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超百万人口家里蹲(日本人为什么喜欢宅在家里)

2019年6月,76岁的日本前农林水产部事务次官熊泽英昭,在家中杀死了44岁的“蛰居”儿子后,主动自首。

日本超百万人口家里蹲(日本人为什么喜欢宅在家里)

日本农林水产部前事务次官熊泽英昭

直到命案发生,周围生活了十几年的邻居,才知道熊泽家还有一个儿子存在。

受审讯时,熊泽英昭说,儿子常年无业,宅在家里打游戏,还对父母说“擅自把我生下来,就要负担起照顾责任,直到死前最后一秒。”

事发当天,附近小学正在举办运动会。因为噪声有点大,儿子十分恼火。熊泽批评了儿子几句,两人因此激烈争吵。

几个小时后,熊泽拿起菜刀朝儿子的胸部猛刺了十几下。

熊泽供述自己的作案动机时说:“川崎市发生的20个小学生的死伤事件当时在我脑海中浮现,我觉得他可能会伤害到其他人”。

“我不想给社会添麻烦。”

熊泽提到的川崎杀人事件中,制造3死17伤的杀人案中的凶手,也是一个长期闭门不出地“蛰居族”。

意外的是,社交网络上几乎清一色是对熊泽杀死儿子的理解和同情。

“蛰居”,在中国也叫“家里蹲”,指那些拒绝参与社会生活,不上学或不上班、没有任何亲密社会关系,闭门不出超过六个月的人。

前些天,微博上#日本超百万人口家里蹲#话题,引发关注。

图片来自微博

据日本政府相关调查,日本“家里蹲”的总人数可能已经超过100万人。

2019年日本公布的《生活状况相关调查》显示,40至64岁人中约有61.3万人“家里蹲”,而在更早的2017年《儿童·年轻人白皮书》中,15至39岁“家里蹲”人数已有71万。

这些闭门不出的人,都在家干什么?不用上班的他们,真的更快乐吗?

日本NHK电视台,曾报道过另一个故事。

56岁的沈一,啃老30年,父母去世后,靠他们的存款生活,最终因营养不良在家中去世。去世1个月后,才被人们发现。

弟弟回忆称,曾经伸一也是个乐观的人,但因多年考学失败,工作不顺,多次挫败后丧失信心,成了“蛰居族”。

43岁的羽衣,已经把自己关在家里7年了。七年里,他只偶尔深夜去便利店买些必备品。

曾经他是个商人,拥有一家公司。但公司破产了,他从此一蹶不振,不愿再与别人接触,整日在屋里读书。

摄影 / Maika Elan

17岁的yuto,将自己卧室窗帘拉起来,把自己关在一个相对封闭黑暗的环境里上网,看漫画。

高三面临毕业的yuto的成绩马马虎虎。虽然没有毕业的压力,但他也知道想要考上大学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他越来越不喜欢说话,经常把自己关在家里。

越来越多的案例,拼凑出日本蛰居族的群像。

在日本政府的一次调查中,无法适应职场、生病和找工作碰壁,成为闭门不出的原因前三名。

日本社会对个体自我约束的要求很高,导致很多人认为一个小错误就会导致自己被淘汰,于是不去尝试就能避免一切错误——逃避可耻,但有用。

他们有的是因为工作不顺,有的是因为失恋,或者学业压力、校园霸凌等等,总之,任何一个挫折都有可能促成“家里蹲”。

日本学者中岛敦在《山月记》中将这种心态概括得十分形象:

“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砂砾碌碌为伍,遂逐渐远离世间,疏避人群,结果却在內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怒饲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

