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女孩说陌上花开的意思(陌上花开的真正含义及来由)

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黄河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深远。一方面,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文化;另一方面,从中国文明诞生伊始到唐宋时期,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化中心和重心。可以从文明诞生到文化基因和性格的养成,再到“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三个方面来看待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历史意义。

始自夏王朝的中原正统观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观念。它历经夏商周三代而奠定根基。在对夏商王都的历史地理考据中,夏朝和商朝的都城都有迁都情况,但其王都均在黄河中游地区。《论语·为政》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表明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的,由于夏商周的王都均建在中原地区,所以中原正统观经夏商西周代代相袭,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传统。

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真正大一统国家始于秦朝,但是夏商西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却是另一种层次上的一统。从尧舜禹经三代再到秦汉,先后经历了三种背景指向的大一统观念,即与尧舜禹时代族邦联盟机制相适应的带有联盟一体色彩的“天下一统”观念;与夏商西周“复合制王朝国家”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与秦汉以后郡县制机制下的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形态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这三种背景指向、三个层次的大一统观念,是历史发展三个阶段的标识。在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一直发挥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基因性要素之一,而建都在黄河中游地区的夏商周三代和汉唐王朝,是为其奠基的两个重要阶段。

费孝通把中华民族的形成划分为“自在民族”和“自觉民族”两个阶段,古代属于“自在”阶段,近代以来进入“自觉”阶段。民族类型与国家形态结构有对应关系。中国从秦汉开始,国家形态结构变为“中央—郡县”制,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大一统的王朝内,有两个层次的民族:一个层次是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另一个层次是包括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相当于费孝通所说的作为自在民族的中华民族。作为“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出现是与从秦汉开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态结构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种中央一元化统辖的郡县制结构。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国家结构本身使大一统的国家至今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并使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具有一体两面的关系。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而从秦汉到唐宋这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都就建在黄河中游地区。由此,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游地区因其国都的地位而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所在地。在这个意义上,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选自王震中《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历史意义》)

材料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血脉。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也堪为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主体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浩瀚星空中都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讲好“黄河故事”,大力弘扬黄河文化。

系统保护,守护好黄河文化的“活化石”。“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黄河流域很多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堪为黄河文化的“活化石”。比如被列入国家及省市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唐三彩烧制技艺、汝瓷烧制技艺、洛阳肖氏烧伤自然疗法技艺、雀金绣技艺等,就是黄河流域多种现代技艺之根。必须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与时俱进,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融入时代旋律,黄河文化将焕发出强大生命力。比如,黄河文化蕴含的“同根同源”民族心理就堪为增强民族认同感的精神文化支柱。深入挖掘姓氏文化、黄帝文化、汉字文化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将为追梦中国凝聚精神力量。事实上,实现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已成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文旅融合,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距离触碰文化脉搏、感知文化神韵、汲取文化营养,也是人们对旅游的美好期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既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人民“幸福河”的重要体现。这就需要在顶层设计和协同开发上下功夫,推进文化资源整合与旅游协作,推动沿黄区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先民早期最主要的活动地域,黄河故道、千里黄河大堤等尽皆传达着历史的见证。在中华儿女心目中,黄河已成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符号。当然,黄河之水要奔腾不息,黄河文化的血脉也要永久延续。必须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凝聚追梦中国强劲精神力量。

(节选自秦平《弘扬黄河文化,凝聚追梦中国精神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文化根植于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文化,自古以来,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重心。

B.要了解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意义,必须从文明诞生、文化基因和性格的养成、“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三个方面来分析。

C.中国自秦汉开始,就有两个不同层次的民族,一个层次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更高一层次的是作为自在民族的中华民族。

D.挖掘姓氏文化、黄帝文化、汉字文化等文化资源,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运用,是弘扬黄河文化的一种途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商周三代的王都均在中原地区,三代的制度也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历史上的中原正统观也历经三代而奠定根基。

B.夏商周“复合制王朝国家”是多元一体的结构,与秦朝天下一统的郡县机制下的中央集权制一样,都体现了大一统思想观念。

C.秦汉以来,中央一元化统辖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态的郡县制结构,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

D.黄河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主体文化,是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新时代弘扬黄河文化举措的一项是()

A.成立黄河流域传统戏曲保护联盟,成立传统戏曲研究、创作、表演的组织,打造黄河文化共同体。

B.在中小学校本教材中,加入唐三彩图片及烧制技艺绍的内容,并带领学生参观唐三彩制作过程。

C.将黄河流域的传统文化与电影、美术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创作一批黄河文艺精品,并进行展播。

D.在黄河之滨建造世界公园,仿造微缩世界著名景点和特色建筑,吸引游客前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在国际中学生论坛上,你作为一名中国中学生的代表,向大家介绍黄河文化,请列出介绍词的要点。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水

黄大刚

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吏部奏请朝廷,授任吴缵姬为江西省广信府铅山县知县。

吴缵姬对当官兴趣不大,倒是喜欢读书。他天赋聪颖,博览群书。论学识,熟知的无不竖大拇指,也有人不以为然:“厉害在哪儿?中了什么功名,说来听听。”坚信吴缵姬厉害的人受了侮辱般,怂恿吴缵姬参加科举考试,考了两次,一次在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中了举人;另一次在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登乾隆庚辰恩科毕沅榜,殿试二甲名列第二。那一拨进士都春风得意地走马当官去了,只有吴缵姬不想出仕。吴缵姬觉得这下可以安安静静地读书、教书了,便回到海南出任琼台书院掌教(即今学校校长)。

朝廷的任命让吴缵姬意外、为难,但君命不二,他只得收拾书籍衣物,晓行夜宿赴任。

一进入铅山县境,一股荒凉的气息勒裹得吴缵姬胸闷气短。所到之处,田地荒废,村庄破败,行人稀少。进了城,人气倒是有了,可满街的乞丐,扶老携幼,肌瘦骨立,蜷缩在店门前或墙根下。

“老爷,行行好,给点儿吃的,俺孙女快饿死了。”一位老妪佝偻着腰,抱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把一个破了边的脏碗伸到了他面前。吴缵姬细看小女孩,小女孩瘦得皮包骨头,身体软绵绵的,似乎连睁眼的气力也没有了。吴缵姬让书童把袋子里的包子拿出来,周边的乞丐见了,蜂拥上来,一抢而空。

吴缵姬又气又无奈,还好县衙在望。

晚饭出乎意料地丰盛,师爷特地邀请了当地几位有头脸的乡绅,为吴缵姬接风洗尘。

“大人,都是小人的不是,没有带人去接您。”师爷边给吴缵姬斟酒边自责道。

“大人辛苦了,请尝尝本县有名的灯盏馃。”乡绅频频举杯敬酒,举箸劝菜。

想到路上所遇,吴缵姬没有一点儿胃口。“本县最近是否遭遇了灾荒?”

“哪有什么灾荒,大人尽管放心喝酒。”一肥头大耳的乡绅举起了酒杯。

“为何路上有那么多饥民?”吴缵姬把脸转向师爷。

“回大人,今年天旱少雨;加上没水灌田,庄稼颗粒无收啊!”师爷摇头。

吴缵姬心里像灌了铅,沉甸甸的,接风宴便草草散了。

第二天,吴缵姬让师爷带着去田野查看,站在田埂上,一眼望去,平展展的田地干裂如龟纹,连杂草也枯萎发黄。

“多好的田地呀!”吴缵姬叹了口气。

“这田地肥沃,以前是闻名的鱼米之乡,乡民出产的粮稻吃不完,还卖给商贩,换得银两。但靠天吃饭,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师爷附和道。

水,只要有水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吴缵姬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在屋里困兽似的转圈儿,脑袋想得快爆炸了,还是没有一点儿头绪。

“大人,抓到一个偷引南濠水的盗贼。”捕头禀报。

“南濠水?”吴缵姬头脑一时拐不过弯儿来。

“大人,小民无意冒犯,地里的庄稼实在旱得没了法子,小民才……请大人饶小民这一回,小民再也不敢了。”庄稼汉连连磕头。

“南濠水在哪儿?你速速带本官去。”吴缵姬欢喜得连轿子也不坐,跟着庄稼汉就出了门。

目光一与波光潋滟的南濠水相遇,吴缵姬如见到聚宝盆般兴奋。南濠水顺着地势本可以奔流而下,却被人拦起堤坝。

“这是怎么回事?”吴缵姬脸露怒色。

“回大人,这是前任知县赵大人派人堵塞的,风水先生说,南濠水方位上冲县衙,不拦住会伤及县太爷……”师爷颤着声为自己解脱。

“什么风水?你们这不是拿百姓的生死胡闹吗?”

“大人,风水这东西,宁可信其有,胜过信其无。”师爷劝道。

“那,我问你,赵知县这样搞,升官了吗?”

