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名贵食用鱼及价格(十大最好吃的海鱼)

我国最贵的十大淡水鱼中,价格高得十分惊人。例如,野生大礼裂腹鱼50万元一公斤,长江野生刀鱼18.15万元一公斤,野生抚远鳇鱼1.5万元一公斤,泰山野生赤鳞鱼1万元一公斤……我国这十大名贵淡水鱼中,最便宜的也得 200元一公斤,它是黄河鲤鱼。

在这中国十大名贵淡水鱼中,我只是吃过黄河鲤鱼、长江野生刀鱼,其他的8种鱼,我都没有见过。我在北京延庆区还见过一些更珍贵的淡水鱼,已经被列为国家珍惜保护鱼类,那是不能上市民餐桌的。

10、黄河鲤鱼

200元/公斤

10大名贵食用鱼及价格(十大最好吃的海鱼)

黄河鲤鱼也十分名贵。它不是普通的鲤鱼。

黄河鲤鱼别名“鲤鱼”、“鲤拐子”、“黄河金翅鲤”。它体侧扁,腹圆,2对颚须,咽齿3列,鳞片34~38。它为中下层杂食性鱼类。遍布全国各大江河、湖泊。

黄河鲤鱼产自黄河的鲤鱼鳞片金黄闪光,各鳍尖部鲜红,脊有厚肉,内脏少,骨骼小,尤以色泽鲜丽、肉质细嫩、气味清香而著称。宁夏盛产于青铜峡至石嘴山段黄河中,年产约30万公斤,近年由于主河道污染等原因而产量大减。

9、野生淮王鱼

714元/公斤

野生淮王鱼

野生淮王鱼是以王自称的鱼,居然性格极其的刚烈。

在普通状态下,它的通体大多呈现青灰色,但是在缺氧的状态下,它会全身充血,朝红色方向变化。缺氧程度越高,充血范围就越大。甚至鲜血还会从鱼鳍处流出来。

看来,称为王者必定有他的一套不寻常的刷子。

8、野生军鱼(光倒刺鲃)

1000元/公斤

野生军鱼长得像草鱼,吃它不用刮鳞。

野生军鱼即光倒刺鲃,地方俗名青棍、黄娟鱼、军鱼、砖鱼,坑坚、光眼鱼、粗鳞鱼等等。它体稍呈圆筒形,吻较圆钝,须2对;它鳞大,侧线鳞20~26。

它背鳍无硬刺,在背鳍起点处有一平卧向前的尖刺,埋于皮内。它是中下层鱼类。它喜生活于水流较急、砾石底质、水色清澈的江河中。

它是杂食性鱼类,食水生昆虫、高等植物碎屑等。它在水流湍急的江段产卵。它最大个体可长至12市斤。它肉鲜嫩,可作为山谷水库的驯化放养对象。它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

7、野生抗浪鱼(云南抚仙湖)

3600元/公斤

野生抗浪鱼(云南抚仙湖)

这种抗浪鱼,据说只出现在抚仙湖。

其个体细长,一般大小如长辣椒,最大的如脚指拇般粗,长超不过20公分,但少见,由于这种鱼繁殖能力强,抚仙湖里似乎有取之不尽的资源,但20世纪七十年代后,由于由于多种因素导致野生抗浪鱼几乎绝迹。

今天在抚仙湖边的禄充,还保留着当初沿岸渔民捕抓抗浪鱼的遗址,而这里也成了玉溪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禄充鱼洞。

禄充境内有很高山,山上有不少暗泉涌出,泉水温度常年保持在27℃左右,而这个温度恰好就是抗浪鱼繁殖后代的最佳温度,渔民们就在泉水前筑堤成池,在朝湖的一边架上水车,水车后面放下口大尾细的圆柱形篾笼。

抗浪鱼有个特殊习性是在鱼汛期,每十天中只有三天游到湖边,另外七天游回深水里,群众称之为“来三去七,,并按这一规律捕捞抗浪鱼。渔民正是利用它们的这种习性补下陷阱,搅动水车将山泉水

