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情编剧简介(父母爱情是正午阳光出品的吗)

1月12日晚上,看《山海情》的观众可能有一瞬间会有些穿越——“大江大河的同志怎么来了?”
父母爱情编剧简介(父母爱情是正午阳光出品的吗)
《大江大河2》宋运辉的主演王凯,在《山海情》中饰演的是潘书记,这一次,“宋厂长”不用再受夹板气了。

《山海情》和《大江大河2》,同出自号称国剧门脸的正午阳光。

就在1月11日晚,《大江大河2》在王凯一段荡气回肠的旁白中收官,近8万豆瓣网友为剧集打出了9.1分,甚至高于孔笙执导的第一部的最终8.8分,在2020年所有播出的国剧中,该剧评分仅次于白宇主演的《沉默的真相》的9.2分。

顺便插一句,观众的另一个穿越时刻或许会出现在白宇在剧中现身的时刻,尽管造型谜之相似,但这一次,“江检察官”再不会迎来一个悲情收场。

但本文说的并不是《山海情》或者《大江大河2》,而是两部剧集背后的几个人:《山海情》的首席导演孔笙,《大江大河2》的首席导演李雪,以及并没有出现在剧集演职员表显要位置,但对两部剧集的成功显然至关重要的那个男人——
侯鸿亮。
先让我们跟随这个山东汉子的脚步,回到让他最怀念的在山影潜心创作、常年混迹剧组的日子。正是在那里,他与当时的导演孔笙、编剧李雪相识,几年之后,这几个男人会被称为正午阳光铁三角。

早期的正午阳光更像是山影的一个制作部门,或者干脆说是“孔笙工作室”,《战长沙》《北平无战事》等现象级作品,都在这一背景下完成。
直到2014年,盛名之下的山影准备上市, 侯鸿亮在山影即将上市的前一天辞掉了总经理一职,加入正午阳光。对此侯鸿亮曾表示:“上市涉及到太多资本运作的事,让我疲于应对,甚至对我擅长的创作产生直接影响。想到此后这些会成为我生活的常态,我就觉得该走了。”
他一转身,加入了当年还名不见经传的正午阳光。
但当年那个小独立制作公司的四位元老应该谁也没想到,接下来的数年里,这家公司将为华语剧留下多么精彩的故事,挖掘出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又将打动多少观众的心灵。 梅长苏、靖王、明家三兄弟、苏家三男人、中国好媳妇、明兰、宋运辉…一个接一个的角色从正午剧出发,成为无数观众的国剧记忆。
“父母爱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午阳光的故事就起始于一个“父母爱情”的故事,从在这家公司的角色划分来看,谁是奠定了正午阳光内容风格与品质灵魂的父亲?孔笙。
谁是母亲?侯鸿亮。在中国的大家庭里,母亲通常是立规矩的那个人。
侯鸿亮大约是国内最具有矛盾感的制片人,一方面,他是少有的既懂市场、又懂创作的制片人。从2013年制作《战长沙》开始,他就已经有意启用霍建华、胡歌等兼具偶像气质和业务能力的演员。

但另一方面,他还在山影工作的时候,就有人评价,侯鸿亮团队做的一些剧:有口碑,没收视。
但侯鸿亮曾这样回应过,“难道我们做电影电视剧就是为了票房和收视?不是这样的,我们必须得有一个引领的意识,这个最明亮的方向是要有的。”
这种对精品内容的执念从山影时代一直延续过来。
比如至今被誉为国剧之光的一部剧,就起源于侯鸿亮读完的一本小说,觉得里面的语言风格很突出,很像韩剧《洗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从常规的剧本评估来讲,一般的责编都会觉得这个剧本没有结构、缺少戏剧冲突,拍不了,拍了,也爆不了。
可侯鸿亮反正也不在乎爆不爆。这本小说叫《父母爱情》,作者刘静。

而负责拍摄这部剧的导演,就是孔笙。
后来的一篇手记中,刘静谈到过对孔笙的印象——
“孔笙是导演,不爱说话,好像也不爱打扮,似乎是那种只顾低头拉车、不怎么抬头看路的人。我去过两次片场,两次他都在那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人也有些许的羞涩,令我心生纳闷:这么一个羞涩之人,怎么能当导演呢?直到有一天,我在电视上看见孔笙他获得了去年的白玉兰最佳导演奖,我才想起那句老话:能咬人的狗不叫。”
《父母爱情》在央视播出后,孔笙也曾写过一篇文章讲述自己的创作心得,文章中他提到了影片的创作风格,“不放大矛盾,不制造苦难”,带着日常的幽默琐屑,孔笙将这种特质称为治愈,“这也成了这个故事最开始吸引我的地方。”