师爷哑了口,赵知县因治下民不聊生,被贬到了边远的地方。

“赵知县糊涂,你们也跟着糊涂。你们这样,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这样的官,我没脸皮当!”吴缵姬越说越气愤。

“马上开了南濠水。”吴缵姬稳了稳情绪,吩咐道。

“大人,要不要请个先生挑个日子再动土?”师爷迟疑道。

“本官就在这儿看着你们开。”吴缵姬板着脸说。

清清的南濠水欢快地奔向了干渴的百顷良田。田地又恢复了生机,瓜果飘香,稻浪滚滚,城里没了乞丐的踪影,夕阳下,村庄炊烟袅袅。

解决了百姓吃饭问题,吴缵姬又捐俸重修鹅湖书院,并撰写了《修铅山县文庙序》,以文兴邑。

一日,吴缵姬听到衙门外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衙役进来报,说有一伙乡民抬着一块大石头,欲立于县衙大门东北角。吴缵姬诧异,步出门外,那块巨石闯进眼里来。他说:“你们这是……”一位乡民顾不得擦去脸上的热汗,长揖道:“大人为了我们开了南濠水,我们可不能让风水伤害到大人。大伙儿合计,凑钱买来泰山石,我们请风水先生看过了,立于东北角,可保大人健康平安。”

泰山石立了起来,吴缵姬每次路过时,都要好好看上几眼,时刻提醒自己:民心才是最好的风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27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吴缵姬对当官兴趣不大,所以在到了铅山县后,便不管风水上的忌讳,开了南濠水。

B.吴缵姬又气又无奈,就是因为乞丐的人数太多,蜂拥而上,一下就抢光了他的包子。

C.师爷的介绍,让吴缵姬知县了解了铅山县状况的前后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乡民凑钱买来泰山石,并请风水先生看准了正确的位置,就可保佑吴缵姬健康平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细节描写十分传神,如对老妪乞讨以及乞丐抢夺的描写,很形象地展现了铅山县百姓生活的艰难。

B.文中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如师爷对吴缵姬说的话,就都体现出了他为人圆滑、不敢担当责任的个性特点。

C.文章善用修辞,如比喻句“田地干裂如龟纹”,拟人句“南濠水欢快地奔向良田”等,使文章更加生动。

D.接风宴上没有胃口、开南濠水以及重修鹅湖书院等情节,刻画了吴缵姬关爱百姓、行为务实的知县形象。

8.小说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任选三处分析其效果。

9.文章以“民心才是最好的风水”作为结尾,有何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扬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破贼,乃为贼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已后,诸有忠虑于国者,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足而待矣。”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谷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亮上疏请自贬三等,汉主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嗽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是月,亮卒于军中。长史杨仪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司马懿,懿追之。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阵而去,入谷然后发丧。懿按行亮之营垒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追至赤岸,不及而还。诸军还成都,大赦,谥诸葛亮曰忠武侯。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责/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

B.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

C.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责/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

D.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烈,三国时期刘备的谥号。谥号始于西周,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等按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称号。

B.先锋,行军或作战时的先遣将领或先头部队,也指“冲锋在前”,如《陈书·骆牙传》中的“每战辄先锋陷阵,勇冠众军”。

C.丞相,古代官职名,秦朝时开始正式设置,各朝均有,是皇帝之下最高的行政官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是百官之长。

D.大赦,古代帝王以施恩为名,常赦免犯人,一般在新皇帝登基或者皇宫有重大喜庆时,会赦免一批罪犯,叫大赦天下。

A.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但诸葛亮对他十分器重,并在出兵祁山时委以重任。

B.马谡领兵失误,被张郃打败,失了街亭,蜀军因此失去了前进的依靠,只得返回汉中。

C.司马懿从诸葛亮的使者口中得知诸葛亮事情繁多但吃得少时,便推断他可能会不久人世。

D.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命令杨仪反举旗帜进攻,司马懿只得领军后退,蜀军取得了胜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

(2)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足而待矣。

14.陈寿评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怀(其二)

孟郊①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②,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呴如哀弹。

【注】①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秋怀》为此时所作。②印病文:指病卧已久,肌肤上印着席子的花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秋月写起,诗人感觉连可寄托乡思的秋月竟也是脸色冰冷,且自己一生的壮志已经消磨殆尽,景况凄凉。

B.第二联采用虚写,寓意深长,既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也写梦想破灭。句中的“滴”“梳”二字妥贴而形象。

C.第三联写病和愁,用“印病文”说病卧已久,用“转愁盘”说愁思不断,而第四联则写诗人在无奈中宽慰自己。

D.尾联融情于景,以景结情,用枯桐取喻,也是诗人自况,借梧桐树的声音如琴音哀鸣,来寄托诗人心中之情。

16.苏轼评孟郊诗“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请简要分析诗中之愁。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叙写刘备去茅庐拜访他时的往事,传达出对刘备礼遇自己的感激之情。

(3)“东风”是我国传统诗文中常用的意象,一般指春风或春天,如“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右北平是一个伟大的地名,与北平有着的联系,但它比北平大得多,也古老得多。右北平像一个的父亲,虽历经无数的风霜雨雪,仍心胸宽广,把自己朴素坚忍和乐善好施的性格全部遗传给了北平,它包围并庇护着北平,世世代代从生到死。

沿着华北平原北部的边缘地区,北平停住了自己的脚步。它守在长城内侧,把一切都托付给了右北平。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右北平大约是第一个被官方命名的“北”这个方位词的地方,因此可以被它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虽然现代地理学告诉我们,北纬40度以上大致都是北方了,但是在河西走廊以北,在巴丹吉林沙漠以北,在阴山山脉以北,广袤的沙海,无垠的戈壁,深厚的黄土,它们限制了绿色,也限制了人们的脚步与目光。对于中原来说,这些地方是的美丽“绝域”,苍凉、孤寂。然而同样是塞上,右北平却是有温度的,它向华北平原敞开了自己。它,既不喧哗也不张扬,一直以来它都是沉默不语的。在历史的雨雪风霜中面貌沧桑表情淡定,它的贫苦与荒凉,铸就了它天性中的坚忍与平淡。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盘根错节饱经沧桑杳无人迹朴实无华

B.千丝万缕饱经世故杳无人迹敦厚周慎

C.千丝万缕饱经沧桑人迹罕至朴实无华

D.盘根错节饱经世故人迹罕至敦厚周慎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右北平大约是第一个被官方命名的“北”这个方位词的地方,因此它可以被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

B.右北平大约是第一个被官方取名的“北”这个方位词的地方,因此可以将它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

C.右北平大约是第一个被官方命名的拥有“北”这个方位词的地方,因此可以将它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

D.右北平大约是第一个被官方命名的拥有“北”这个方位词的地方,因此可以被它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保护区保护得越好,象外迁的情况就越可能发生

B.保护区保护得越好,象外迁的情况就越不可能发生

C.保护区保护得越差,象外迁的情况就越可能发生

D.保护区保护得越差,象外迁的情况就越不可能发生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杨振宁先生曾对弟子翟荟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翟荟教授也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俄罗斯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D

4.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主体部分设置分论点平行展开,思路清晰,观点明确。②综合采用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③语言质朴严谨,详细阐述了弘扬黄河文化的措施,针对性强,具有现实意义。

5.①黄河文化历史深远。②黄河文化内涵丰富。③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④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主体文化,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⑤黄河文化具有新时代价值,并与时俱进,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任答三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更高一层次”错,文中两个层次没有高下之分。

故选D。

2.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仿造缩微世界景点的做法并不是弘扬黄河文化。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一段总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血脉”“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讲好‘黄河故事’,大力弘扬黄河文化”;第二至四段分别从“系统保护,守护好黄河文化的‘活化石’”“与时俱进,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文旅融合,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延续历史文脉,凝聚追梦中国强劲精神力量”。整则材料采用总分总结构,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材料二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比如被列入国家及省市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唐三彩烧制技艺、汝瓷烧制技艺、洛阳肖氏烧伤自然疗法技艺、雀金绣技艺等”为例证法;“‘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为引证法;“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也堪为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主体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浩瀚星空中都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黄河流域很多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堪为黄河文化的‘活化石’”运用的是比喻论证。

“必须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这就需要在顶层设计和协同开发上下功夫”“在中华儿女心目中,黄河已成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符号”等语言直白质朴,明白而真切,阐述了黄河文化的底蕴和现实意义。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血脉”,“五千年的血脉”可见黄河文化的悠久;

根据材料一“黄河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深远”“一方面,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文化”“另一方面,从中国文明诞生伊始到唐宋时期,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化中心和重心”可见,黄河文化内涵丰富;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流域很多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堪为黄河文化的‘活化石’”可以看出黄河文化意义重大,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堪为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主体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时代旋律,黄河文化将焕发出强大生命力”“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坚定国人的文化自信;

“与时俱进,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文旅融合,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必须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凝聚追梦中国强劲精神力量”,黄河文化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延续历史文脉,让黄河文化与时俱进,涵养国人文化情怀。

