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 坚决破除天价片酬等顽疾(天价片酬的演员都是谁)

你听过最离谱的演员天价片酬有哪些?

近日,影视剧行业内部协会联合发布了电视剧网络剧生产运行的最新规范。人尽皆知且人人唾弃的演员天价片酬问题,在此次规范文件中被着重点名。

新规范对演员片酬问题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又是因为何种现象而起?那些年让我们震惊的高价片酬又是为何能产生的呢?

广电总局 坚决破除天价片酬等顽疾(天价片酬的演员都是谁)

《规范》对片酬做了哪些要求

4月26日,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制定发布了《电视剧网络剧摄制组生产运行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

行业协同制定的《规范》旨在进一步促进行业正规化、标准化建设,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制作生产监督和运行规范管理,抵制行业不正之风,杜绝违法乱纪行为,促进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高质量发展。

两协会联合、内容长达八千字、严格且详细的《规范》一经发布,网友就广泛注意到其中针对演员高价片酬、阴阳合同等行业突出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定。

《规范》规定,剧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坚决抵制不合理高片酬;严格规范电视剧片酬合同管理,严禁“阴阳合同”、“天价片酬”、偷逃税等违法违规行为;不得恶性竞争,不得以演员为唯一议价标准,坚决遏制索取和哄抬高片酬的不良行为。

此外,《规范》还提出:制作机构应把演员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制作成本范围内,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的片酬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的片酬不低于总片酬的30%。

这是今年第二次官方叫停演员高片酬的举动,在今年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网曾发布《“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其中针对片酬问题也提出了相似的要求。

《规划》提出,要加强片酬管理。坚决反对“天价片酬”,严格执行每部电视剧全部演员总片酬不得超过制作总成本40%,主要演员片酬不得超过演员总片酬的70%。行业组织制定标准化、规范化、制式统一的片酬合同示范文本,在电视剧行业推广使用。

演员天价片酬现象

之所以行业对高片酬问题如此重视,多次提出严格具体的片酬要求,是因为此前的演员天价片酬事件层出不穷,演员的片酬问题早已让人大跌眼镜。

片酬问题闹得最大的莫过于去年曝光的某知名女艺人,一部戏赚取的片酬高达1.6亿,日均薪资将近200万元。无数打工人对这一数字目瞪口呆,甚至有人用其薪酬作为计量单位与知名互联网公司的收入做对比。

不止某个艺人,那些年,被爆出过的“高价片酬”不在少数,根据网络已有数据进行的不完全统计如下:

这还只是被曝光过的片酬数额,荧幕之后更多的是我们看不见的天价数字。此外,在这些作品中,部分艺人并非专业的演员出身,加之某些影视剧作品的知名度并不高,甚至大部分人都未曾看过,没有在市场上激起任何水花便能支付得起如此多的片酬金额,其剧作产生的利益之大难以想象。

但这天大的“馅饼”不是每个影视剧行业的打工人都能尝到的。同是在看似光鲜亮丽的影视剧行业工作,付出可能相同甚至更多的工作时间和精力,其他岗位的人却不一定能拿钱拿到手软。

当然,这只是行业不同类型公司的平均数据,并不能完全代表这一岗位的具体收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大部分的岗位,员工兢兢业业工作也很难拿到某些演员的“天价”片酬。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坚持“多劳者多得”的合理分配原则,演员对于一部影视剧作品来说确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不是把他们抬上神坛的理由。

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是平等的,职业有差别,但对认真工作的人来说无高低之分。演员只是职业的一种,优秀的剧作是全体合作,共同努力浇灌而来的。

除此之外,演员的片酬标准也不应“唯流量论”。演员卖的是演技,而不只是名气等虚幻的表象。演好一部戏不代表能演好每一部戏,一部戏的片酬是演员此前为这部戏所付出努力应得的回报,但由此得到的人气和头衔不应成为下一部戏衡量其价值的“唯一”标准。