而正是这样一部表面上描绘的是家长里短生活琐事的剧集,其实折射了时代的变迁和中国社会的人情冷暖。
可以说,正午阳光的现实主义基因,从这里就已经奠定了下来。
也是在这部剧集中,正午阳光另一大特点开始显现,尽管几乎所有出演这部剧的演员,都奉献出他们职业生涯中的代表作。两位主演郭涛和梅婷,也都拿出了极其精彩的表演,但是从导演到观众,记忆里最深刻的几场戏,却来自于配角。

导演孔笙在日后接受采访时说过,欧阳懿在酒桌上崩溃的那场戏,是他在执导这部戏的过程中,唯一一次落泪。而直到《琅琊榜》,欧阳懿的扮演者刘奕君才真正获得市场的承认。
社交网络上,一位观众如此评价《父母爱情》中演员的表演:“没有任何一个人吹胡子瞪眼、没有任何一个人嚎啕咆哮,但他们却都颠覆了自己之前的表演,因为,在这部剧中,他们没有去表演谁,而是尝试在生活中成为了那个他们要表演的人。”
刘琳在剧中的一段表演,也被无数观众誉为整部剧最令人难忘的一幕——她喜欢哥哥的战友老丁,主动追求多次被拒,仍然不吝于付出和表达。直到有一次,老丁终于“从”了她,回家的路上,这位倔强的中年女子又哭又笑的表情,令荧幕外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正是这些如此优秀又始终没有大红的演员,演出了中国人过日子的细水长流。
在这部剧之前,还没有哪部国剧能把时代变迁中个体生命的悲喜,展现得如此丝丝入扣,剧集仿佛有一种通感,能看透观剧者的内心,替每个人发声。
而这部剧集也代表了正午阳光创造的某种国剧创作模式:编剧经常是顶级的,孔笙身后有刘和平、兰晓龙、高满堂、袁克平等顶级编剧助阵,直到《大江大河1》,第一编剧依然是袁克平。
然而演员方面,却经常出现很多不太知名的熟脸,正如网友所说:“这些配角虽然在多部山影/正午出品的剧集里露面,但他们都是高级的‘剧抛脸’,所以并不觉得重复,有时都看不出是一个人演的。”

这背后是正午阳光在演员选择上的标准:不以流量鲜肉为导向,最关键的标准就是:演员是否合适。
当正午阳光正式独立,上述基因也随着主创完整保留下来。
但侯鸿亮当初算错了一件事,他原认为正午阳光打响名头需要5年时间,没想到看腻了烂剧的观众已经嗷嗷待哺,五年?开什么玩笑?就一年,两部爆款就将他们推向了 “国剧门面”的位置。
这两部的主演,都有胡歌。
“江左梅郎”
与剧集播放的顺序不同,《琅琊榜》和《伪装者》,先开拍的是《琅琊榜》,而梅长苏当初的第一人选,是黄晓明。
但《琅琊榜》剧组启动选角时,在网络上搞了投票,胡歌的票数一骑绝尘。孔笙之前没接触过胡歌,印象中胡歌还是那个演仙侠剧的李逍遥,在粉丝的极力推荐下,正好发现他参演了赖声川导演的话剧《如梦之梦》,过去一看,很惊喜,再和胡歌一谈,更惊喜。
回来碰见侯鸿亮,孔笙就对侯鸿亮说:你应该见一下胡歌,我觉得这个演员挺好。然后侯鸿亮也去见胡歌,哇塞印象特别好。
再加上黄晓明推掉了角色,剧组就找胡歌来试镜,试完后这个角色就不必再选了。为什么?看过剧的都明白——胡歌就是梅长苏。

然而当时所有人都没想过,《琅琊榜》能成为爆款。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意外大爆的《父母爱情》,侯鸿亮团队的确是业内叫好不叫座的代表,直到一个改变命运的转折到来——
在《伪装者》的看片会后,湖南卫视的工作人员告诉侯鸿亮团队,这个剧他们无论如何要拿下。
在制作《伪装者》时,侯鸿亮从未想过将这部剧卖给湖南卫视,原因是后者的受众过于年轻,和抗战类剧集的目标人群未必重合。
然而最终湖南卫视拿下了《伪装者》的播出权,而让湖南卫视和侯鸿亮都没有想到的是,《伪装者》收视率一路走高,引发了年轻观众巨大的追剧热情,甚至引领了偶像谍战剧的潮流。