6.C

7.B

8.①考中进士本可春风得意去当官,但吴缵姬却安安静静只想读书,表现出吴缵姬淡泊名利,热心学问。②铅山县境的荒凉、满街的乞丐和接风宴的丰盛形成对比,说明铅山县贫富差距,显出吴缵姬肩头责任重大。③铅山县在南濠水放开前后的变化形成对比,说明知县的决策影响着百姓的生活,更突出吴知县的一心为民。④赵知县讲求风水不顾百姓结果被贬,与吴知县不讲风水却赢得百姓的称赞和爱护形成对比,突出“民心才是最好的风水”这一主题。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就是因为乞丐的人数太多,蜂拥而上,一下就抢光了他的包子”分析不准确,吴缵姬又气又无奈还因为无法救助小女孩。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B.“如师爷对吴缵姬说的话,就都体现出……”表述太绝对,如“大人,风水这东西,宁可信其有,胜过信其无”“大人,要不要请个先生挑个日子再动土?”就不能表现出师爷的圆滑。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那一拨进士都春风得意地走马当官去了,只有吴缵姬不想出仕。吴缵姬觉得这下可以安安静静地读书、教书了,便回到海南出任琼台书院掌教”,通过进士们都春风得意去当官和吴缵姬安静读书、教书对比,表现了吴缵姬不乐忠于当官、淡泊名利的特点;

“一进入铅山县境,一股荒凉的气息勒裹得吴缵姬胸闷气短。所到之处,田地荒废,村庄破败,行人稀少。进了城,人气倒是有了,可满街的乞丐,扶老携幼,肌瘦骨立,蜷缩在店门前或墙根下”,吴缵姬进入铅山县境内看到的荒凉与“晚饭出乎意料地丰盛”“大人辛苦了,请尝尝本县有名的灯盏馃”接风宴的丰盛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铅山县官员的不顾百姓痛苦与吴缵姬面临的任务之艰巨;

开南濠水之前“站在田埂上,一眼望去,平展展的田地干裂如龟纹,连杂草也枯萎发黄”与之后“清清的南濠水欢快地奔向了干渴的百顷良田。田地又恢复了生机,瓜果飘香,稻浪滚滚,城里没了乞丐的踪影,夕阳下,村庄炊烟袅袅”形成对比,表现了吴缵姬开濠放水后铅山县的变化,写出了吴缵姬为民着想,一心为民的优秀品质;

“‘那,我问你,赵知县这样搞,升官了吗?’师爷哑了口,赵知县因治下民不聊生,被贬到了边远的地方”,讲风水的赵知县治理当地民不聊生,被贬谪,与“大人为了我们开了南濠水,我们可不能让风水伤害到大人。大伙儿合计,凑钱买来泰山石,我们请风水先生看过了,立于东北角,可保大人健康平安”不讲风水的吴缵姬形成对比,吴缵姬得到人民的拥护,很好地表现了“民心才是最好的风水”的主旨。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结尾段“吴缵姬每次路过时,都要好好看上几眼,时刻提醒自己:民心才是最好的风水”与标题“风水”相呼应,照应题目,结尾点题,结构严谨。

“风水”在文中两次出现,一是“指赵县令保性命和官位”,一是“吴县令说民心才是最好的风水”,所以“风水”一语双关;“前任知县赵大人派人堵塞南濠水,是因为风水先生说,南濠水方位上冲县衙,不拦住会伤及县太爷……”“吴县令打开南濠水是为了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通过两个县令行为及认识的对比,赞扬了一心为百姓的吴县令,讽刺了只图个人前程而损害民众利益的赵县令;赵县令因“风水”堵南濠水,吴县令因不信“风水”开南濠水,到百姓送“大伙儿合计,凑钱买来泰山石,我们请风水先生看过了,立于东北角,可保大人健康平安”,再到吴县令“民心才是最好的风水”,最后赋予“风水”以全新内涵,是人心向背。

文章结尾“民心才是最好的风水”,卒章显志,最后点出“风水”的深层含义,即人心向背,只有真正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才是最好的风水。

10.A

11.C

12.D

13.(1)把马谡关进监狱,杀了他。诸葛亮亲自吊丧,为他痛哭流涕,安抚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样恩待他们。

(2)只要多多批评我的过错,那么大事就可以安定,敌人就可以打垮,大功就可跷足等待了。

14.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从文中看,他有以下特点:①严厉执法,不徇私情;②知错就改,勇于自省;③勤于政事,鞠躬尽瘁;④善于军事,得司马懿赞叹。(答出三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于是考察有功将士,连微小的功劳也不遗漏,对壮烈之士,一一加以甄别,引过自责,把自己的过失在境内公开宣布,练兵讲武,准备将来进取。将士精简干练,民众忘记既往的兵败了。

“考”“甄”均为动词,各带一个宾语,分别为“微劳”“壮烈”,故应在“微劳”后断开,排除BD;

“于境内”为介宾结构,做“布”的后置状语,故应在“境内”后断开,排除C。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 “各朝均有”错,自秦至明朝初年,丞相的设置是断断续续的,明朝废丞相制,清朝延续了明制。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临祭”,亲临吊丧;“流涕”,流泪;“遗孤”,死后留下的子女;“恩若平生”,如同平素一样恩待

(2)得分点:“但”,只;“阙”,缺点,过错;“贼”,敌人;“跷足而待”,跷足等待,抬起脚来等待。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收谡下狱,杀之”,在马谡失败后,严厉执法,不因马谡与己关系密切就徇私情;

“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亮上疏请自贬三等”,错用马谡导致兵败后,勇于自省,知错能改;

“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嗽食,不至数升”,勤于政务,不辞辛劳,鞠躬尽瘁;

“懿按行亮之营垒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出众,连司马懿都不得不赞赏。

参考译文:

起初,越巂太守马谡,才气和抱负超过常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昭烈帝刘备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诸葛亮还认为不是这样,让马谡做参军,时常接见一起谈论,从白天直到黑夜。等到出兵祁山,诸葛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是让马谡统领各军在前,同张郃在街亭交战。

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挥调度,军事行动混乱无章,放弃水源上山驻扎,不在山下据守城邑。张郃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并大败马谡,蜀军溃散。诸葛亮前进没有据点,就攻取西县一千多人家回到汉中。把马谡关进监狱,杀了他。诸葛亮亲自吊丧,为他痛哭流涕,安抚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样恩待他们。蒋琬对诸葛亮说:“古时候(晋国同楚国交战),楚国杀了领兵的得臣,晋文公喜形于色。现在天下没有平定,而杀了智谋之士,难道不惋惜吗?”诸葛亮流着眼泪说:“孙武能够制敌而取胜于天下的原因,是用法严明;所以晋悼公的弟弟扬干犯法,魏绛就杀了为他驾车的人。现在天下分裂,交战刚刚开始,如果又废弃军法,怎么能够讨伐敌人呢?”

有人劝说诸葛亮再次发兵,诸葛亮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的时候,都多于敌军,但没有打败敌人,反而被敌人打败,问题不在于兵少,而在于将领。现在我打算减少兵将,显明责罚,反思过失,将来另想变通的办法。如果不能这样,即使兵多也没有什么用处!从今以后,凡是一心为国家分忧效忠的人,只要多多批评我的过错,那么大事就可以安定,敌人就可以打垮,大功就可跷足而待了。”于是考察有功将士,连微小的功劳也不遗漏,对壮烈之士,一一加以甄别,引过自责,把自己的过失在境内公开宣布,练兵讲武,准备将来进取。将士精简干练,民众忘记既往的兵败了。诸葛亮上书请求将自己贬降三级,汉后主任命诸葛亮为右将军,兼理丞相的职务。

诸葛亮派遣使节到司马懿军中,司马懿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多少,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答道:“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

这个月,诸葛亮在军中去世,长史杨仪整顿军队而退。百姓跑着去报告司马懿,司马懿追赶蜀军。姜维命令杨仪调转战旗方向,擂响战鼓,像是即将对司马懿进攻一样。司马懿收军后退,不敢向前逼进。于是杨仪结阵离去,进入斜谷之后才发丧。司马懿到诸葛亮驻军营垒处所察看,感叹说:“真是天下的奇才啊!”追到赤岸,没有追上蜀军而还。各路大军返回成都,大赦天下,赐诸葛亮谥号为忠武侯。