导入湖里,抗浪鱼就会顺着这水流逆流而上,寻找繁殖温床。

鱼群顺着篾笼涌入,从笼尾进入“鱼池”,篾笼口大尾小让抗浪鱼成为瓮中之鳖,有来无回。这也就是抚仙湖最具特色的捕鱼方式:车水捕鱼。

从一些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当初抚仙湖渔民捕捞抗浪鱼的场景,几乎是全家总动员,可见当初抗浪鱼数量之多。然而,正因为其味鲜美导致渔民过度捕捞,今天的野生抗浪鱼几乎绝迹,虽然人工繁育技术已经成熟,但渔民们普遍说,味道真不如野生的。

今天抗浪鱼已经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抚仙湖对渔汛捕捞也有了很多规定,但沿湖可以看见很多垂钓者,按他们的说法,钓到一尾抗浪鱼可以以30元左右价格卖给饭店,是个不错的买卖。

我们在附近食肆吃饭时,女老板一个劲的推销他们家的抗浪鱼,保证纯野生(他丈夫昨晚偷偷去钓来的),当然价格也不菲。有玉溪朋友跟我们说,野生抗浪鱼一斤被炒到了3000元,还不能保证绝对是真的。

抚仙湖边的食肆普遍喜欢用铜锅做烹调器皿,村里老者说这是因为古时抚仙湖国兵败逃亡,用铜锅煮饭,敌军突然而至,慌乱中将士们将铜锅急忙扣在马背上,马受热狂奔进敌阵,势不可挡,国王反败为胜,于是将铜锅煮饭这一习俗保留下来。

不仅铜锅煮鱼,铜锅洋芋饭也是抚仙湖边的一大特色。今天抚仙湖每年还定时举办(铜)火锅节。

6、野生松江鲈鱼

4000元/公斤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用野生松江鲈鱼招待美国总统尼克松总统。

野生松江鲈鱼现在也积极罕见了。

松江鲈鱼:头圆,向后渐侧扁。它头部有棱无棘,前鳃盖骨有4棘,上棘最大,上弯。它背鳍连续,有一深凹,口大,上颌略长。它颌骨、犁骨及腭骨均具绒毛状齿群。

它胸鳍下部鳍条不分支,腹鳍1-4。它鳃膜上有两橙色斜纹,酷似2片鳃叶,故有“四鳃鲈”之称。

它为近岸浅海鱼类,一般在与海相通的淡水河川区域生长育肥,性成熟后,降河入海产卵,幼鱼回到淡水河川中生活。它在2月中旬至3月中旬繁殖。

繁殖后雌鱼离去,雄鱼留在巢内护卵。初孵仔鱼全长5.3-6.3毫米,1龄即达性成熟。黄、渤海和东海均有分布,为名贵的食用鱼类。

松江四鳃鲈以松江秀野桥之鲈鱼最为有名,苏轼《后赤壁赋》中就有“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语。

吴淞江源出 太湖,东注大海,盛产鲈鱼,顺理成章。

苏州吴江亦是有名的“鲈乡”,张翰有《秋风歌》证之:“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

5、长江野生鲥鱼

6000元/公斤

长江野生鲥鱼已经面临灭绝。

长江鲥鱼产于中国长江下游,以当涂至采石一带横江鲥鱼味道最佳,素誉为江南水中珍品,古为纳贡之物,为中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鲥鱼与河豚、刀鱼齐名,素称“长江三鲜”。

早在汉代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鲥鱼的美味,东汉名士严光(子陵)以难舍鲥鱼美味为由拒绝了光武帝刘秀入仕之召。鲥鱼体扁而长,色白如银,肉质鲜嫩。有鱼的美味,亦有肉的质感,丰腴肥美,细腻嫩滑,入口即化,鲜香逼人。

由于鲥鱼鳞下富含脂肪,故烹调加工时不去鳞,带鳞清蒸,保持真味,以增加鱼体的清香。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称其为“惜鳞鱼”、“南国绝色之佳”,并做诗赞曰:“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鲈鱼。”

