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包括哪些(唐太宗李世民用人之道包括)

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包括哪些(唐太宗李世民用人之道包括)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任皇帝,在其执政的二十三年间,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社会大治局面。社会大治离不开大量各色人才,从贞观之治追溯其用人取才趋向,李世民会有一些怎样的用人取才之策呢?

1.中流击水,勇做时代弄潮儿,英雄引才。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身处隋末唐初的动乱年代,谋臣猛将自有自己的选择。李世民自身就是一位从动乱年代走上历史前台的救世英雄,是英雄,本身就是一座聚光塔,吸引世人,所谓惺惺相惜,英雄引领英雄。

回首隋末唐初,晋阳起兵、救民水火,消灭薛举、确保关中,打败刘武周、收复太原山西,活捉窦建德、统一河北,逼降王世充、统一河南,这些大战硬战,都有李世民的身影。大业十三年六月,李渊在晋阳召开誓师大会,起兵反隋,六月五日,李世民和李建成受命进攻河西,来回九天顺利拿下河西郡。大业十四年三月三日,隋炀帝自缢而死,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刚刚即位,兰州的薛举就大肆进攻,直扑关中,李世民受命出战,七月双方在浅水原大战,李世民惨败,所幸薛举病死,薛子薛仁杲称帝后疯狂进攻长安,被李世民打败。武德二年八月,河东刘武周联合宋金刚,从山西北部向南进攻,攻陷太原,进逼长安,李渊派裴寂出战,连连失利,十月李世民受命出征,到达龙门前线,以固战之法,挫磨对方耐心,六个月后,宋金刚下令撤兵,李世民挥兵追击,打败刘、宋势力,收回太原故地,使李唐政局转危为安。

武德三年七月,李世民再次受命率领唐朝主力进军河南,目标洛阳王世充,王世充曾打败李密,让李渊对之敬畏三分,而洛阳和长安又都是隋都,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李世民对洛阳取步步为营政策,使洛阳成了一座孤城,河北窦建德闻讯前来增援王世充,李世民令齐王李元吉围困洛阳,自率三千五百人前往武牢关(本称虎牢关,又叫汜水关,唐因避李渊祖父李虎之名讳改称武牢关)阻击窦建德,以逸待劳,武德四年五月打垮窦建德部,活捉窦建德,李世民押着窦建德进攻洛阳,王世充一见,赶紧举城投降,完成了对中原地区的统一。七月窦建德旧部刘黑闼叛乱,建立政权,联合突厥,一度恢复了窦建德时期的控制区域,面对形势恶化的山东,李渊先令淮安王李神通为行台尚书仆射,主持军务,李神通与李艺合兵大战刘黑闼,遭受惨败,李世民出马,与刘黑闼对峙两个月,在洺水大战中,一举战败刘黑闼,刘黑闼逃亡突厥。

他参加了这么多重要的战役,打败了这么多重要的对手,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足以让天下英雄竞折腰,且李世民与属下浴血奋战,同舟共济,又身先士卒,与大家生死与共,属下也愿意跟着他去冲锋陷阵,跟随他去冒险挑战。贞观之治的许多谋臣猛士,除了魏征等少数人外,大都是李世民原来的部下。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是在攻打长安前加入的,秦叔宝、程咬金,是从王世充阵营中投奔过来的,尉迟恭原是宋金刚部下,在宋金刚战败后率八千子弟投降李世民,后来还多次救过李世民。

英雄随英雄,有了跟随而来的人才,用才之人还需有过人的容人之量、适时的用人之策,英雄如塔,也要适时为塔添油,修身聚光。《新唐书》载:“太宗能屈节下士。知隋必亡,乃推财养士,结纳豪杰。长孙顺德、刘弘基等,皆因事亡命,匿之。” 因为战功卓著而进封天策将军的李世民,却能“屈节下士,推财养士”,结纳天下豪杰,谁不向之而来?登上皇位后不久,李世民又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揽储天下英才。第二招是“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李勣(徐世勣,李渊赐其姓李,叫李世勣,后避李世民名之世,称李勣)、李靖等,皆为一代名将,更不计前嫌,重用太子建成旧部魏徵、王珪,降将尉迟恭、秦琼等。第三招是确立新政,广纳英才。以功臣代替世胄,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确立“三立”——立德﹑立言﹑立功的用人策略;用科举代替门第,通过科举,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为寒门子弟入施展才华的机会与平台。——能出台这样一番用人取才之策的人,自是时代英豪,自可引领时代弄潮儿,向他看齐。

