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则言不顺是哪家的思想(名不正则言不顺是谁说的)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如何运用呢?

窃国大盗握权柄,

不正之言人亦听。

历代草民唯诺诺,

圣贤道理大人明。

名不正则言不顺是哪家的思想(名不正则言不顺是谁说的)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再次到达卫国时,卫国政局发生重大改变,卫出公赶走父亲而即位,孔子认为这是“名不正,言不顺”。大夫孔悝拿出一堆金币要孔子为卫出公正名,说卫出公名正言顺。孔子严正地拒绝他的要求。后来被孔子的弟子编录进了《论语.子路》篇中,由于《论语》只是记录孔子平时的一些可以表达儒家思想的言论,不可涉及敏感的政治问题,弟子们便以孔子对仲由的评论描述出来,原文见《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翻译: 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抱持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妥合理,说话不顺妥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孔子这句话实际上是用反证法来证明君子“正名”的重要性。这句话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在于,一、要名符其实,不能徒有虚名;二、要切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目标实现具有可操作性。

至于说到实际运用方面,比如可以此来指导协调婚姻关系和家庭生活,两个有意愿一起长期共同生活的男女,首先要有合法的婚姻关系,这是所谓的“名正”,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正言顺了,双方致力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美好幸福生活才可期待等等。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里的“名”指代什么?是姓名吗?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这句话出自巜论语》。句中的”名”指的是”名份”,即名称和身份,并非单指姓名。这里的”名”既包括人也包括事。意思是,名分不正,讲起话来就不合理;说话不合理,事情就办不成。后以“名正言顺”泛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举例说,这次新冠病毒到底起源于哪里,还没有充分的证据,美国就居心叵测,想让中国背黑锅,这是违犯事实的,所以说病毒起源于中国之”名”,是名不正,所以美国甩锅中国的理由就不合理,当然想借病毒抹黑中国的目的就绝不会达到。这就是孔子说的”名不正则言不正,言不正则事不成。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里的“名”是指什么呢?

  这段话出自《论语.子路》,当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的国君让您帮他治理国家,您将首先干什么?孔子回答“必也正名乎!”就是说首先要抓正名的工作。他看子路表示不理解,就作出进一步解释。“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里的“名”指:,父亲不符合父亲的名分,儿子不符合儿子的名分。孔子的“正名”就是要纠正这种社会问题,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在孔子看来“名”就是一种社会规范。

  在中国古代,战争就讲究“师出有名”。看来,战场上也有战场的规范。那是必然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所以要按礼制行事,发动战争自然也讲究“师出有名”,不然就是非正义之战。因此,哪一方发起战争,就会在阵前念讨伐对方的檄文,据说当年官渡之战,陈琳帮袁绍一方写的讨伐曹操的檄文,把老曹骂得狗血淋头。后来,曹操胜出,竟然没杀陈琳,还重用了他,就是因为他替袁绍写檄文符合战场的规范。

  众所周知,明成祖朱棣当年发动了一场靖难之役,由此取代了建文帝。这件事就有点言不正,名不顺,虽然他把帝位揽到自己这一脉,但战争的名义问题在他那儿如硬在喉。幸亏他脑袋瓜转得快,明明是造反,他硬是找出个说词,说是“清君侧”,以“诛齐泰和黄子澄”为名,一直攻进都城。反正,建文帝又不是他杀的,而且还援引朱元璋留下的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太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这一下就“师出有名”了。

  这里,朱棣搬出的“祖训”,就是战争的规范,也是他所谓正义之战的名分。

  说到这个“名”,我想到《道德经》中就有它的注解。《道德经》第一章中有这样内容:道,虽美,非永恒不变也。理,虽好,非永远有理也。无理天地亡,有理万物生。故尚政无理前程尽绝无望,尚政有理前程似锦受邀。有理无理皆不涉民,似合理却理异,皆不为重,重中之重,民愿得偿。

  可以看出,在《道德经》中,“名”不是“姓名”,也不是“称呼”,而是“道理”的“理”。那么,这里的“理”大概就是朱棣的谓的“祖训”吧。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社会规范吧。只是,这个“名”,用在不同领域有不同说法而已。用在战场上,我们讲究“师出有名”;用在企业管理中,要做到名正言顺,就不可“越俎代庖”,只有“在其位,谋其政”,才能为自己的职责“正名”;在人生众多的经纬线中,如何做好规划呢,只有找到了行事的“名分”,才能做出正确选择,才能找到不断前行的不懈动力。

  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或者个人,要找到恰当的定位,才能合理发展,才会不断取得成就。当发展的思路处于混乱时,就先来“正名”吧,名分确定了,其他事情就迎忍而解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