15.B

16.①仕途失意孤单之愁。首联“老客”包含其毕生奔波、仕途失意的遭遇,“单”字透漏出人单势孤的感慨。

②生活穷困难耐之愁。住房破陋,冷风吹骨,寒夜难眠,既实写居处的简陋,生活穷困,也喻梦想破灭,为一生壮志、人格消损而寒心。

③老病无奈之愁。“席上印病文”,指病卧已久,“转愁盘”,愁思不断。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B.“第二联采用虚写”错误,应是虚实结合,“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字面明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这是实;而实际上,诗人是悲泣梦想的破灭,是为一生壮志、人格被消损的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这是虚。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前一句寄情于月,客居异乡的诗人感觉连秋月竟也是脸色冰冷,寒气森森,后一句写与月为伴的“老客”——诗人自己,也已一生壮志消磨殆尽,景况凄凉,“老客”二字包含着他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而一个“单”字,更透露着人孤势单的无限感慨。所以这两句表现了仕途失意孤单之愁。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冷露”“梦破”“峭风”等表面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但其中隐含的是诗人悲泣梦想的破灭,所以这两句表达的是生活穷困难耐之愁。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是写病和愁,“印病文”喻病卧已久,“转愁盘”谓愁思不断,这两句意思是说还是不要作无根据的猜想,也不要听没来由的瞎说。这纯是自我宽慰,是一种无聊而无奈的开解,所以表达的是老病无奈之愁。

17.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示例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猥”“枉”“庐”“凌”“顷”。

18.C

19.C

20.构成:画横线的句子有两组排比,一组是由三个结构类似的介宾短语构成的排比,一组是由三个偏正短语构成的排比。

表达效果:①用排比列举了北方地区的地名和特点,强调了北方地区的荒凉;②与右北平形成对比,突出右北平的不同;③相同结构的短句连续使用,节奏感强,韵律和谐,增强语势。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千丝万缕:形容关系非常密切。盘根错节:树根盘绕,枝节交错,形容事情或关系等相互交织,纷繁复杂。语境强调的是右北平与北平有很深的联系,应选用“千丝万缕”。

第二空,饱经沧桑: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饱经世故: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人情,有丰富的处世经验。前者强调的是经历过很多变化,后者强调的是阅历多,积累了很多处世经验,根据语境“历经无数的风霜雨雪”,应选用“饱经沧桑”。

第三空,杳无人迹:没有人的踪影、痕迹。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形容地处偏僻。语境强调的是这些地方比较偏远、荒凉,应选用“人迹罕至”。

第四空,朴实无华:质朴诚实而不浮华。敦厚周慎:躬亲笃厚,周密审慎。结合后句中“既不喧哗也不张扬”,应选用“朴实无华”。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①“‘北’这个方位词”成分残缺,“北’这个方位词”前应添加动词“拥有”,构成动宾短语来修饰“地方”;

②“被它视为”主客颠倒,可将“被”改为“将”,或将“它”移到“可以”前。

只有C项修改正确。

故选C。

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赏析表达效果的能力。

构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组排比,一组是由“在河西走廊以北”“在巴丹吉林沙漠以北”“在阴山山脉以北”三个结构类似的介宾短语构成的排比;一组是由“广袤的沙海”“无垠的戈壁”“深厚的黄土”三个偏正短语构成的排比。但是在以北,在它们限制了绿色,也限制了人们的脚步与目光。

表达效果:

第一组用“河西走廊”“巴丹吉林沙漠”“阴山山脉”的排比列举了北方地区的地名,第二组“广袤的沙海”“无垠的戈壁”“深厚的黄土”呈现其特点,强调了北方地区的荒凉;

同时与右北平形成对比,“同样是塞上,右北平却是有温度的”,突出右北平的不同;

相同结构的短句连续使用,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和谐,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21.A

22.①森林长势越好的地方

②草本植物相对较多

③一旦林子长起来了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结合前文,象是食草的,森林茂密,林下的草就越少,那么“保护区保护得越好”,象就越是缺乏食物,“外迁的情况就越可能发生”,由此可排除BC;

再结合后文“森林越好,它们越能待得住”可推此处的表述最好为“……越好,象就越……”的形式,D没有A恰当。

故选A。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由“树越多,野果越多,它们的食物越丰富。大象则相反”可知,“树越多”,“它们能吃的草越少”,故此处应填“森林长势越好的地方”之类语句;

②处,结合“森林茂密的地方,林下基本是空的”和常识可推知,森林稀疏的地方,草本植物和小灌木就长得较好,则“草本植物相对较多”;

③处,结合前后文可知,此处应该填树木成长起来之类的语句,对应“这些草就长不出来”,应填“一旦林子长起来了”。

23.例文:

拙中得巧,清光自来

古语曰:“宁拙勿巧。”有人又云巧干胜于蛮干。巧意味着机数,拙则意味着踏实稳干。二者看似相悖,但巧有巧的简便,拙有拙的稳妥,二者结合,先是有“词劣而后工”般拙的积淀,再随着它“新去月婆安”,巧妙应变,也会悟得那条“人道是,清光更多”。是故在拙中觅巧,清光自然来。

老歌《笨小孩》近期刷屏网络,便是大众对拙这样持续努力的态度认可。无论是《阿甘正传》里的励志阿甘,还是《垫底辣妹》里逆风翻盘的女孩。全社会都在肯定这不怕重头再来的勇气,这沉心静气的心境。但他们,是有智慧地“拙”,是头脑请醒地拙。而反思当今,为何那么多人,在高中,是小镇做题家,不注意方法,肝脑涂地也换不来理想大学通知书;在工作里,被迫“乙里乙气”,带着乙方的“奴”姿态,仅被指挥付出全力,而不去主导局面,终究成了心底抑郁的、沉默的大多数。如阿麦克·韦斯的“后视镜”理论,只顾着当前之路,而忘记来因与去路。

这是“拙”的悲哀,而反之,“巧”又如何不是一样?

的确有人取巧夺胜:在改革开放初期,随意游深圳,获一身黄金,在文物并购低谷时二两拨千金,成顶级收藏家。但这样没有积淀的巧,不死守,很难出位。所以有明星乘直播快车敛财,终获诈骗丢脸一条龙服务进监狱,所以有《看不见的城市》云:所谓得巧而沉醉在城市者,终成欲望之奴。”

“拙”与“巧”孤立则均有风险,然合则有无穷的制胜潜力。

就文学领域而言,我们深知杜甫苦心孤诣,不成好文不罢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来的是多么自然与灵巧,可反观时人授机取巧“萧萧搏黍声中日,漠漠春鉏影外人”,博黍与春鉏就是黄鹏与白鹭,“萧萧”与“漠漠”也来自名篇的寻章摘句。怎的,就让该诗默默无闻?这倒反衬出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与深谙平易近人的传唱之学。

而生活中亦存拙巧皆用的现象。近日,世界技工大赛中,中国农民工如盘古开天辟地般首次为中国夺得金奖。他顺利创新了新式砖以补建筑之弊,我们却不能不去看他走出巧思之路后三十年如一日的精心研究。靠搬砖以数量结算工钱,可他则是细细观察,暗悟“砖之道”。还有三个月在全网创造1200万粉丝的“张同学”,他巧妙地走着农村质朴生活的视频拍摄之路,而一个视频达200多个分镜头却让人不得不感叹他的努力与积淀。

拙中得巧,是一个人毫不放弃的咬牙坚持,还有从不麻木的敏捷。正如那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样,当你有了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努力,才有机会去选择哪一片海域,创造哪一方润土。

且就坚持安而后工吧,待到新春能有丰富的枝条荡漾,再斫去月婆娑,得那清光更多。“拙”中得“巧”,清光不误。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的关键词是“拙”与“巧”“巧干”和“蛮干”等。材料一从“科研态度”的角度,提出“宁拙勿巧”的观点:诚实、不投机取巧、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肯干。注意的是,此处的“拙”做褒义解,相关的词条有:拙朴、拙诚、守拙、古拙、大巧若拙。“巧”偏向于贬义的“取巧”:用巧妙的手段谋取利益(多指不正当的)或躲避困难,类似的词语还有:投机取巧,奇技淫巧,巧言令色,巧舌如簧,巧立名目,巧伪夸饰等。材料二从“讲究方法”的角度,认为“巧干胜于蛮干”,即要学会使巧劲,用巧力,巧妙行事,灵巧变通。注意的是,此处的“蛮干”(不顾客观规律或实际情况去硬干)是贬义词,和前面的“拙”有所不同,所以不宜立意为“巧干不如蛮干”。

试题说“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我们可以从某一则材料入手,也可结合两则材料。最佳角度应该是结合两则材料,辩证地思考“拙”与“巧”的关系,并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没有限定文体,议论文和记叙文均可。“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最好结合现实,使文章更有针对性,内容更充实。

立意:

1.既要脚踏实地,又要讲究方法。

2.踏实做事,灵活处事。

3.诚实为人,不投机取巧。

4.脚踏实地,宁拙勿巧。

5.讲究方法,提高效率。

2020女孩说陌上花开的意思(陌上花开的真正含义及来由)

山东省德州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车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而村)、真事稳(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汪、抚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未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棵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糙,触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桵糊的意境,培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赞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悉埮的创造手法》)

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堡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哀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亭特点。

B.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尽管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C.“写”和“不写”影响着作品质蜇:“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情节交代得越实,作品就越死板僵化。

D.小说创作中制造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写”是主要的,“不写之写”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二者有机统一,相得益彰。