李世民剧照

2.君臣共治,大行人鉴明得失,屈尊任士。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为失去魏征那样的能臣而泣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贞观时期的李世民特别注重当下适时动态的人鉴效应,力推君臣共治,屈尊任士。

马上得天下,下马治天下。通过玄武门政变,登基为帝后,李世民清醒认识并勇于端正君臣及人君位置,他对侍臣说:“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子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形成了君臣一体论,所谓君荣臣荣,君损臣损,君臣一体,共治共享,“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让臣僚认识到,为皇帝,也是为天下和自己,君臣共治,家国一体,才能治天下。又以隋亡为鉴,以民为本,君系于民,他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所谓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使民更要爱民。

为此,李世民广开言路,令百官上书言事,下令:“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强化谏官功能,这些谏官包括专门给皇帝提意见的官员,如谏议大夫、左右拾遗、左右补阙等。常何是个武官,提不出什么建议,就不得已求马周为他提了二十条建议,作为任务呈给李世民。李世民一看,提得好啊,常何说不是他写的,是他的房客马周写的,李世民赶紧把马周请过来,与之深谈到深夜,由于马周的建议,长安的环境卫生得到彻底改善,马周后来官升至中书令。

贞观社会是走王道还是走大家热衷的霸道,这关系国家走向与百姓命运。王道,主张怀柔天下,霸道主张武力统治,在贞观初年,刚从战争中走来,大家都主张霸道,只有魏征一人坚持王道。魏征说,武德时期为什么河北成了一个大问题,就在于窦建德被活捉后,本来可以不杀,结果杀了,所以就招来刘黑闼的报仇复兴,扰乱河北,刘黑闼第二次起事,魏征劝太子请兵镇压,太子接受了魏征建议,采取攻心战略,把刘黑闼的部下俘虏了,又释放了,因而瓦解了刘黑闼,很快刘部就不攻自破。岭南冯盎很早就归顺唐朝,但很久没有朝贡,周边各州就纷纷上报说他要叛乱,李世民二话不说,就要调兵前往镇压。魏征出面反对,说他要叛乱,应该分兵据险,攻打州县,却长久未见岭南兵马。李世民反问他为什么不入朝呢?魏征说,天天告人家谋反,朝廷也不派人抚慰,他敢来吗?李世民一听,赶紧派使者前往慰问,冯盎立刻派儿子朝贡。因而在多数人反对的情况下,李世民从谏如流,决定采纳魏征的建议,走以德化民的王道之路。后来李世民对长孙无忌说:“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只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

贞观之治得益于践行王道,得益于魏征的坚持,更得益于李世民的用才眼光。这眼光的背后又昭示李世民先进的君臣共同体理念,把贞观之治归功于臣僚,而不是自己,超越狭隘的专制皇权,以皇权行天下事。

河北一度是唐初的问题地区,前有窦建德,后有刘黑闼,而且不断有河北地方官把前东宫和前齐王府的人押解到长安,搞得人心惶惶,李世民就派魏征出使安抚河北。魏征是河北人,曾是窦建德谋臣,又是前东宫的太子洗马,遇到地方官正押解前东宫的人去长安,就说把人放了,不要把一路上的坏影响带到长安去,不利天下安定,很快河北安定下来。魏征一回来就受到李世民的夸奖。封德彝鉴于皇室封王过滥,曾大胆地向李世民说道,你李家当了皇帝,国家那么多收入就被你们一家用了,这不是太自私吗?李世民一听觉得在理,国家是大我,家族是小我,不可损大我以肥小我,当即拍板削减封王,郡王除确有功劳,一律降为县公,削减小我滋养大我。

一年考核官员,有人伪造履历欲做高官,李世民令戴胄下去调查,果然查出了伪造者,李世民非常生气,要将伪造者处死。戴胄顶撞说,伪造者是犯罪了,但罪不致死。李世民说,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戴胄说,法律是国家大信,皇帝一时发怒,说出的话、做出的承诺是个人小信,小信应该服从大信。李世民一听有理,只好服从,以至于李勣生病,医生说要龙须作药引,李世民一听就剪下自己的胡须,烧成灰,给他做药引,感动得李勣痛哭流涕,李世民说,这不是为了你,是为了社稷。

李世民能这样看远取大,屈尊任士,贞观朝中才会出现这样一些敢顶撞皇帝、敢跟皇帝叫板,坚持原则、为民说话的忠臣良吏,从而侧射出李世民大行人鉴明得失的用人取才之效。试想有这样一位心念天下、理性行政的皇帝,谁不愿汇聚到贞观阵营中来?