很多学者认为,蛰居族成为一种现象和日本这些年经济的兴衰关系密切。

在日本泡沫经济最高峰的1989,东京银座每坪地皮价格超过一亿日元,日本人如同现在的中国游客一样,不断刷新着世界爆买记录。

日本经济繁荣时期,上班族挥舞着钞票打车

由盛转衰仿佛一瞬间。

1990年,空前繁荣的泡沫经济迎来了破灭,日元贬值,房价暴跌,企业破产,家庭离婚率飙升,无数年轻人失去了就业机会,日本社会进入“失落的20年。”

物质基础的坍塌冲击了人们的价值观,大家突然发现,努力工作、认真学习,到头来不过是“对生命的一场浪费”。

这种背景下,你就很理解日本蛰居族们的心声了:

“如果整天痛苦地上班就为了拿那点工资,自己一点也不开心,那还不如不做。”

社畜是惨,问题是,蛰居族就过得快乐吗?

2016年,越南摄影师Maika Elan走访日本蛰居族,看到了许多人的生活状态。

三年闭门不出,43岁的横山澄人对Maika Elan说,“我感到自己的健康状况不是很好,时常疲惫,只想留在家里”。

见面后的第二年9月,他在自己的公寓悄无声息地去世,两个月后,家人发现了他的遗体。

不仅身体吃不消,内心的耻辱感也依旧在吞噬着“蛰居族”。

“我很自责。但我不想看到任何人。”因为职场受挫,过上蛰居生活的29岁友木说。

越逃避,越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越陷入无止境的自我否定中。

蛰居8年的田中,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哭泣,吃很多精神药片也不管用,后来发展到在窗户、殴打父母。

更多蛰居族的生活无外乎这样:

昼夜时常颠倒,一遍一遍不停地打游戏;

看漫画书,可以无止境地睡觉,从此不再需要日历……

凌乱、颓废、垃圾丢成山,身体出现异常。

大量研究显示,长期“家里蹲”的人,常常出现精神失调或者发育障碍。

常年拒绝社交的结果,是丧失语言表达能力,甚至失去生存能力,就像前文提到的,父母去世后,被自己饿死的56岁大叔。

空虚、压抑、孤独,唯独没有快乐。

九州大学精神病学副教授加藤贵宏认为,严格的社会规范、父母的高期望及耻感文化,导致日本社会极易滋养出自卑感和渴望保持低调的心理。

但“蛰居族”的问题,并不只存在于日本。

近年来,世界各地都出现了此种案例。韩国曾有调查有3.3万青少年社交隔绝;格拉斯哥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英国有超过4万年轻“蛰居族”;北欧也发现了独居、蛰居的现象。

在中国,有一个贴吧叫“啃老吧”,几万条帖子,分享自己的“家里蹲”经历。

他们逃避现实,逃避工作,逃避人群,将自己无限期封闭在自我世界里。

逃避,或许一时有用,但问题从未真正解决。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需要释放情感、向他人倾诉,需要工作,不但是为了钱,更为了获得一种创造价值时的成就感。

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中认为,只要不过度,即使是最单调的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说,也比无所事事更容易忍受。

多数工作都会使人得到两种满足,一是消磨时光,二是给抱负以一定的出路。

前段日子热播的高分日剧《凪的新生活》里,28岁职场老好人大岛凪告别大城市的生活,甩掉男友,辞掉工作,扔掉手机,骗过家人,独自背起一床被子搬到乡下,每天睡到自然醒。

但就像前男友骂她的:你以为逃离职场就能重置人生吗?扔了点东西搬了新家,人生就能重来了吗?

她决心做出改变,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学着说“不”,学着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专心过好自己的人生。

在大岛凪身上,渴望逃离现实的人都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蛰居不是最终的办法,一番整顿后,重新走进丛林社会,才是。

因为,我们要逃离的不是大城市,不是职场,而是你自己。

每个成年人的生活,都有很多不易。

但与其在压抑的小房间里消磨时间,不如走出门,重新呼吸新鲜空气,重新夺回对生活的掌控权,并适当放低对自我的期待。

毕竟,就像齐秦在那首老歌里唱的一样:

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但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