A.《红楼梦》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常理的情节来制造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读者探求真相,推想缘由,深入体味。

B.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便有可能误解、曲解作品的应有之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3分)

A.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讯传出来之后,身为公爹的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并表示“尽我所有罢了”来料理丧事;而对作为丈夫的贾蓉有何表现却未作交代。

B.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遠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后文只写宝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一事,却不再对二人作其他描写。

D.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的诗,贾政“喜不自胜”,并“讲与贾母听”;宝玉做完,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

5.《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了黛死钗嫁的相关情节,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你好……”留下了空白,能引发读者对黛玉的心理、性格,以及宝黛爱情的丰宫解读,堪称“不写之写”的典范。请结合材料,进行合理想象,在“空白”处补写两条内容,并对其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阿来

(1)马!对于一个藏族人来说,可是有着酒一样效力的动物。

(2)我已经两年多没有跨上过马背了。现在,一看到它们的影子出没在金色桦树掩映的路上,潜伏在身上的全部关于这种善于驰骋的动物的感觉一下子就复活了。那种强健动物才有的腥膻味,蹄声在寂静中震荡,波浪一般的起伏,和大地一起扑面而来的凤,这一切就是马。

(3)马们一匹匹从山上下来。可那是什么样的一群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

(4)我们上了马。马队主人没有马骑,那一头乱发的脑袋在我膝盖那个高度起起落落。我问刚才他把马叫什么?他说,牲口。这个回答使我高兴。我胯下的不是马,而是另一种东西。

(5)马所以是马,就是因为在食物方面有希自己特别的讲究。在这一点上,马和鹿一样,总是要寻找最鲜嫩的草和最洁净的水,所以它们总是在黎明时出现在牧场上,寻食带露的青草。故乡一个高僧在诗中把这两者并称为“星空下洁净的动物”。我们在一块草地上下了马,吃干粮。这些牲口松了缰绳也不走开去寻找自由和水草,而是一下就把那长长的脸仲到你面前,鼻翼翕动着,呼呼地往你身上喷着热气,那样的驯顺,就是为了吃一点机器制造出来的东西。我的那一匹,就从我手上,仲出舌头来,把一包方便面、一个夹肉面包卷到口里吃进肚子里去了。

(6)半夜里醒来,先是看见星星,然后是高崖上突然断裂的一道冰川,齐齐的断口在那里闪着幽幽的寒光。月光照在地上,那些马一匹匹站在月光下。因为我是躺着的,所以,它们的身躯在我眼里显得很高大。那些简陋的鞍具也卸下来了。月光不论多么明亮,都是一种夜晚的光芒,恰好掩去了眼前物体上容易叫人挑剔的细节,剩下一个粗略的轮廓。这样的因造成了一个果:牲口重新成了法国人布封在书中赞誉过的、符合我们的经验与期望的马了。

(7)布封说:“它们只是豪迈而狂野。”

(8)在这样的一个寒夜里,它们的行走是那么轻捷,轻轻一跃,就上了春天的融雪水冲刷出的那些堤岸,而林子里任何一点细小的呴动,都会立即叫它们的耳朵和尾巴陡然一下竖立起来。我的那匹马向着我走了过未,鼻子喷着热气。它内在的禀性仍然是一匹马:渴望和自己的骑手建立情感。它婖舔我左手,又去婖右手。我空着的那只手并没有缩回被子里,抚摸看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

(9))我们的谚语说: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

(10)过去我所知的马是黄河上游草原上的河曲名马,那些马总是引起我歌唱的欲望。今天,一匹山地马和它的一群同伴,也引起了我的这种欲望。

(11)第二天骑涉过一个海子,同行的朋友把这个过程完整地拍了下来。休息的时候,我从监视器里看那个长长的镜头。一到电视画面里,那匹马在外形上就成一匹真的马了。我看见它驮着我涉入湖水,越来越深,最后在水中浮起来,慢慢地到了对岸。然后扬起前蹄,身子一纵,上了半人高的湖岸。它驮着我,在一个孕雪的下午,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起来;从一段枯木上跃过,那么轻捷、灵敏。于是,我在它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

(12)顶着刺眼的阳光,给马备上鞍子,再在鞍子上捆好我们带来的所有东西。这一来,它们又不像是马,而像是牲口了。它们短小的四肢都深深地没入了雪里,它们窄窄的胸膛推开积雪,开出了一条道路。马的主人说,以前,有人从别的地方买来过名马,但在崎呕的山路上,在这样的大雪里,不是跌残就是摔死了,那些神气十足的马在我们这里没有用处,而这些牲口,命贱,像是使不坏的东西。

(13)这些矮小、坚忍的山地马,又摇响了脖子上的铃传,驮着我们上路了。这时,有人发现,骑这些马根本不必要用手去提着缰绳,它们自会顺着熟悉的道路往前走,不需要人来告诉它行走的方向。我禁不住想这些马确实该有另一个名字,就叫牲口。

(14)这些牲口这样走希,我们就成了货物,没有生命的东西,从一个地方被运到另一个地方。事实正是如此。是的,在我的家乡,这样的搬运工作不劳马做,几头牦牛就可以了。

(15)在我的美感中,马是风暴,是闪电,牛才是这样百折不挠的坚忍绵长。人总是这样的:不否认生活中需要牛,但总认为作为一个个体,自己更加适合美丽的、矫健的马。更主要是认为,这样的劳役对于马是不适合的。我不能使它们完全变回去,恢复马的一切天性了。我相信,它们的祖先也是从草原上来的。它们是沦落了的一群,在传递血脉的同时,传递了它们对于山地的适应一一-使高大的身躯日斩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河。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是的,它们只好叫作牲口了,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马的灵魂。没有想到人在社会里,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的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指令,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

(16)这个世界正在把一切沦于平凡。

文本二:

在阿来的散文中,言说主体的身份影响着他散文的述说视角。不同的社会身份让阿来看到不同的社会、自然景观。整体来看,阿来的散文大致有这样三重述说视角:藏族人视角,知识分子视角,人类视角。

(摘编自冯茂桐《阿来散文的艺术特色》)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夜里宿营时,“我”的马过来亲近“我”,“我”也给予积极的回应,很好地诠释了“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的谚语。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第(6)段的描写富有特色,冰川的寒光和皎洁的月光从正面衬托出山地马的高大,简陋的鞍具从反面衬托出山地马的不凡。

C.眼前所见的山地马属于实写,心目中理想的马则屁于虚写,虚实有机结合,两种马互为衬托,丰富了形象,拓展了文章内涵。

9.文本二提到的阿来散文的“三重述说视角”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上范待制书(节选)

李觏

觏,建昌南城人也,生二十有九年矣。龆龀喜幸,以进士自业。摘花蕊,写云烟,为世俗辞语,颇甚可取。愚不惟道之隆替,时之向背,辄游心于圣人之蕴志,将以尧吾君,羲吾民。视阙政如己之疾,视恶吏如己之仇,恨无斗水以洗濯瑕秽。然而命簿计拙,动成颠仆。乡书之不录,况爵命乎?孤贫无依,载其空文走南北。楫焉而川泽竭,踣焉而道路穷。尝游京邑,凡时之所谓文宗儒师者,多请谒焉。但伏执事之名,时最久矣。谋之于儒林,则又谓执事表知乐之士,有自褐衣而得召者。如觏等辈,庶可依归。不幸未及弛担而执事以言左迁。时异事变,卒无所遇。彷徨而归,又黜乡举。身病矣,力穷矣,仰喜朝车,适留兹土,故不远五百里,犯风雨寒苦,来拜于庑下。

古之君子居易以俟命,不患人之不已知。今觏也,踽踽而来,若行贾之为者,其故何哉?伏念家世贫乏,幼孤无兄弟,老母年近六十,饥焉而无田,寒焉而无桑,每朝夕近侧,则见发斑体臞而食淡衣粗。乌鸟之情,痛劈骨髓。王城百舍,天门九关,铢铜不畜,何路自达?遐方小郡,知己断绝。身无油脂,日就干腊。往时多事,勤苦成疾。今兹忧愁,益复发作。长恐医饵不继,忽沉沟壑。内孤慈母,上负明时;所怀不伸,抱恨泉壤。以此计校,不宜默默。是以来也。

仗惟执事以文学名家,以公忠许国。封书言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心将有大为者也不日祗奉明诏,归于帝右,持衡制事,当不因循。然则仕籍未甚清,俗化未甚修,赋役未甚等,兵守未甚完。异方之法乱中国,夷狄之君抗天子。长驱大割,用工非一。肘腋咨议,岂宜少人?渐而收之,盍自今日。觏虽不才,以备一人之数,顾不可乎?

(选自《四库全书·盱江集》)

【注】范待制:指范仲淹,时行天正阁持制。待制,为侍从顾间之职。李觏(1009-1059)字泰伯,人称盱江先生,北宋著名学者.大别:指古时杀割群牲以祭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之

B.封书言/事及千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在

C.封书言事/及千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

D.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书,周制,三年大比一次,乡老和乡大夫等遴选贤能之士上书推荐给天子.

