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金融政策(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和劣势)

国家互联网金融政策(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和劣势)

发布媒体:每日经济新闻

研究支持: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

数据支持:普益标准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2日

2018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

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分析

一、当前环境下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情况

1.1 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全新竞争格局

互联网金融虽然对传统金融机构造成巨大冲击,但其竞争关系并非“对抗-颠覆”关系,而是“竞争-合作”关系。

从业务类型上来看,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机构都围绕金融展开,业务内容十分类似。互联网金融在融资贷款以及支付结算业务方面的发展,都对传统金融机构造成一定冲击。但互联网金融终归没有脱离金融的本质,其最终还是传统金融依托于互联网在理念、思维、流程及业务方面的延伸和变革。

近些年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使得互联网金融行业逐步走向正轨,没有合法牌照的机构逐步退出市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展现出了合作共赢的态势。互联网倡导开放、平等、草根、共享、去中心化,而这恰恰是传统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互联网金融所服务的对象特点主要是海量、小微、草根、低端,这与银行传统客户“高大上”的特征完全不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在服务对象和领域上可取长补短,深度合作,共同发展。

1.2 与传统金融行业的优劣势比较分析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投融资中介作用逐渐削弱。相较于传统金融机构,资金供给端和需求端信息流通更加通畅,较为透明的财务信息、信用信息流通有力的促进了资本的合理配置。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行业还具备以下优势:其一,操作更加便利,用户无需进入实体机构履行繁琐的手续;其二,支付方式便捷,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灵活性更高;其三,信贷产品灵活多样,在互联网金融体系之下,用户投资门槛较低,小体量投资者也可选择相关产品进行投资,比存款收益率高,比基金流动性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资本的利用率。

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产业暴露的问题也不可忽视。第一,网络安全体系薄弱,投资者财产和隐私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一旦互联网出现可能被攻击的漏洞,就容易泄露机密,威胁到相关财产和隐私安全;第二,征信体系缺失,相较于传统金融机构较为全面和准确的审核体系,互联网金融仅限于利用大数据分析评定贷款人的信用,使得贷款风险较高,严重制约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第三,风控体系不够完善,传统金融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积淀,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风控体系,有力的保障了信贷业务的运行。相比之下,互联网金融产业还未建立完善的风控体制,对信贷业务的前、中、后期无法起到有效的监督管控作用。

二、互联网金融内部竞争分析

2.1 整体发展状况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在第三方支付迅速崛起,互联网大数据能力快速提升,技术大幅革新的大背景下,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态势。回顾其发展的五年,根据发展层次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高速发展阶段(2013.06-2016.04)。在该阶段中,几个子领域均出现爆发式增长,其一是互联网货币基金,以余额宝为例,其规模从2013年中推出到年底,规模达到1853亿元,到2015年底达到6207亿元;其二是第三方支付,2012年第三方支付金额约为3.6万亿元,到2013年这一数字增长为9.2万亿元,2015年达到49.5万亿元;其三是P2P网贷,2007-2012年,P2P网贷行业累计交易额为222.7亿元,而2013年一年就突破1100亿元,2015年达到9750亿元。此时,监管政策尚不完备,中国国务院于2013年4月将“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列入其重点研究课题目录中,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政策基调主要是“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风险与监管并存阶段(2016.05-至今)。2016年两会开始,政府改变了互联网金融的政策方针,确立“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为政策基调,至2017年,监管趋紧,政策基调改为“对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可见中央政府愈发重视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态度日益严格。从2016年4月起,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启动,行业开始进入震荡,这主要表现在机构数量减少、规模增速降低等方面,尤其是网络信贷行业。P2P网贷平台正常运营数量由2016年第三季度末的2400余家,减少至2018年第二季度末的1500余家。交易规模方面,月交易额在2016年5月-2017年7月期间仍处于上升趋势,由700余亿元上升到1500余亿元,自2017年8月开始,拐点出现,月交易额逐月下降,在2018年9月降至605亿元左右。