不过,由于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野生长江鲥鱼已经绝迹三十多年。长江鲥鱼资源已近枯竭。1974年,长江鲥鱼年产量曾达157.5万公斤,80年代后逐年下降,1986年降至1.2万公斤;1996年,有关部门在鲥鱼栖息的峡江试捕一个月,毫无所获;在鄱阳湖口进行幼鲥鱼监测,也难觅芳踪;到如今,已有近30年未曾见到长江鲥鱼的身影。

早在80年代中期,长江鲥鱼在上海市场上售价已高达800元每公斤,如今则是无价亦无货,出再多钱也难以买到一条真正的野生长江鲥鱼了。

有专家称,若在今后的20年间仍不见长江鲥鱼的身影,则可断定该物种已经灭绝。现在只有养殖的长江鲥鱼在市场出售,口感自然无法与野生鲥鱼相比。

长江鲥鱼

4、泰山野生赤鳞鱼

1万元/公斤

泰山野生赤鳞鱼生长速度极慢,3年才长到10公分。

泰山赤鳞鱼,又名螭霖鱼,是泰山泉水哺育的珍贵山区淡水鱼。

泰山赤鳞鱼生活在海拔270—800米的泰山山涧溪流中,与富春江的鲥鱼、青海湖的湟鱼、渤海的油鱼和弓鱼,并称为中国五大贡鱼,为中国鱼类珍品。

自然条件下,泰山赤鳞鱼成鱼长不足20厘米,重不过百克,肉质细嫩,其味鲜美而不腥,为名贵肴馔,还可药用。

它体侧偏,腹部圆,头小吻钝,口下位,呈新月形,上唇有极少的须两对。它体暗褐色,腹白,背部微显兰色。它体被细鳞,两侧鳞片微黄,背鳍、尾鳍灰黄色,其他诸鳍桔黄色。

它生殖季节雄鱼色彩明显,鳍呈吉红色,吻部及臀部缀以白色珠星。它体色随环境而变,或深或浅,对声音变化反应灵敏、行动敏捷,一遇到外界刺激即迅速逃入石下。

《泰山药物志》记载 :“螭霖鱼方头巨口,龙须龙目,全首似龙而无角,因得‘螭’字,以其性喜雨而得‘霖’字。螭霖鱼有补脑益智,生清降浊,养颜补气,延年益寿,明目聪耳,坚齿健身之功效。”

泰山赤鳞鱼具有极其丰富的营养价值,传说“夏日置鱼于岩石上,经烈日曝晒可以化油而流”。

它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香而不腥、营养丰富而名扬四海,《泰安史志》记载:“赤鳞鱼是历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御膳中珍馐佳品。”

赤鳞鱼含有钾、锌、镁、钙、铜、等12种以上矿物质;含有18种以上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含有18种以上抗衰老及预防心脏病的脂肪酸。

当今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以登泰山、品尝泰山赤鳞鱼为快事。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泰山赤鳞鱼为御膳中必备之类,是中国国内五大贡鱼之一。

3、野生抚远鳇鱼

1.5万元/公斤

抚远野生鳇鱼能长到800斤

抚远鳇鱼,黑龙江省抚远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抚远市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角地带,被誉为“中国鲟鳇鱼之乡”和“中国大马哈鱼之乡”,素有“淡水鱼都”之城,这里渔业资源非常丰富。

达氏鳇,俗称鳇鱼,软骨鱼类,因体大、寿命长、食量大、力量强,是淡水鱼中最大的一种鱼类,素有“淡水鱼王”之称。

它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鱼种,起源于距今一亿三千万年的白垩纪,与恐龙是一个时期的物种。其原始古朴的外形1亿多年来几乎没有改变,是黑龙江省特产鱼类,有“水中活化石”之称。

抚远鳇鱼肉质鲜美、肌间无细刺,属高蛋白、高脂肪食品。

2011年1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抚远鳇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抚远鳇鱼(达氏鳇)头略呈三角形,吻长而较尖锐。头部表面被有多数骨板。它口下位,宽大,稍成弧形;口前方有吻须2对,内侧的须稍在前方,外侧的须较后。