B.乌鸟之情,原指小乌鸦长成后能够反哺其母,后常以此比喻奉养长辈的孝心之

C.惟,叨扰求教,旧时下对上有所陈述时表示谦敬之辞,多用于奏章、书信。

D.夷狄,古时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四境未开化的民族。

A.李觏刻苦自励,我怀大志。他从小奋发向学,崇尚圣贤,有安田济民之志,但艺乡举不中,屡屡受挫,难以找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B.李觏渴望被荐,难以遂愿。他早知道范仲淹举荐人才不拘身份,但未及拜去,范却遭受贬谪,李觏借荐举寻找仕进之路无果而终。

C.李觏家境贫寒,力树改变。父亲早亡,母亲年老体衰,生活饥寒交迫,穷困潦倒,迫使李觏屈尊易志,以求五斗米来车养老母亲。

D.李觏毛遂自荐,愿效其力。他深深敬伲范仲淹的报国忠心和坦荡胸怀,故不畏路途遥远、风雨寒苦,前往自荐,愿为其担枣分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视阙政如己之疾,视恶吏如己之仇,怅无斗水以洗濯瑕秽。(4分)

(2)内孤慈母,上负明时;所怀不伸,抱怅泉壤。(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题清溪图

俞紫芝

弄水亭前千万景,登临不忍空回。水轻墨澹写蓬莱。莫教世眼,容易洗尘埃。

收去雨昏都不见,展时还似云开。先生高趣更多才。人人尽道,小杜却重来。

【注】俞紫芝:浙江金华人,写信佛教,得其心法。弄水亭:据《名胜志》载,池州府南门外有弄水亭,为唐杜牧所建。杜牧《题池州弄水亭》诗有“弄水亭前溪,飐滟翠绡舞”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开头两句,说明了弄水亭前的气象万千令入流连忘返,交代了画家作画的缘起。

B.“水轻墨澹”既指出了水墨调和作画的笔法,又能让人真切体味到画面蕴含的意境。

D.篇末若开笔触,由写画转至写入,将画家与杜牧相提并论,表达出词人的由衷赞美。

16.本词在表现画作的精妙时着重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简要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l)在《蜀道难》中,李白以浪漫主义手法着力描写了蜀道之上险峻瑰丽的山川,其中的“__,_”两句写出了水流湍急、瀑布飞泻的气势。

(3)荷花,也称芙蓉、莲花,历来为文人所青睐,或用以描绘优美风光,或用以象征高洁品格,或用以比喻美好理想,比如“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21年8月,美军在喀布尔无人机袭击行动中误杀了10名阿富汗平民,美国空军“监察长”却称此行为未违反包括战争法在内的任何法律,没有人要对此负责。美国一直宣称最为重视民主和人权,如果诚如其所言,就不该____阿富汗人的生命和人权。而现在这10名阿宫汗平民白白丧生,美国却___,这与其标榜的尊重民主、保护人权的理念___,又一次暴露了美方在人权习题上的傲慢虚伪和双重标准。美方的调查结果是对3200多万饱受战火蹂躏的阿富汗民众五冷酷无情的“判决”。事实上,在过去20年间,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等军事行动已造成超过80万人死亡,其中平民约33.5万。国际社会迄今未看到美国对此进行调查,史无人为此承担责任,这是国际人权史上无法抹去的污点。美方应彻底纠正打看民主、人权旗号___于涉他国内政的做法,( )。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漠视 百般推脱 南辕北辙 任意

B.漠视 强词夺理 背道而驰 肆意

C.忽视 百般推脱 背道而驰 任意

D.忽视 强词夺理 南辕北辙 肆意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权,防止侵犯人权的事件再次发生,切实尊重和保护人权

B.切实尊重和保护人权,防止侵犯人权的事件再次发生,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权

C.切实尊重和保护人权,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权,防止侵犯人权的事件再次发生

D.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权,切实尊重和保护人权,防止侵犯人权的事件再次发生

20.请简要分析材料是如何使用归谬法(反证法)来驳斥美国宣称重视人权的。(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自动抓取冰壶,,精准击打。近日,乐聚机器人联合哈工大计算学部、松灵机器人等研发的冰壶机器人正式进入冰壶赛场测试,其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弥补冰壶战术分析手段的不足,辅助运动员进行训练,为冬奥会提供科技服务。

在研发过程中,能更好地为了让机器人服务冰壶这种“冰上的国际象棋”运动,在“投掷控制”和“博弈策咯”两个层面项目团队进行了攻关。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方法,通过强化学习才模拟决策过程,搜索最优策略;一方面为了克服冰壶投掷的不确定性,让机器人实时追踪冰壶的运动速度,并且进行在线学习实时调整投掷杖型,从而。

北京冬奥会期间,这款冰壶机器人将作为的标志性成果,在“冰立方”比赛现场进行展示,并在群众体验场与观众进行互动。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为了能更好地让机器人服务冰壶这种“冰上的国际象棋”运动,项目团队在“投掷控制”和“博弈策略”两个层面进行了攻关。

B.项目团队能更好地为了让机器人服务冰壶这种“冰上的国际象棋”运动,在“博弈策略”和“投掷控制”两个层面进行了攻关。

C.为了让机器人能更好地服务冰壶这种“冰上的国际象棋”运动,项目团队在“投掷控制”和“博弈策略”两个层面进行了攻关。

D.项目团队为了让机器人能更好地服务冰壶这种“冰上的国际象棋”运动,在“博弈策略”和“投掷控制”两个层面进行了攻关。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歌手庞龙表示:我不想再为迎合大众口味去唱自己不喜欢的歌,我要做自己真正喜欢的音乐:喜欢我的人就来听,不喜欢的人遗忘我就好。

作家梁晓声如是说:我是可以写出畅销书的,我写了这么长时间,太知道加入什么元素、怎么操作就会畅销了,但我不愿意这么干。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D(A关系表述错误;B千文无据;C表述绝对化。)

3.(3分)B

4.(4分)可以避免行文死板僵化,使小说主调突出,用笔灵活;(1分)可以使小说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形成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空灵之美,增强审美意蕴;(1分)

可以设置种种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1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5.(6分)示例一:“宝玉,宝玉,你好狠心!”“狠心””二字,可以将黛玉在获悉宝玉与宝钗的婚约之后万念俱灰、伤心欲绝的怨恨之情尽情传达。

示例二:“宝玉,宝玉,你好苦命!”“苦命”二字,既写宝玉,又写自己,五味杂陈,融为一团,“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助之感自然流露。

示例三:“宝玉,宝玉,你好好保重!"黛玉寄人篱下,孤苦无依,含蓄内敛,对宝玉一往情深,但在弥留之际却只能留下斩不断的丝丝牵挂,一声“保重",万般不舍,可见一斑。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C(“也对名马进行了批判”错。)

7.(3分)A(“正面衬托”和“反面衬托"错。)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D

11.(3分)C(“叨扰求教"错。伏惟,本义是俯伏思惟,伏在地上想,旧时下对上有所陈述时表示谦敬之辞,多用千奏章、书信。)

12.(3分)C(“屈尊易志"错。)

(2)(4分)在家里使慈母孤单一人生活,对上辜负清明的时代;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在黄泉之下也心怀遗憾(或:怀着遗憾死去)。(注意“孤”“负”“伸”“抱"的翻译。)

14.(3分)仕籍、俗化、赋役、兵守等内忧尚存,有待改进完善;(1分)外患未除,边境不稳,异域外族还在骚扰对抗;(1分)用兵、祭祀,助手、顾问等诸多方面都广需人才。(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C(“莫教世眼”两句意在表明画作可以荡涤心灵。)

16.(6分)以蓬莱类比,表现画面宛如仙境的美丽景象和淡远意境;(2分)以赏画者见之忘俗、眼明心澄的奇妙体验,表现画作的淡雅空灵;(2分)借杜牧写画家志趣高洁、才华出众,表现画作的逼真与不凡。(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l)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

(2)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3)示例一: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示例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示例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职》)

示例四: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示例五: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示例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每旬1分,有错则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19.(3分)C

20.(5分)先提出美国重视人权的假定,然后推出美国应该重视阿富汗人的生命和人权的结果,最后以美国杀害阿富汗平民的事实否定了美国重视人权的假定。(答出一个要点得1分,答出两个要点得3分,答出三个要点得5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21.(3分)D

22.(6分)(答案示例)平稳释放(或:平稳推送,平秘投掷)(2分)获得最佳投掷效果(2分)科技助力冰雪体育(或:科技赋能冰雪体育)(2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四、写作(60分)

23.(60分)参照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河北省语文冲刺模拟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天体”的祯祥意义。那么,饕餮究竟是什么呢?迄今尚无定论。惟一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兽面纹。各式各样的饕餮纹样及以它为主体的整个青铜器的其他纹饰和造型、特征都在突出指向一种无限神秘的原始力量,突出在这种神秘威吓面前的畏怖、恐惧、残酷和凶狠。它们完全是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呈现的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

