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字是什么(李靖的表字)

李靖是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名将?

李靖(571——649年),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他“姿貌瓌伟,少有文材武略。”他的舅舅韩擒虎是当时名将,李靖常同他谈兵法,每次都受到舅舅的夸奖。隋朝未年,李请出任马邑(今山西朔县)郡丞时,发现李渊欲谋反隋,他决定去江都(今江苏扬州)去告宻,途中被李渊所俘。李渊要杀他,他大声呼叫说:“你起兵既然是为天下除暴乱,为什么要以私怨来杀壮士?”李渊父子佩服他的胆气,又经李世民一再求情,于是赦免了他。李渊父子当时万万沒有想到,这一举动竟为他们以后的建立新王朝保留下一个屡建奇功的不可多得的人材。
李靖字是什么(李靖的表字)

韩擒虎没有看错自己的外甥,李靖确实很有军事才能,他曾发明一种作战阵式叫“六花阵”。李世民问他是根据什么制定的,他说:“臣本诸葛亮八阵法也。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他还著有兵书叫《李卫公问对》。他特别重视奇正相变的战术,即是将正规部署(正)与机动兵力(奇)相结合,灵活运用。李靖用兵特别善于出奇制胜。在李渊父子统一全国过程中,有一次,李靖奉命去进攻割据巴陵(今湖南岳阳)的萧铣,大军集结于夔州(今四川奉节东)。当时值长江水涨,将领们要等水退后再进军。李请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现在我大兵刚刚集结,萧铣还不知道,乘水势之涨,倏忽到达他的城下,这便是迅雷不及掩其之势。退一步讲。即便他知道了我们的进兵,但仓促征集兵力,也难以迎战。”诸将信服,果然打了萧铣一个措手不及,兵败请降。李靖为唐初全国统一事业作了重大贡献。

李靖的最大军事成就,是打败突厥的进犯。突厥是六世纪附在我国北部新兴起来的的一个强大部族,突厥军事贵族当时不断对中原发动进攻。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孝世民派李靖与李勣等人率十万兵,从山西、陕西、甘肃同时西进,准备彻底消除突厥对中原的威胁。李靖的前锋进得很快,当时他只带三千精兵,直逼恶阳岭(今山西定襄)。这一孤军猛进的行动,使突厥贵族大为惊慌,他们认为李靖用兵素来严谨,断不会孤军深入,背后肯定有倾国的大兵,害怕中了诱兵之计,结果不战而退,并向唐军伪诈求和。李世民识破突厥的缓兵之计,一面表示愿意接受谈和,一面令李靖继续进军。李靖将沿途捉到的突厥侦察兵全部收到自己后方,使突厥可汗对唐军的消息一点儿也不知道。然后唐大军犹如天降,俘虏了突厥颉利可汗,夺取了抗击突厥贵族的决定性胜利。事后李世民称赞他,以三千骑兵取得如此重大胜利,实为“古今所未有。”后来,李靖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与人共事非常谦虚,这个在沙场上叱咤风云的猛将,在与同僚们议事时,竟然“恂恂然似不能言”。

后来,西部的吐谷浑贵族也来骚扰,李世民想让李靖为帅去征伐,但又担心他年老多病人,迟迟不能决定。李靖听到消息后,主动去贝宰相房玄龄,表示自已虽然年老,仍可为国出力。他率唐军出征吐谷浑,果然又取得重大胜利。

李靖七十七岁那年,唐太宗准备东征高丽,问李靖可愿意去?李请说如果真的让他去,病也会好的。太宗最后虽然沒有让他去,可他的精神却是可嘉的。太宗对李靖很尊重,平常见面,总是称他为兄,不用君臣礼仪。李靖死后,李世民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下诏按照汉朝对卫青、霍去病的葬仪①,给他修建象征突厥铁山和吐谷浑积石山形的坟墓,这个墓就在李世民的昭陵附近。

注①卫青、霍去病两人都是西汉时的大将,他们都在抗击匈奴贵族袭扰的战争中,立过卓越战功。为了表彰他们的功劳,在他们死后,皇帝下诏将霍去病的坟墓建成祁连山形,因为他曾在祁连山大败匈奴。卫青的墓也模拟匈奴所居的卢山形。

李靖在隋唐演义中是谁?

1.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男,字药师(一称本名药师[1])[2],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隋末至初唐时期杰出的军事家。

李靖出身陇西李氏丹杨房。初仕隋朝,拜马邑郡丞。后转仕唐朝,随秦王李世民进击王世充。武德三年(620年)辅佐赵郡王李孝恭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并招抚岭南诸部[3]。武德八年(625年)起在北疆抵御东突厥入侵,贞观三年(629年)以定襄道行军总管总统诸将北征,以精骑三千夜袭定襄,使颉利可汗部惊溃,又奔袭阴山,一举灭亡东突厥,使唐朝疆域自阴山北直斥大漠[4]。因功拜尚书右仆射,封代国公。贞观九年(635年),以足疾告退,同年再获起用,统军西破吐谷浑。后改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晚年多病,阖门自守,不预政事[5]。贞观十七年(643年),列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终年七十九岁。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景武”,陪葬昭陵。唐肃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6]。晚唐以后逐渐被神化。后晋时追封“灵显王”[52],到南宋时累封为“辅世灵佑忠烈王”[118]。

李靖一生征战数十年,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他的治军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兵法理论[7]。著有《六军镜》《卫公兵法》等多部兵书,多已失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