2.2 互联网信贷行业分析

2016年中国央行征信库收录自然人达到9.1亿人,收录实际信贷人数4.2亿,信贷人数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征信人口增速的3倍,这说明普通居民的观念正逐步转变,他们开始乐于接受信贷这一财富管理方式。长久以来中国居民有着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只有缺钱的时候才需要信贷。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用户开始意识到,信贷是个人财富管理不可缺失的部分,并非只能应用于资金紧张的境遇之下。观念的转变成为打开中国信贷潜在市场的契机,信贷人口规模将会呈现不断扩张的趋势,这将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近几年来,网络信贷产业经历了“野蛮生长”,在国家监管政策的强势介入之下逐渐回归健康的生态,网贷平台纷纷向平台集团化转型,从孤立的网贷平台逐渐融入行业和生态,发挥优势互补的力量,建立更加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未来互联网金融机构有望谋求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让多个牌照相互补充,发挥平台优势,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多层次的金融服务。

2.2.1 行业定位

互联网信贷行业按照融资客户类型可以粗略划分为互联网消费性信贷和互联网经营性信贷,前者面向消费者客户,后者面向机构客户。其中互联网消费性信贷主要面向银行信贷体系以外的长尾用户,这些用户主要是缺乏信贷记录的年轻白领、蓝领以及90后新兴消费群体,其消费场景大都具有小额高频的特点。互联网消费性信贷区别于传统消费信贷的大额一次性授信(如住房、汽车消费等),多采用一万元以内的授信额度,切入中小额消费场景,利用账户与支付账户捆绑的方式,满足消费者随借随还的便利性需求。

而互联网经营性信贷主要面向企业或个人客户开展的以生产经营为用途的互联网融资业务。主要由个体网贷(P2P)平台、网络小贷公司以及直销(民营)银行三类机构构成。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这类机构发放贷款速度更快,审核标准较为宽松,成本较为低廉,为小微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和金钱,成为小微企业广泛采用的融资手段。

2.2.2 行业规模

2017年,网络借贷行业成交量为28048.49亿元,同比增加35.9%,历史累计成交量突破6万亿元大关,单月成交量均在2000亿元以上,且3月和7月成交量均超过了2500亿元。随着成交量的稳步上升,网络借贷行业贷款余额也相应提升。截止2017年底,网络借贷行业总体贷款余额已达到12245.87亿元,同比上涨50%。互联网信贷行业集中度较高,体量大的平台借款期限长,业务扩张速度较快,贷款余额因此快速上涨。

2.2.3 互联网信贷主要模式——P2P行业分析

P2P网络借贷模式早在2007年就已出现在中国市场,彼时,行业内缺乏民间借贷及相关金融操控经验,整个行业平台较少,成交额度低,用户规模小。2012年,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借贷系统逐渐成熟,房贷从业人员的加入,平台数量开始迅速增长,成交额度一度达到20亿元。此后一段时间内,受到国家宏观调控,银根紧缩的影响,投资者对于偏高收益的类固定收益产品的巨大需求释放了P2P产业的潜在市场,行业赢来爆发性增长,平台数量一度超越3000家。

伴随着快速增长,产业内也爆发出一系列严重问题。有平台打着P2P旗号自设资金池,用作自融或场外配资,一些线下理财公司以虚假高息,大规模线下营销欺骗缺乏风险意识的投资人群,从事非法集资,行业乱象丛生。直至2016年,系统性风险爆发,国家开始出台相关监管政策,大力整治P2P产业。

倘若从平台用户的角度分析,一方面行业风险正在快速累积,另一方面预期收益水平却不断走低。从2014年2月开始,P2P综合收益率持续下跌,由最高点21.63%降至最低点9.21%,截至2018年8月,P2P综合收益率为10.3%,

2017年《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的落地,标志着P2P行业合规化的启动,银行存管成为P2P行业的硬性要求整体降低了行业内普遍存在的平台携款跑路的风险。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行动稳步推进,重拳之下,大量网贷平台或整改满足细则要求,或停业彻底退出行业,行业整体集中度明显加强。自2018年以来,P2P产业彻底告别野蛮生长的“草莽”阶段,正式步入重质合规经营、放弃监管套利及比拼技术模式创新转型的深度洗牌与良性发展阶段。

P2P产业舆情方面,可从政策舆情与企业舆情两大方面入手分析,据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在收集到的83万条有效政策舆情中,正面舆情48.39万条,占比58.3%;中性舆情17.68万条,占比21.3%;负面舆情16.93万条,占比20.4%