同时,由于早期宗法制与原始社会毕竟不可分割,这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你看那个兽(人)面大钺,尽管在有意识地极力夸张其狰狞可怖,但不是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抚媚的东西么?好些饕餮纹饰也是如此,它们仍有某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所以,远不是任何狰狞神秘都能成为美。恰好相反,后世那些张牙舞爪的各类人、神造型或动物形象,不管如何夸耀威吓,都徒然显其空虚可笑而已。它们没有青铜艺术这种历史必然的命运力量和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

社会愈发展,文明愈进步,也才愈能欣赏和评价这种崇高狞厉的美。在宗法制时期,它们并非审美观赏对象。只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宗教观念已经淡薄,残酷凶狠已成陈迹的文明社会里,体现出远古历史前进的力量和命运的艺术,才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二:

青铜器的视觉震撼是艺术品的生命所在。面目挣狞的饕餮,作为青铜器的核心纹饰,在商周人的眼中是一种美,是商周独特的文化所积淀出的一种包含着许多信仰、心理、感觉成分的美,商周人以无比虔诚、赞美、夸耀的心情铸造着它,而饕餮食人这一奇特的艺术造型,正是时人倾其所有、庄严郑重地敬奉神灵的一种象征。它以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宗教情感和理想,配上那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商周文化中对天神、祖神和征服之力的崇尚,也反映了一种传统文化宗教仪式之美。

青铜器的纹饰造型仿佛天生化成而无人工造作的痕迹,体现出清空淡远的意境。其美学特征是富于“神韵”,即自然传神,韵味深远。关于神韵,向来见仁见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说:“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蕙风词话为》认为“填词先求凝重。凝重中有神韵,去成就不远矣。所谓神韵,即事外远致也”。由此可见,青铜器的“神韵”就是指它的造型与纹饰的风格、精湛的技艺和熟旧感。

青铜器身上固有的灵气的汇聚与其见证历史变迁的价值,正是青铜器最精彩与最独特的亮点所在。商周的青铜器保持着与神灵相通的灵气和威武的王者之气,这显然是毕加索的作品所不具备的。而这样的神物,竟然能够在三于年前诞生,不得不说,这就是一个神迹;更是美的一种自然流露与奔放,亦是心灵的一种美的表达。

(摘编自《商周青铜器艺术之美》,有删改)

A.青铜器的核心纹饰饕餮是兽面纹,它并非对现实世界动物形象的写实,而是时代文化内涵的反映。

B殷周时的青铜器是礼器,被当时的人们寄予护佑本氏族、部落和威吓其他氏族、部落的心理功用。

C青铜器的美学特征之一是有“神韵”,它体现在其造型与纹饰的风格、精湛的技艺和熟旧感等方面。

D殷周时的青铜器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具备了毕加索作品所没有的集灵气和王者之气于一身的特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引用“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入未咽……”,意在揭示饕餮是兽面纹的原因。

B.用感伤态度无法理解青铜时代的艺术,因此对月伤怀的悲观者无法欣赏青铜器的美。

C.狰狞的“兽(人)面”纹饰与“大钺"的结合是当时文化崇尚武力征伐的有力佐证。

D.材料二对“神韵”的阐释,说明艺术作品愈传神愈能超越其形式而具有恒久的魅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描述最能突出“拧厉之美”特征的一项是(3分)

A.四羊方尊肩部有四龙蟠缠,颈部饰由夔龙纹组成的蕉叶纹与带状饕餮纹,纹饰繁富。

B.三星堆大型铜铸人像高达181.2厘米,头戴华冠,身着云龙纹左枉长袍,足佩脚铜。

C.司母戊鼎以云纹组成的装饰带衬托浮雕式的兽面纹主题,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

D.“青铜时代的绝唱“莲鹤方壶壶盖造型呈盛开的莲花状,花中有只振翅欲飞的白鹤。

4.材料一的主要论证特点是逐层深入,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5.请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结合材料内容,对其饕餮纹饰之美做简要赏析。(6分)

河北博物院藏品商“作父丁”饕餮纹铜卣 铜卣局部饕餮纹拓印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读碑

刘成章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涡;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上的浮雕,我也一一细心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务实了我对它们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豆芽般的小手,抚摸石栏杆上突出的圆柱。这使我怦然心动。霎时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的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此碑丰哉!丰碑千丈!

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纪念碑。不过,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然而,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弥深。

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

南泥湾有一个泉,叫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荫,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儿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静寂,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衣民。碑前也只站着我和陪同我的一个同志。碑如苍茫天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

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

泉水如泣如诉。

陪同者告诉我,年前,一位烈士的亲属从南方来,趴在碑上查找烈士的名字,找了整整半个小时都没有找见。他说,假若让他到一个团的营房挨着门找人,也该找到了。

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然后我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齐声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多么恢弘的一片声音!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

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庥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吗?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就是把偌大的北京城挤得房倒屋塌,也摆不下他们的巨大阵容!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倒在血泊里了!

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读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现在完全读懂了么?

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起码不会因为人生道路漫长,口袋里的什么东西丢了,也发现不了;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

文本二:

毛泽东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倾注了对人民英雄光辉业绩的深切缅怀,凸现出“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建碑主题。它高度概括了中国100多年来革命历史的全貌,全面系统地勾勒出不同时期人民革命的斗争历程,既为整座纪念碑莫定了思想基础,也为纪念碑设计和建设确定了时代主题。

首先,它概括梳理了中国自近代以来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断奋斗的光辉历史。碑文中“三年以来”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即1946-1949年期间的革命历史;“三十年以来”是指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1919-1949年的整段历史;“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整个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奋斗历史。三个不同历史时段,彼此呼应,层层递进,构成一幅近代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次,由近及远,立足解放战争,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时代特征。碑文独特的叙述方式,也颇值得研究。它没有从时间顺序,从远及近,而是首先从解放战争讲起,最后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正符合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而真正能担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使命的就是中国共产党。

(节选自孙希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一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敬读》)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非常生动“河水”喻瞻仰者,“半凝”滞和“缓缓流淌”表现瞻仰者动作缓慢、阅读认真。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彼苍者天”出自《诗经》,意思是“那苍天啊”,文本一引用此句既强化了感叹之意,又使语言具有了典雅色彩。

B.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反复强调要“纪念,死鼓者舞生者”,也就是要中华儿女继承先烈的遗志,继续努力奋斗。

D.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由近及,远把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历史放在最后说,强调了这段历史在革命史中的重要地位。

8.两个文本都写了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内容上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一读来深情感人,这与叙写少妇和孩子密切相关,请简要分析其内在关联。(的t)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初元年,汉使人西拭者言:“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天子使壮士车令等持于金及金马以请之。宛王与群臣谋:“汉去我远,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宛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成王遮攻杀汉使。天子大怒,乃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往伐宛。三年,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专力攻胡。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为外国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昭帝元风四年,楼兰王死,匈奴先闻之,遣其质子安归归,得立为王。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乎乐监 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数反复而不诛,无所惩艾。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千是大将军白遣之。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帛,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立死。介子遂斩王首,驰传诣阙,县首北阙下。

臣光曰:王者之于戎狄,叛则讨之,服则舍之。今楼兰王既服其罪,又从而诛之,后有叛者不可得而怀矣。必以为有罪而讨之,则宜陈师鞠旅,明致其罚。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且以大汉之强,而为盗贼之谋于蛮夷,不亦可羞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B.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C.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子介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D.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嘎君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域,汉代对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地区的总称,文中“大夏”“乌孙”等皆属西域。

B.质子,古代为了表示臣服或守信而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大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贵族。

C.阙,古代皇宫门前两边的高大望楼,泛指帝王住所;文中“阙下”同“陛”,下代指皇帝。

D.蛮夷,又称“四夷”,即南蛮、北西、狄戎、东夷的统称,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

A.大宛君臣认为汉相距遥远,又有各种不利条件的限制,难以出动大军攻打自己,所以拒绝了汉的要求,这成为汉伐宛的导火索。

B.大宛的行为激怒了汉天子,汉天子想要出兵讨伐大宛,时却遭到群臣反对,但他不为所动,并且处罚了持反对意见的邓光等人。

C.傅介子认为楼兰反复无常,应该受到惩罚,千是主动请求前去刺杀兰楼王,并以此向各国显示大汉的国威,他的请求得到批准。

D.傅介子利用楼兰王的贪财心理,以退为进,诱使他前来相见,伏下武士刺杀了,他随后将其人头飞马送回大汉朝廷,悬挂示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I)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

(2)必以为有罪而讨之,则宜陈师鞠旅,明致其罚。

14.司马光认为刺杀楼兰王有哪些危害?请概括作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深愁喜友人至

