,完全控制了不丹,并对尼泊尔指手画脚,但被压制的态势难以改变。

而更尴尬的是,在大陆被处处压制,印度在海上的扩张也处处碰壁。虽然印度独立后,以“印度洋”中有“印度”字样就理所当然地将印度洋自认为“印度之洋”,但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一再表示印度算个什么锤子,有事没事就到印度的所谓海域耀武扬威,让印度高价购买的破铜烂铁自惭形秽的同时,也让印度彻底明白: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虽然对土地的野心不及英苏等超级大国强烈,但对海洋的霸道毋庸置疑。

所以印度不得不再次将精力转向大陆。而大陆方向,除了向东挺进东南亚,就是向北深入中亚地区。

对于印度而言,虽然中亚的区位也同样无法对北方邻国形成居高临下的压迫态势,但终归比在南亚被压得喘不过气好得太多。

而早已在中亚谋篇布局的美俄两国也早有利用印度掣肘彼此以及恶心我们的想法,所以印度虽然在地理区位上难以和中亚心心相印,但却更有如鱼得水的理由。

3、寻求能源安全

虽然印度经过几十年来的励精图治,经济发展依然差强人意, GDP靠牛粪注水才勉强赶英超美,但印度经济的发展确实毋庸置疑,尤其是相比于立国之初,那是真正的天翻地覆。

而经济发展就需要能源的支撑,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其中石油更是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和“流动的黄金”。但问题是上天虽然给了印度农业发展的优良条件,但却没有在工业上给予更多照顾。所以能源这个事,印度是真正的有心无力,牛粪抗疫和牛粪芯片等看似荒诞,实则充满了印度式的无可奈何。

好在印度距离波斯湾不算太远,但问题是波斯湾作为世界石油重地,一直都是美国的重点盯防地带,而印度洋也不是所谓的印度之洋,更因为印度从来不曾掌握国际原油的定价权,所以印度一直以来在能源上都充满着深深的无奈。

虽然和美国关系相当不错,但所谓“亲兄弟明算账”,在印度洋的势力范围争夺上尚且如此,关乎印度生死存亡的能源问题就更不在话下了。

所以,中亚对印度的吸引力,实在不是偶然。

虽然地表是被半干旱草原和干旱沙漠覆盖的内陆地区,但中亚的油气资源区异常丰富,尤其是里海湖底和周边已探明石油储量为1500—2000亿桶,占世界石油数量的18%~25%;探明天然气储量高达7.9亿立方米,被誉为“第二个中东”。

而煤炭等其它矿产资源以及有色金属储量更是令人,而且这里也有印度发展核武器最需要的铀矿。

所以,某种程度上说,中亚是印度必须要争取的能源基地。

虽然在和美国关系情比金坚的情况下,印度能够就近从海湾地区进口相对廉价的石油,但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最大危险就是真的可能被吊死,比如已经发生的伊拉克战争和未来可能发生的美伊战争,都是悬在印度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所以提升中亚的能源地位,实行多元化战略,是印度维护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而彼时的中亚,在苏联解体后,本就脆弱落后的经济在短期内无法建立工业体系的情况下,只能靠出卖资源为生。而印度虽然没有北方邻国如此强大的能源需求,但架不住印度钱多以及为了打入中亚不惜高价买买买的决心。

所以中亚各国喜欢印度,不仅是苏联时代和印度良好关系的继承和延伸,更是印度慷慨解囊的大户人家风范深深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中亚国家。

可以说,印度向中亚进军,除了是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压制和掣肘周边对手的手段,更是能源多元化的必然选择。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印度虽然有千里跃进大中亚的凌云壮志,但现实总是能第一时间把大嘴巴子送到印度眼前并贴心地给印度呼在脸上。

在静夜史看来,相比于印度挺进中亚的不得不为以及必然而为,印度的无能为力似乎更有市场,毕竟:

首先,印度和中亚各国不接壤。

虽然这样的区位让印度和中亚各国没有了剪不断理还乱的领土争端,但却也让印度和中亚各国之间始终充满着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就像远嫁的闺女一样,难以在家里有事时第一时间赶回父母身边。

所以印度虽然有到中亚寻根问祖的殷切希望,但隔在中间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足以让印度累觉不爱。

其次,印度没有工业化。

因为开局时本就是一盘散沙,后期的励精图治本质上也是对旧有结构的修修补补,没有从根本上进行社会秩序的重塑,所以印度也难以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无法推行覆盖全国的土地改革,更不能废除种姓制度,建立强大的工业体系。

所以,印度对中亚的影响力,除了联合军演、领导人互访,剩下的就只有所谓的经贸往来了。但没有工业竞争力的印度,拿什么和中美俄等大国一较高下呢?

最后,中亚不存在后来居上的土壤。

虽然“上合组织”对印度的接纳,使印度有了深度参与中亚事务的可能性,但问题是上合组织不是印度的主场。虽然俄罗斯极力拉拢印度制衡邻国,中亚各国也非常喜欢“人畜无害”的印度,并在一叠叠的卢比面前,坚决支持印度入常的梦想,但我们绝不会成全印度最终作茧自缚。

而且,“一带一路”倡议的蓝图已经铺开,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的印度,终归要接受被再度排挤出中亚甚至再度被中亚反噬的尴尬结局。

所以,印度的中亚战略,充满着堂吉诃德式的不自量力,未来也必然会让印度尴尬不已。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