企业舆情方面,共有93.7万条有效舆情,其中正面舆情27.17万条,占比29%;中性舆情28.39万条,占比30.3%;负面舆情38.14万条,占比40.7%。负面舆情主要集中于裸贷、校园贷、逾期、跑路、诈骗、爆雷、虚假宣传、非法集资、提现困难、造假、自融、收费不合理、客服态度差等方面。

正面舆情集中在上市、合规、红包、免费、融资、还款、到账、利息等方面。

上述数据表明,网民对网贷行业的乱象表示强烈抵触,已经失去了投资热情和信心,合规化整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另一方面网民对央行出台相关监管政策表示强烈支持,P2P行业的监管已是民心所向。

2.3 第三方支付行业分析

第三方支付的诞生可以说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电子商务面临发展瓶颈寻求突破的客观诉求。最初的网上交易只能实现订单信息的传递,实际的支付只能依赖于线下汇款,随着国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交易流程全线上化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网上支付成为网上交易发展最大的障碍。尽管国内第三方支付形态产生较早,受到交易模式、政策环境影响,第三方支付作为一个行业却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鉴于行业规模过小和定位争议,直到2010年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政策才全面出台。2011年央行正式发放第一批支付牌照,共有27家支付公司获得资质。

随着技术创新与应用带来的业务模式变革,第三方支付地位突显,发挥了超过支付手段之外的信用中介与资金重要中间站作用。从2009年起,第三方支付交易额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2015年第三方支付全年交易额已经接近50万亿元。截止2015年底,获得支付牌照的公司达到268家。

与此同时,第三方支付行业暴露的风险也逐步显现,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大量存留客户备付金,资金规模庞大,行业内普遍存有挪用备付金风险。仅2014年,第三方机构违法违规挪用客户备付金事件涉及资金就超过数十亿人民币。2017年,央行发布《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

2017年第一季度,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前五家机构合计占有市场份额已经超九成。在当前行业集中度维持较高水平的态势下,提升行业竞争成为推动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2017年底,央行副行长明确表示,监管部门正推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明确修订,未来行业扩大对外开放已提上日程。这将为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当前第三方支付行业主要呈现以下发展特点:其一,网络支付业务高速增长,移动支付比重不断扩大;其二移动支付领域呈现双寡头竞争格局,根据艾瑞咨询2017年Q2数据,支付宝约占市场份额63.1%,财付通占比29%,合计超过90%市场份额;其三,牌照收购价格不断高涨,存量牌照价值凸显。截止2017年10月,互联网支付牌照市场价格约为4-5亿元;互联网支付 移动支付两项经营业务牌照超过6亿元;拥有互联网支付 移动支付 银行卡收单三项业务资质的牌照价格最高,目前交易价格普遍超过10亿元。

2.4 互金机构情况

2.4.1 互金机构股权融资情况

网贷之家数据显示,2017年互联网金融行业发生股权融资的公司484家,相比2016年减少247家;披露的人民币融资金额350.36亿元,同比下降382亿元。而截至2018年上半年,互联网金融行业发生股权融资的公司数已达到342家,披露的人民币融资金额为264.82亿元。风险资本一改2017年的低迷,积极参与互金行业,表明互联网金融行业经历了2017年的监管整改、行业洗牌,正逐步建立健康的发展生态,行业整体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2.4.2 P2P机构发展特点

自2007年伊始至2012年,P2P行业处于相对停滞期,彼时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机构模式大都完全照搬国外信用贷模式。自2012年开始,随着从业人员规模的扩张,平台数量迅速增加,形成了纯线上借贷交易和线上线下结合的O2O借贷交易两种主要经营模式。伴随着基础利率下行的宏观经济环境,P2P机构平台在一段时间内迅速增多,业务空前繁荣。但此时行业内鱼龙混杂,出现了很多违约、逾期、携款跑路甚至欺诈消费者的机构,国家监管体系尚不完备,无法对机构进行有效约束。

自2016年开始,国家相继出台监管法规,完善监管体系,逐渐形成了“1 3”(一个办法,三个指引)监管制度体系,平台数量开始有序减少,规模型、合规型平台垄断集中度有所加强。随着全国及地方网贷行业监管持续加码及2018年网贷备案登记正式落地,行业资源整合速度会加快,一些运营时间长、合规性高、规模较大的平台在市场准入门槛及行业竞争加剧情况下将占有一定比较优势。