到了《伪装者》播放的后期,《琅琊榜》开播,一度收视惨淡。
然而 “十一小长假”成为剧集命运的拐点,仅仅长假前4天剧集就创造了累计超过8亿次的网播量,网络热度反推收视,剧集国庆后收视率暴涨。
一个“前世”豪爽明亮、重生后内敛温柔的梅长苏,打败所有“杰克苏”,俘获无数少女心。
而剧集的光影、构图、表演等等环节,又征服了无数直男的心。

剧集大火。
侯鸿亮曾说,在这之前,很多年轻观众都是只看英剧美剧日剧韩剧,《伪装者》《琅琊榜》开始,观众重拾了对国产剧的信心。

也是从这两部剧开始,正午阳光开始从叫好不叫座的国剧门面,变成了叫好又叫座的国剧门脸,而宣布正午阳光进入收视全盛时期的剧集,则是一部用女性视角来反映原生家庭问题的爆款——《欢乐颂》。
当年导演简川訸已经看了十几个剧本,直到侯鸿亮带着《欢乐颂》剧本来找他时,他一下子就被故事吸引了。
正是从这部剧集开始,袁子弹、阿耐等年轻编剧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正午剧编剧名单中。
凭借它的成功,刘涛、王子文等多位女星事业登顶,杨紫一举突破了童星转型瓶颈,一跃成为流量小花,正午阳光由此不仅成为国剧之光,更成为业内人气风向标,当时业内传言,正午阳光,捧谁红谁。

至此,正午阳光,其实已经成为国剧中的江左梅郎。
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
然而一场盛世下的危机,就在谁也没想到的时刻,悄悄来到了。
外科风云
正像《大江大河》的台词说的那样——“所有的变化都伴随着痛苦和弯路。”
资本化之后,正午阳光寻求扩大产能。原本正午延续山影的制作模式,需要较长时间雕琢一部电视剧。但2016年,正午阳光一年开机了五部电视剧,相比以前一年两到三部的速度大大提高。
媒体担心过快的制作节奏会导致剧集质量下降,李雪却对外表示:“是不同的导演在拍。”
但很明显,当初的正午铁三角中的孔笙李雪两个人,已经拍不过来了。
正午二代导演张开宙和简川訸开始由第二导演升为第一导演,然而正午的二代导演没能立刻像铁三角那样稳定地保证剧集品质输出。

张开宙和简川訸担当主力的《他来了,请闭眼》《欢乐颂2》的豆瓣评分分别为6.3和5.3,而当两位导演联手执导的《欢乐颂2》登场,对正午阳光的质疑声也达到顶峰。

相比第一部有孔笙坐镇,跟简川訸联合执导,第二部孔笙前脚离开,后脚剧集就被诟病插曲过多、节奏过慢、主演过度油腻、剧情也经不起推敲。
到了《外科风云》播出后,剧集又被丁香园等医学自媒体指出存在专业错误。而就在《外科风云》播出的时候,被誉为近年来剧王的《人民的名义》爆了。

对面的剧集越火爆,越映衬出正午阳光在一段时间内偏离了轨迹的事实。
正是在这一连串质疑之后,侯鸿亮完成了一场对正午阳光的关键“外科手术”,砍掉了公司的艺人经纪业务,回归长板。
他向外界阐述自己的长板理论:“在木桶理论中,最短的木桶决定公司的形态,但我觉得长板才决定一家公司在市场的位置。我们的长板就是内容,正午阳光所有的一切都聚焦在内容上。”
都挺好
回归内容的正午阳光,很快开始四面开花。
从《琅琊榜》与《伪装者》开始,正午阳光就显示了其不拘泥于题材与形式的创作方向,《琅琊榜》之前,侯鸿亮大多和高满堂、兰晓龙等老牌编剧合作原创剧本。但此后,侯鸿亮有意寻找更多年轻编剧:“希望能够在创作上时刻保持一个新鲜感,去尝试不同的类型。”
于是由“种田文”改编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冒险玄幻类的《鬼吹灯之精绝古城》、重构家庭剧的《都挺好》等剧,陆续开发出来。