它眼小,距吻端较近,左右鳃膜向腹面伸展,彼此愈合,骨板上有尖锐微弯的刺。它身体其他部分光滑无鳞。它尾鳍歪形,上叶长而尖。体表黑青色,两侧黄色,腹面灰白色;背部骨板黄色,侧骨板黄褐色。

其鱼肉味道鲜美;脊椎骨、鼻骨等均为上等佳肴,鱼籽味道浓郁,特别是由鳇鱼鱼卵加工而成的“黑鱼子酱”,经济价值很高,有“黑珍珠”之誉。

抚远鳇鱼不仅在研究鱼类进化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肉质鲜美、肌间无细刺,属高蛋白、高脂肪食品,粗蛋白含量≥15%,粗脂肪含量≥30%,含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微量元素钙≥55米克/千克,含锌≥2.5米克/千克,含镁≥200米克/千克,含磷≥1500米克/千克,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含量的70%以上。

2、长江刀鱼

18.15万元/公斤

长江野生刀鱼

无论黄河鱽鱼还是长江鱽鱼,它们的正式名称应该是刀鱼,学名刀鲚,又称长颌鲚、毛鲚等。

刀鱼不是我国特有鱼类。亚洲的朝鲜、韩国、日本的一些淡水和半咸水水域也有刀鱼的身影,但是刀鱼在我国的水域分布是最广的,我国自渤海至南海一带海域,及与该海域相通的江河,如黄河、长江、钱塘江、辽河和海河等都能见到。

和长江三鲜的另一鲜——鲥鱼一样,刀鱼也是一种洄游鱼类。在长江三鲜中,刀鱼是上市最早的,且鲜美无比,所以把它排在三鲜之首。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刀鱼的记载。《山海经》中提到的鮆鱼,外貌与现在的黄河刀鱼及长江刀鱼都非常相似。

既然刀鱼自古就有,分布广泛,那怎么就变成珍稀鱼类呢?

被吃没了?我一直想不明白,刀鱼细细长长,肉不多,刺却很多,除了放油锅里炸,炸成酥酥的金黄色,把刺一起都吃了,才有点好吃。

其他做法,什么清蒸、红烧啦,别说孩子不吃,我都不会吃。但是江浙人就不一样,古代江浙的文化人,他们很会研究吃,特别是擅长吃鱼。很多人说长江“三鲜”的名气是文化人吃出来的,其它鱼我不一定信,但是刀鱼肯定是!

这么多刺,让人不喜欢的刀鱼,经过文人的评点、加入自己的感受进行渲染和夸大,立刻成了“网红”,身价百倍了。

在长江中下游,鱼虾不是什么稀罕之物,人们可供选择的水产品很多,对于广大的老百姓来说,不一定去选择吃什么长江三鲜。

而对文人雅士而言,吃刀鱼可是一种味觉兼文化的享受。吃活饵长大的刀鱼,的确是有其特有的鲜味。

据了解,以前江浙一带,包括苏州、杭州、上海和南京市场上的刀鱼很便宜,百姓也知道到清明前可以尝个鲜。可吃着吃着,渐渐就吃不到了。

有份研究资料显示:1973年,长江沿线的刀鱼产量还有3750吨,10年后的1983年就剩下不到10%,只有370吨左右。

到了2002年,连一百吨都不到,10年前,也就是2011年的数据显示的是12吨左右。

这40年产量逐年下降的原因是鱼给吃没了吗?虽然不完全是,但和吃也脱不了干系!

近年来,随着长江刀鱼的名声日盛,价格也居高不下,据说有人曾卖出过每公斤一万多元的高价,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有人铤而走险,违规捕捞,是主要原因之一。

这里就要谈到普法和科普了。和其他许多鱼类一样,当刀鱼资源量开始急剧下降时,科普工作就应该发挥作用,唤醒人们保护资源的意识,并开始有意识减少捕捞刀鱼!

