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是第几代导演吗(中国第一代导演到第六代导演)

姜文属于第几代导演?

姜文是国内少见的同时跨越第四代导演(谢飞《芙蓉镇》)、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红高粱》)、第六代导演(陆川《寻枪》)的演员。那么“演而优则导”的姜文作为导演属于“第几代”呢?

我们应该明确一个方向,导演分代的概念首先就不是按照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来划分,而是主要根据从影年代以及其所拍影片的“共性”来划分的。

例如我们最为熟知的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一批年轻导演,代表人物有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第五代导演的特征包括了:其一追求宏大的叙事风格,例如《黄土地》、《蓝风筝》;第二对当下历史的反思与社会寓言充满着哲学思辨例如《活着》、《霸王别姬》;第三其对光影造型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在《红高粱》、《黄土地》、《大红灯笼高高挂》都得以体现。

我们看到第五代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和相通的影像叙事风格。第六代导演指的的是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像娄烨,贾樟柯,王小帅等都是第六代当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在题材的选题上更多的以都市题材社会的边缘人物为主,影像与叙事风格上融入了强烈的个人特色,善用长镜头与摇晃镜头来展现都市青年人的迷茫与真实的生存状态。

综上所述,那么姜文是属于第五代还是第六代呢?姜文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95年自编自导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上映。无论是从对“分代”的概念上来说还是从影像风格上来判断,我认为都不能十分准确的去划分姜文,如果硬要有一个划分,我更愿意把姜文归类到“6.5”代。

在姜文身上你既能看到第五代身上充满历史叙事社会寓言的影子也能看到第六代极具个人特点的影像表达。拍《鬼子来了》被禁,没关系拉资金当监制做主演;拍《太阳照常升起》观众说看不懂,他又拍了让观众看懂的《让子弹飞》。姜文在片子里说“我是想站着,还把钱挣了”,于是影片开头熟悉的《太阳照常升起》BGM就又回来了,这里面的深意就可见一斑。至于《鬼子来了》里的“被杀之人之后代,天天上供, 年年上供,代代上供

刘爷,这是第几代了?瞅瞅,第五代! ”与让子弹飞里“六子,爹发誓一定给你报仇。”

这两句台词里面的深意就由观众自行解读了。

想起贾樟柯在采访中说的:“我自己不知道所谓“第六代”是按什么来划分的。从年龄上来说,我比1990年就拍出《妈妈》的张元导演要小七岁,比认为自己是“第七代”导演的陆川大半年。我二十八岁拍出《小武》,从1998年起人们就把我归入“第六代”的行列了。 我一直觉得,过分地强调自己是第几代,或者过分地排斥自己是第几代,本质上是一样的。不想把自己归为一个群体,某种程度上是想强调个人的独特性,或者想回避“某代”所具有的负面影响。比如,一说“第六代”,就说票房差,这反而让我觉得,如果别人愿意,那好吧,我就是“第六代”。”

所以姜文究竟是第几代导演,这个全凭您怎么去判断了。

以上,想用毛主席的一句诗做结尾:敢横刀立马? 惟我彭大将军!

中国的六代导演都有哪些代表?

第六代导演也被成为“新生代导演”指出生于60年代至70年代,并在80年代中后期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院校接受电影、戏剧教育,创作于90年代的导演。

在中国的第五代导演以各种民俗奇观、乡土感屡屡获奖之时,一篇文章表达了他们的焦虑——《中国电影的后“黄土地”现象》:第五代的“文化感” 乡土寓言已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负,屡屡获奖更加重了包袱,使中国人难以弄清究竟应该如何拍电影(北京电影学院85级毕业生)

六代导演的代表张元这样说:寓言故事是第五代的主体,他们能把历史写成寓言很不简单,而且那么精彩地去叙述。然而对我来说,我只有客观,客观对我太重要了,我每天都在注意身边的事,稍远一点我就看不到了。我觉得电影是个人的东西。我力求不与上一代一样,也不与周围的人一样。

六代的导演的个人表达的欲望及其电影理念“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在当时被看作中国的奥伯豪森宣言。

第六代导演群体

胡雪杨、娄烨、王小帅、张元、路学长、管虎、章明(电影学院85级)

张扬、施润玖、金琛(中戏三剑客)

李虹(上影)、贾樟柯、崔子恩、陆川、俞钟、张一白、李继贤、徐静蕾等。

张元

张元:《妈妈》(1991)、《北京杂种》(1993)、《儿子》(1995)、《东宫西宫》(1997)

姜文是第几代导演吗(中国第一代导演到第六代导演)

“人真是千奇百怪,而我感兴趣的往往是比较极端的人。你说一个人什么样子叫做正常?早上8点钟上班、晚上5点钟下班,不抽烟、不喝酒,吃东西也不过量就算正常?到底什么样算正常?可能99.9%的人这样过日子。我倒是对那些千分之一的人更关心。我觉得越是那种行为举止和性格极其极端的人,那种喝了酒就发疯,然后非常敢爱敢恨的人才会引起我的兴趣。”

基于这样的创作理念,所以出现在张元电影中的主人公多是摇滚青年、偏执艺术家、无业游民、流氓。

贾樟柯

贾樟柯:《小武》1997、《站台》2000、《三峡好人》2006、《天注定》2013、《山河故人》2015、《江湖儿女》2018

1995年我和朋友一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独立制片小组——青年实验电影小组,在这个小组我导演了3部短片。而这3部短片使我有机会在1997年获得投资拍摄我的第一篇故事长篇《小武》。在中国,官方制作了大量的历史片,而在这些官方的制作中,历史作为官方的记忆被书写。我想从《站台》开始将个人的记忆书写于银幕,而记忆历史不再是官方的特权,作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我坚信我们的文化中应该充满着民间的记忆。

(贾樟柯:《经验世界里的影像选择,《贾想:1996-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

(贾樟柯:《我不诗化自己的经历》,《贾想:1996-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

Ps.贾科长的《贾想:2008—2016》也就是《贾想2》在2018年1月出版啦,喜欢贾科长的小伙伴可以买来看。

王小帅

王小帅:《冬春的日子》1993、《十七岁的单车》2001、《青红》2005、《日照重庆》2010、《闯入者》2014

王小帅——残酷青春、疲惫中年书写者,坚持用个体写作的方式体验个体的存在,大多展现社会边缘人漂泊的生存状态与无助的精神迷惘。

其他导演

1、娄烨:《危情少女》1994、《周末情人》1995、《苏州河》1998、《紫蝴蝶》2003、《推拿》2015

2、路学长:《长大成人》1993、《非常夏日》1999、《卡拉是条狗》2002、《租期》2005 《两个人的房间》2008

3、管虎:《头发乱了》1993、《浪漫街头》1996、《上车,走吧》2000 《西施眼》2002《杀生》2012、《老炮儿》2015

4、张扬:《爱情麻辣烫》1997、《洗澡》1999、《昨天》2001、《向日葵》2005、《落叶归根》2006,《飞越老人院》2012

5、宁浩:《疯狂的石头》2006、《疯狂的赛车》2009、《无人区》2013、《我不是药神》2018(监制)

6、马俪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2002、《我们俩》2004

7、徐静蕾:《我和爸爸》200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4、《梦想照进现实》20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