天价片酬背后是谁在撑腰

存在即合理,此处的理指的是理由而非正确的真理。让普通人难以接受的天价片酬,到底为何会成为演员横行的武器。

时代/社会原因

行业的发展跟整个社会和时代的特征分不开,逐渐“离谱化”的演员片酬背后,也反映了我国近十几年来经济总量快速提高的事实。同时,在物质生活逐渐达到满足后,整个社会的文化娱乐消费不断增多,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钱财投入到了各种各样的娱乐领域中。

(我国居民近五年的文化娱乐消费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985年,《西游记》剧组里的最高片酬不到100元;

1995年红到发紫的女演员拿下百万合约;

2008年电视剧演员片酬榜里,最高也只停留在10万元一集;

2018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上百万,一部电视剧下来一个演员收入上亿。

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活跃在大众面前的明星艺人的曝光途径增加、可积攒流量的潜在空间提升,互联网造星的时代,越来越多人虎视眈眈地看中了明星的流量效应。

行业原因

作为文化产业的分支,影视剧行业伴随着文化产业在国内的逐步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这个行业,资本更多,金主更多了,演员拍摄影视剧收获的价格也就节节攀升。

明星艺人的天价片酬曝光集中在2017–2019年。数据显示,中国影视行业投融资金额在2017年达到顶峰,为270.1亿元,随后融资金额与数量均呈下滑趋势。

在2018年某知名女艺人逃税被罚8亿元之后,国家陆续对天价片酬等行业问题重拳出击,及时将处于高速发展忽视质量的影视剧行业拉回健康发展的道路。

从业者原因

没有偶然的必然,只有必然的偶然。天价片酬是多方参与者共同推动的结果。

这个过程中有三股拉锯的力量:资本、明星、制作。近十年的娱乐圈是资本角逐的红海,许多从业者不再关注作品的社会效益,只盯着人民币的吸纳效应,电影、电视成为一台台印钞机。

大数据时代,人人都想走捷径,恨不得立马看到投入资源的最终成果。明星支撑一部电影、电视剧就是影视剧从业者对赚快钱方法给出的答案。于是,资本专注包装明星;明星热衷于提高自己的人气;制作方愿意付出天价片酬,因而就挤压内容优化的空间。

从业者想的是在快节奏社会里火速赚钱然后躺着“养老”,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被抛之脑后。但这绝不是长久之计。

今年初的两部爆款在此方面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开端》以15集的体量和优质制作包揽热搜;《人世间》里一群中生代演员看哭“00后”。这些正是制作方强势让资源向剧本、制作倾斜的结果——让内容造星而非让流量造星,才能真正意义上摆脱对明星的依赖,减少“高片酬”的出现。

市场/观众原因

天价片酬代表不了我们影视剧产业的发达。跟一些发达国家的影视行业情况比起来,比如全球大热的《权力的游戏》这部剧,里面的主要演员一季也只有几百万美元(3000万人民币左右)的片酬。日剧就更低了,在国内有些知名度的演员,一部戏下来也就几十万人民币。高片酬不是因为我们的影视剧有多好的口碑和质量,究其原因是因为国内影视剧的市场规模大,拍戏赚钱相比来说很是容易。

况且,资本不会干“冷水浇头”的傻事,前几年流行的流量明星剧,正是因为有粉丝买单。不同背景和不同性格的人各有所爱,即使再多人讨厌的艺人,他依然可能有自己的一群粉丝。部分高片酬的艺人的背后,带着的是一大波流量粉丝的消费支持。

结语

可以看到的是,近几年,演员的天价片酬被曝光得多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转向演员片酬问题。随着国家和行业内部的规范不断出台,若能得到严格落实便能令人真正欣喜。

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外在的规范约束,更离不开从业者的自律。针对演员的片酬问题,从业者当提高自身素养,摆正目标心态,专注于作品本身而非表面的商业数字。

而作为旁观者和观众,则是要保持理智的头脑和清醒的判断,为值得的内容买单。相信他律+自律+严格观众结合下的影视剧行业能一步步向好发展。

部分参考资料:环球网、人民网、北京青年报、中国经营报、知乎、搜狐网、人民文娱、艾媒网

文章来源:文化产业观察

作者:范雅婷

美编:王丽雯

推广:潘奕霖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