对于那些不顾资源保护,只奔短期经济利益的人,需要加强普法、加大处罚力度,提高法律意识和违法成本。

然而,人们很多时候的情况恰恰相反:鱼越少,捕捞越疯狂,捕鱼的手段越升级!有些渔民经历了新世纪初,大家都开始疯狂捕刀鱼的情形,有不少人因此发财了。刀鱼们生存太难了,想成为漏网之鱼,比登天还难。

水环境的改变是长江刀鱼产量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治理之前,长江的污染是很严重的,长江沿岸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也是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最密集的地区。

除了这些,农业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污染,严重时部分水体发黑发臭。这样的生存环境,虽说刀鱼的生性没有鲥鱼那么娇贵,但还是很难存活下来。

而且刀鱼也需要洄游,需要有合适的栖息地和产卵场,洄游通道受阻,无法繁衍子孙,资源自然就下降了。

长江刀鱼基本上已消失,很难形成鱼汛,苏东坡笔下的“恣看收网出银刀”已经成为一个传说。

1、野生大理裂腹鱼

50万元/公斤

野生大理裂腹鱼

“晋湖龙潭有‘弓鱼’”,这可是多年未见的濒危鱼种。

大理裂腹鱼是鲤科、裂腹鱼属鱼类。它体细长,稍侧扁短,吻短,与眼径等长;口端位,口裂微倾斜;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唇细窄,唇后沟在下颌前会合处中断,下颌边缘没有角质2对,颌须比吻须稍长;体覆细鏻,排列不整齐,形状不规则;侧线微弯,侧线鳞为和臀鳍两侧各有1行大鳞;背鳍具其后缘具细小的锯齿;体背部浅褐色或黄褐色腹部灰白色或略带淡黄;生殖期雌体肛门处特别膨大,带淡红色,臀鳍长且肥厚,雄体吻部出现发达的珠星。

大理裂腹鱼通常是在湖中敞水区域的上中层活动,每年4-7月结群从湖水中溯河流或溪沟而上进行繁殖。它喜欢摄取动物性食料,以浮游动物为主,尤以枝角类为最多,其次是桡足类和昆虫以及少量昆虫幼虫、虫卵,偶尔也见食绿藻和丝状藻类。它仅分布于中国云南洱海及其支流和澜沧江水系中。

大理裂腹鱼于1989年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02年列入《云南省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

大理开发区满江办事处晋湖村委会汉邑村靠山的一个本主庙里,泉水从洞内流出,几条鱼儿在洞口游来游去,感到响动,鱼儿快速游回洞里。

“这鱼胆小。”晋湖村委会党总支书记袁加寿说,自从龙潭洞里发现“弓鱼”后,政府就采取了保护措施,也引进了其他品种的鱼放,现在龙潭内估计已有四五百条鱼,他说证明这里的水质很好。

据村里老年协会的老会长尹自禄说,这个湖泊鱼类众多,后来水位下降,地下冒出了一座山,阻断了晋湖与洱海的水道。他说,小时候,这个出水口就有“弓鱼”,一到热天就会出来,小孩子们都喜欢跑去看。

“其实他们所说的“弓鱼”叫裂腹鱼,分大理裂腹鱼、云南裂腹鱼、光唇裂腹鱼、灰裂腹鱼。晋湖龙潭出水口的属于光唇裂腹鱼和云南裂腹鱼。”大理州渔业工作站的高级农艺师孟志荣介绍。遗憾的是洱海特有的大理裂腹鱼自1984年在洱海周边取到过标本后,至今再也没取到过。

裂腹鱼喜欢在水质很好的流水中来回游,因其在跳跃起来时像弓形,所以老百姓都叫“弓鱼”。

据孟志荣介绍,裂腹鱼分布于喜马拉雅山为中心向四周发射的地带,横断山中段较多,洱海水域自古有之。近些年来,因诸多的因素裂腹鱼回游通道受阻、环境改变,致使该类鱼数量下降,躯体也发生变异。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