数据显示,2016年1月至11月,网贷行业累计出现问题平台1397家,其中停业880家,转型14家;剩余503家分别为跑路、提现困难和经侦介入。截止2018年9月,网贷行业累计平台数量为6396家,其中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仅为1528家,同比下降了34.36%,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为4868家,同比增加23.20%。

截至2017年12月底,P2P正常运营平台数量降至1931家,相比2016年底减少了517家,全年正常运营平台数量持续单边下行,考虑到运营平台仍然处于整改期间,2018年内将维持下降趋势。

2017年退出行业的平台数量相较于2016年大幅减少,全年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为645家,去年同期为1713家,问题平台数量占比持续降低。2017年问题平台数量仅占比33.49%,66.51%的平台选择良性退出。

2.4.3 第三方支付机构

随着互联网支付行业监管规范的逐步完善,行业准入门槛不断提高。尽管当前出现了大量从事诸如聚合支付等带有“二清”性质的新机构(“二清机构”指未获得央行支付业务许可,在持牌收单机构的支持下实际从事支付业务的机构),但真正意义上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机构数量增长缓慢。与互联网行业一片繁荣景象不同的是,新产生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远不及互金行业的其它业态,甚至数量在不断下降。

2016年由于注销、主动申请注销、不予续展和续展合并等因素,获许可的非银支付机构数量在调整完毕后缩减为255家,较2015年末依法获准从事支付业务的268家机构减少了13家。2017年7月,第四批支付机构业务续展中共有197家机构提出申请,其中10家机构因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不予续展,此外有10家机构实现合并。

三、行业竞争力定位与发展展望

3.1 “互联网资管新规”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在技术进步,客群扩大,金融模式变革等一系列因素的推动下,中国互联网金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促进发展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与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以及风险隐患。随着国家监管政策的出台,“1 3”(一个办法三个指引)制度体系的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也愈发明朗。

总的来看,互联网金融的未来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网络金融平台逐渐合规化,遵循国家监管准则和相关政策,审慎经营,逐步建立完备的风控体系;其二,引导资金脱虚向实,专注于服务实体经济,助推企业转型;其三,以发展普惠金融为重点,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扩大金融服务群体,致力于改善基层民众的金融环境;其四,以先进网信技术为驱动,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在支付清算、投融资、财富管理、零售金融等领域的应用。

3.2 新的监管环境下互金行业发展困境及挑战

随着国家监管体系的健全,互金行业的监管态势愈发严苛,伴随着国家“去虚向实”,金融要着力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互金行业机构转型迫在眉睫。在拥抱监管,使平台合规的同时,如何推动企业转型,构建自身竞争力是业内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互金行业还需响应国家政策导向,以“普惠金融”为发展核心,致力于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促进资本的利用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此外,在强监管态势之下,平台数量势必会逐渐减少,挤出效应凸显,但市场投资刚需体量较大,留存下来的平台将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如何深耕区域性、垂直领域,发挥自身平台特性,提升企业竞争地位,也是行业内机构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之一。

3.3 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展望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位于世界前列,在模式创新、技术革新方面大有引领全球之势,业内不仅拥有大量新兴互联网金融创业企业,也产生了一批业务范围广,规模宏大的“独角兽”企业。在自身竞争发展的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独有特质正逐步颠覆传统金融机构模式,倒逼其谋求自我革新,促使金融行业整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科技深度融合、商业模式逐渐成熟、竞争日趋激烈、行业回归理性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行业正通过与传统金融机构广泛合作或依托自身平台打造丰富的生态圈体系,积极探索全新的增量价值。

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将主要展现以下两个特点:其一,互联网金融生态圈逐步形成并向多元化应用场景拓展;其二,技术手段不断创新,科技融合进一步加深。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业态还无法替代发展了数十年的传统金融模式在经济社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定位于传统金融体系的补充,鉴于创新与变革是逐步建立并发挥作用的,这一补充作用的角色与定位将持续较长时间。

-End-

扫码回复“2018财富管理”

免费获取本次报告全文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