到了2018年,正午阳光开始迎来新一轮爆发:首先爆了的是当年一季度唯一收视破2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宅斗剧成为国产剧新热门品类。
尽管张开宙和正午编剧们其实是用正午的逻辑重构了《知否》:“我不擅长宅斗,也不懂,但是我在原著小说中看到了爱情、友情、家国情怀。”
到了2019年年初,《都挺好》爆了。

观众从未见过这样的非典型国产家庭剧。该剧在播出过程中贡献了135个微博热搜,大结局双台收视率破2。
在热播剧《都挺好》收官两天后,剧中的主角之一,父亲苏大强依然霸占着包括朋友圈、微博在内的社交媒体热度。
观众念叨着:苏大强走的第一晚,想他。苏大强走的第二晚,想他,想他。
最关键的是,这两部剧的导演,分别是张开宙和简川訸,曾备受外界质疑的正午阳光二代目,终于硬挺起来了。
而一代目依然超能打。
正午阳光最核心,最厚重的大剧,依然会交给那个正午阳光、乃至整个国剧的招牌导演——孔笙。
这位国剧名导近年为正午阳光啃下的上一根最硬的骨头,就是《大江大河》。

在这部剧之前,根本没人想过主旋律剧可以这么拍。
《大江大河》的背景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从一开始就确定要季播,它想要复刻的,是祖国各个奔腾时代那些最珍贵的精神与美好品质,包括那些新一代人的父辈真实经历过的岁月。
这一切换个角度说,也可以理解为,很可能会沉闷。
然而,当剧集在2018年岁末播出的时候,大家才发现,之前所有的担心,真的、完全、不、沉闷呀!

剧集一播出就创造了双台收视率破1、网络日播量破亿、豆瓣8.8分的成绩。
观众跟着三个贫穷青年的奋斗历程,看着他们考大学、办窑厂、卖馒头、做生意,一路从底层拾级而上。一个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逆袭故事,迎合了时代的宏伟叙事, 往大了说,是拍出了改革开放,拍出了国家发展和变化。

往小了说,剧情将故事具象化成为几个时代洪流当中的小人物。由他们,我们看到自己父辈,甚至是自己,曾经的理想与奋斗。
这样的题材,这样的品质,这样的气场,舍孔笙其谁?
由此,从2015年的高峰,到2017年的低谷,再到2018年的再次爆发,正午阳光似乎终于重新找到了创作与资本、市场的平衡,从孔笙李雪这样的铁三角到正午二代目,拍出的爆款,观众看了,觉得——都挺好。
但正午阳光新的创作时代又要到来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又像是轮回。
大江大河
《大江大河》第一组镜头里,宋运辉折了一只纸飞机,将它抛向远方,这仿佛是一个隐喻,正午阳光的未来就从这只飞翔的纸飞机开始,一路飞出了现实主义的轨迹。

去年12月20日上线的《大江大河2》,正是对这种现实主义风格和题材的有效承接。同时也是对市场的再一次试探。
一开始,并不顺利。
前作豆瓣8.8分的高口碑,再加上原班人马的回归,为《大江大河2》攒足了市场好感度以及大众的期待值。但刚开播时,《大江大河2》其实远未达到上一部的热度。
首播当晚,根据酷云数据显示,剧集两台收视率均在0.4%以下。在猫眼全网热度榜中,《大江大河2》也仅排在第六位。
这就像一场试炼,作为国剧门脸的正午阳光,真能在去除情怀滤镜之后,在完全意义上的当代现实主义题材领域,收获口碑的同时赢得爆款吗?

我只说一个结果:剧集落幕时,收视率是双台破二。

与一味追求戏剧张力、爆点的许多国产现代剧相比,对于《大江大河》系列而言,对年代风云的勾勒和深度剖析呈现,才是点睛之笔。
而出人意料的是,这竟然也成为了观众期待值的最终落点。

可能侯鸿亮当初也完全想不到,这个不像爆款的故事,最终竟然又像当年的《父母爱情》一样,为正午阳光创造了那么耀眼的奇迹。
从网络上的已知信息看,正午阳光在《清平乐》之后没有新的古装项目。目前已经完成拍摄的,还有另一部小人物大时代的《乔家的儿女》,大哥的扮演者,是白宇。主演名单里,还有《大江大河2》里演“程开颜”的周放和《三十而已》的毛晓彤。