3.唯才是举,逢人说项扬其美,夸赞动人。

人说人才是夸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是人要夸,他才会亮才;是才要夸,他才会施展。综观李世民的用人取才之策,时时处处都离不开他对谋臣良将的夸赞。综观起来,李世民的夸赞又包括前后三点,一是重用对手、唯才是举,二是屈尊自我、夸赞能臣,三是良臣反哺、感天动地;第一点是夸赞前提,第二点是夸赞手段,第三点是夸赞结果。

一是唯才是举,重用对手,为国揽才治天下。薛万彻曾是东宫李建成猛将,还杀过秦王府的人,在玄武门战斗那天,是他高喊要去反攻秦王府,事后归顺李世民,李世民没有对其秋后算账,后来他屡立战功,封爵郡公,任大将军,还娶了李世民的妹妹妹妹丹阳公主,后来更在打败突厥、扫荡吐谷浑、进军辽东的重大战役中立下显赫战功。魏征,先仕窦建德,后为太子洗马,玄武门事件后,他没有逃离,留在长安准备等死。李世民一见,便大加指责:“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众为之危惧,魏征举止自若,说如果前太子早些听从我的话,就一定不会有今天的灾祸。这番话,明确告诉李世民,我对这场斗争有清醒的认识,本质是最高权力的斗争,与别人无关,经过这场斗争,我对秦王您很是钦佩。言外之意,一我这个人在前太子那里不是很受待见,二如果在您好手下,我就不会怀才不遇了。李世民一听,话中有话,没有再追问,而是“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李世民获得重用仇敌的美名,在任用魏征的同时,还一并召用前东宫旧党韦挺、王珪,越过私人杂念,站在为国为民为天下的高度,为国揽才。

二是不杂小我,反复称扬,喜见社稷有良才。目睹贞观社会大治,李世民曾经对臣下说,现在天下无事,四夷咸伏,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反复称扬朝中良臣猛将。他说:“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大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称扬房玄龄和魏征,肯定二人功绩。对魏征,又以良工相喻,说:“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工尔。”贞观七年,魏征取代王珪做了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不久又借身体请求辞职,李世民对他说:“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听到这番肺腑夸奖之言,士为知己者死,魏征一直工作到死。见到李勣,李世民就称扬道,有李勣就不用修长城了,因为他就是国家的长城。回顾贞观政局,王珪“见识精准、善于言谈”,房玄龄“一心为国、知无不为”,魏征“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李靖“文武兼备、出将入相”,温彦博“奏事详明、办事公允”,戴胄“处理事务、条理分明”,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等等,既是对良臣的评价与赏识,更是对他们溢于言表的夸赞。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命阎立本在凌烟阁描绘了二十四位真人大小的功臣画像,又令书法家禇遂良题字,每人皆有赞辞,纪念开国功臣,把对良臣的夸赞做到极致。

三是良臣反哺,鞠躬尽瘁,感天动地铸贞观。得到皇帝赏识夸奖的谋臣武将,反过来,更以国家为念,鞠躬尽瘁,一心为国,唯独没有自己。岑文本,身为中书令,自己住的房子又小又湿,家里连帷帐都没有。有人劝其经营一点产业,他说,我没有什么功劳,仅仅因为能写文章就担任了这么重要的官职,这已经让我很担心了,哪有心思搞什么产业。李大亮,身为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和工部尚书,他死时,家里没有朱玉可以口含,只有米五石,布三十端。他立有军功,朝廷赏赐不会少,但他却把它散发给亲戚和下属。户部尚书戴胄,握有财权,家里却很穷,房屋又破又小,贞观七年去世,连祭祀的场所都没有,没有办法设置,最后李世民下令为其修庙。尚书仆射温彦博,人死之后,家里连设置吊唁场所的正房都没有,只好安排在旁室,李世民听说,感叹良久,让有关部门给他造正寝,并指示多给丧葬费。魏征家的房子又小又破,李世民几次要给他翻修,都被魏征拒绝,直到魏征临死,李世民不再听他的话,用正修建一个小殿的材料为他修建了一个正堂。有这样的良臣廉吏持世,贞观社会怎不呈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治局面?

深入历史,走进贞观,以人才眼光看待贞观社会的良臣廉吏,侧射出李世民的那富有时代特色的用人取才之策之招,读之品之采之,必给今人以启示。

责编:张圣华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