改编自阿耐小说的《落花时节》落点是中年人的爱情故事,主演是雷佳音和袁泉。

很明显,正午阳光正在将更多的目光聚焦于这几代中国人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卓越。
这可能是由内因外因共同决定的:外部来看,市场整体产量过剩,好剧变得稀少且昂贵,而很多优质电视剧公司因为经营管理的问题,纷纷肢解或停产,对比之下,正午阳光日益成为独一无二的国剧门脸,这意味着更大的社会责任。
内部来看,正午阳光也在积极转型,一方面作品越来越靠近新一代观众,同时又在某种意义上,主动回归《父母爱情》时代那个现实主义风格的正午阳光。
如果将这种转变归结为一句话,或许就是宋运辉的那句——“我不想辜负这个时代”。
山海情
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山海情》被侯鸿亮和孔笙这对老伙计啃了下来。

关注当下、书写现实已成为国剧的新主题。2021又是如此特殊的一年,继献礼剧之后,扶贫剧成为下一个国剧比拼的战场,只是这次比的不再是谁更能砸钱、谁的选题更极致猎奇,而是谁更能将平凡的现实做出不一样的味道,与观众形成共振。

首当其冲者,正午阳光。
和《大江大河2》同样是正午出品,同样是现实题材,同样幕前幕后阵容皆闪光。
黄轩、张嘉益、闫妮、黄觉、姚晨、陶红、王凯、热依扎、黄尧、尤勇智、郭京飞、祖峰、白宇……
同样是用一帧帧画面,一句句乡音,把人带回那个火热的年代。
同样是讲述一个年代的重大命题,但落点永远聚焦于“人”的故事。

故事有一幕,山路蜿蜒,月朗星稀。黄轩饰演的年轻的村干部用力蹬着自行车,一手掌车把,一手轻轻抓了下抱紧自己腰的手:“你能不能莫抓这么紧嘛。”

车后座的扶贫干部“余欢水”,一开口浓郁的“胡建”口音:
“拍谢,我怕我掉下去。”

然后小车夜色中前行,你知道白日终将到来,小小车轮终究会沿着时代的车辙,带着个体奔向远方,又跟随着时代奔涌向前。
其实不仅是《大江大河》或《山海情》,早在2006年打造《闯关东》开始,再到《知青》《温州一家人》《温州两家人》,侯鸿亮的作品履历几乎把中国百年间重要的历史转折全部串联了起来。

正午阳光书写时代,而时代亦成就正午阳光。
这些年的正午阳光,为不同市场不同观众,定制不同风格的剧集,满足不同受众的喜好。
它成功,是因为对观众和市场足够尊重。
更因为对国剧这门手艺,足够尊重。
时代的暗涌,早就悄然而至。 商业化浪潮下,爆款成为许多国剧创作者的终级追求。
但正午阳光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那就是在这个挣快钱的年代里,他们依然选择“尊重观众,拍些真情实感”,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对的。
到底是观众为什么爱正午阳光剧?
品质过硬之外,从《父母爱情》到《大江大河》,这些故事之所以受欢迎,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观看,或许在于它们对于美好人性的刻画,以及对温情、对真实生活的理解与尊重,所有的正午阳光剧,总能在崎岖中看阳光。
到最后,这些故事也总能打动我们。
2019年3月30日,《父母爱情》的编剧刘静因病去世,她还在世的时候,在一次采访中的表达或许可以解释正午阳光剧成功的根本——“人心终究是向善的,没有人能够拒绝人性的光辉,也没有人能够拒绝真正的温暖。”

多少年了,国剧就像观众的孩子一样,骂了一百遍吐槽了一千遍,自家的孩子总还是要看,而自家的孩子,也总有争气的时候,真正的好剧不需要惊天动地,当年拍完《父母爱情》的孔笙说过:“生活自有其力量。”
正午阳光十年爆款史背后,是正午阳光和观众十年缘分的缩影。 我们拥抱过它,它也塑造过我们。 当时间的洪流奔腾而去,在变幻的岁月里,那些被“正午剧”陪伴、打动过的观众,心底依然会响起剧中那些经典对白,比如“整个国家都在付出,我只是其中一分子”。
而《大江大河2》中的这段独白,或许也可以作为正午阳光对未来的发言: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面对艰难险阻,我愿意,为之奋斗!

一个崭新的正午阳光的时代,就此拉开序幕,就此融入国剧的大江大河,经历山川,奔腾到海。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