刘沧①

不避驱羸道路长,青山同喜惜年光。

灯前话旧阶草夜,月下醉吟溪树霜。

落叶已经寒烧尽,衡门②七对古城荒。

此身未遂归休③十,一半生涯寄岳阳。

【注】①刘沧,山东人,生逢晚唐乱世,行卷投书,无人荐赏,四处漂泊。②衡门:简陋的屋舍。③归休:归家,归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拖着羸弱之躯迎接远来的友人,表现出真挚的友情,也隐含若内心的感激。

B.颌联写诗人与朋友在灯前月下,叙旧吟诗,营造出了一种其乐融融的情感氛围。

C.“霜”“落叶”“寒”等词语表明了季节特征,“衡”门一词透露出诗人生活的困窘。

D.尾联两句直抒胸腌,蕴含无限悲苦:半生漂泊,志不得伸,客居异乡,有家难归。

16.明代高棅《唐诗品汇》评此诗后四句道:“其与前之数句似断实连,寓意深微。”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的“ , ”以桑叶起兴,突出了女子的年轻貌美,与后面写叶子黄且陨落形成了鲜明对比。

(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 ”,以反问的句式突出了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的高大壮丽。

(3)在所有兵器中,剑的意象与诗词结合得十分紧密,古代诗人经常借剑的意象来表达尚武精神报国精神等多种思想感情,如诗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挫,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追求,更赋于器物以生命,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 、“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飞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 、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 、脚踏实地的笃实。

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离群索居 宵衣旰食 巧夺天工 坚不可摧

B.形影相吊 废寝忘食 鬼斧神工 坚不可摧

C.形影相吊 宵衣旰食 鬼斧神工 雷打不动

D.离群索居 废寝忘食 巧夺天工 雷打不动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边疆,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追求。

B.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

C.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刷新若社会的审美追求。

D.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追求,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边疆。

20.第二段的主要修辞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其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11(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8.63平方公里的首都钢铁厂老厂区,如今已是有名的工业元素景观公园,依然矗立的“三高炉”成为新的时尚地标,( ),共同书写由“火”到“冰"的奇妙转换。随着城市更新行动的推进,北京市像首钢老厂区这样的一批老建筑 ① ,焕发出新生机,为城市注入了新活力。

随着时代发展,城市里的不少老建筑无法发挥原有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② ,老建筑才能旧貌换新颜,获得第二次生命,更好地完善城市功能,满足市民需求。设施更新,换新的是肌体,织补的是功能;功能完善,带来的是变化, ③ 。老建筑成为了老居民的新乐园。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形似飞天飘带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在不远处正静待着冬奥健儿

B.不远处形似飞天飘带的首钢滑雪大跳台正静待着冬奥健儿

C.冬奥健儿正被不远处形似飞天飘带的首钢滑雪大跳台静待着

D.冬奥健儿正被形似飞天飘带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在不远处静待着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切分)

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汉语,许多表达赞赏的语句都成为经典。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狐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而今,这些语句又有了鲜活的网络流行语:“西湖,绝绝子”“哇真帅,yyds”“荔枝真好吃,你懂的"。

最近,一些网络流行语被几个中学生翻译成古诗文,获赞无数。诸如:“也是醉了”译为“行迈靡靡,中心如醉”;“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译为“一言难尽意,三令做五申”;“每天都被自己帅到睡不着”译为“玉树临风美少年,揽镜自顾夜不眠”。

这些现象对比鲜明,耐人寻味。网络时代应如何更好地表达?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1.B “青铜器……被当时的人们寄予……”张冠李戴。应该是饕餮被寄予护佑本氏族、部落和威吓其他氏族、部落的心理功用。

2.C A项,文章引用“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揭示的是“吃人”的含义符合饕餮的形象。B项,因果不当。对月伤怀的悲观者,欣赏青铜器时不一定是感伤的态度。D项,“说明艺术作品愈传神愈能超越其形式而具有恒久的魅力”错,从“由此可见……”可知,材料二对神韵的阐释,是在告诉读者什么是青铜器的“神韵”。

3.C A项,突出的是造型精美和纹饰繁富的特征;B项,突出的是人像的高大和华贵感;D项,突出的是器具的精美。只有C项既提到“兽面纹”,又提到“虎咬人头纹”,“狞厉之美”的特征比A项仅提到“饕餮是兽面纹”更突出。

4.①论证由表及里,环环相扣。

②先从饕餮的形象特征引述到其美学意义,提出观点;

③接着从时代背景、宗教观念及社会特点等因素深入剖析青铜艺术的狞厉之美、朴拙之美;

④最后进一步指出欣赏这种美的条件。

(每点 1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

5.①纹饰有大眼、弯角、巨口、利爪,呈现凶狠之象,彰显神秘威力,具有狞厉美。

②纹饰线条简洁、粗犷、雄健,保持着真实的稚气,具有原始、天真、朴拙美。

③纹饰造型自然传神,反映了商周文化对神与征服之力的崇尚,体现出青铜器的神韵美。

(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6.D 错在对读碑内容的解说。写第一次读碑,侧重于写碑的外观,如碑的庄严、雄伟、壮观,以及题词和碑文。第二次侧重于写读到的内涵,即无数革命先烈的奋斗牺牲。

8.①文本一侧重于通过写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展开联想,表达对无数革命烈士的敬仰,强调要纪念烈士,不忘其遗志。

②文本二侧重于对毛泽东的碑文进行解读,指出其写作特点,揭示其思想蕴含。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9.①文本一揭示了烈士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创造者,歌颂了烈士的英勇牺牲,动人心弦。

②对少妇和孩子的描写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生活的安宁祥和,她们的一举一动正是幸福生活的体现。这种描写本身就十分动人。

③少妇和孩子代表了人民,她们的生活正是烈士创造的幸福生活的具体化,描写她们使读者更加深切地理解烈士牺牲的意义,感人肺腑。

④孩子代表了未来,意味着烈士的牺牲意义深远,烈士的精神传之恒久,让读者感怀于心。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0.B 第二处“时”是“当时”之意,不放在句末,排除 A、D 两项;“谢服”主语是楼兰王,“还奏事”主语是傅介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C两项。

13.(1)汉天子已经出兵讨伐大宛,大宛是个小国,如果不能攻克,那么大夏这些国家会渐渐地轻视汉。

【业(已经)、下(攻克)、之属(这些国家)各 1 分,句意 1 分。共 4 分。】

(2)如果认为楼兰王有罪而讨伐他,就应该整军誓师(集合队伍发布动员令),公开地 给予惩罚(大张旗鼓地对其惩罚)。

【必(如果)、宜(应该)、致(给予)各 1 分,句意 1 分。共 4 分。】

14.①以后叛乱者不再归服;②他国不再信任;③国家形象受损。

(每点1分,三点3分。意思对即可。抄原句不给分。)

15.A “诗人拖着瘦弱的身躯”错,诗句“不避驱羸”说的是朋友不顾坐骑瘦弱。

16.①前四句写友人到来之喜,后四句写处境困窘之愁。一喜一愁表面上不相关联,这是断。

②后四句其实是诗人向友人倾诉心中悲苦,紧承挚友相逢“话旧”“醉吟”之喜,此为连。

③诗人写自己处境困窘,既表达对命运的不满,又满怀得遇至交的欣慰与感激。是为寓意深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17(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3)示例一: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示例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示例三: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示例四: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18.D 要准确理解词义,做好比较筛选。

19.B 原句有两种语病,一是语序不当,递进关系的句子没有按“器物——社会审美——人类文明”的顺序排列。二是“刷新……边疆”“扩充……追求”搭配不当,可以将“边疆”与“追求”互换。将这两种错误都修改正确的只有 B 项。

20.排比(1分)。效果:①内容集中,使论证更有说服力;(2分)②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论述气势充沛。(2分,需要突出在议论文中的效果,意思对即可。5156edu)

21.B “不远处”承接上文“三高炉”,是以“三高炉”为立足点确立的方位顺序;“形似飞天飘带的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公园一景,与上文相呼应,更适合用主动句,故选 B。

22.①展现出新面貌

②只有更新设施 /只有通过更新设施

③提升/感受的是幸福(感)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23.【写作指导】

材料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把优雅的经典诗文和如今的网络流行语对举,网络流行语具有新奇、简洁的特点,但却缺少了诗意美和形象感,缺少了古汉语特有的文化韵味;第二部分写的是网络流行语被译作古诗文,精美而富有古典韵味。网络流行语与诗意的表达各具特色,写作中应明确阐述对两者的看法,并解释理由。从流行与经典的角度,围绕网络时代应更好地表达立意,即为符合题意。

参考立意:

①因境制宜,在网络上巧妙表达;

②网络时代的表达同样需要传承经典;

③一味追求典雅/新奇/流行要不得;

④让经典为网络语言增色;

⑤要简洁快捷,更要有韵味;

⑥语言要在经典中流行;等等。

附【参考译文】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上奏说:“大宛有良马,在贰师城内,藏起来不肯给汉朝。”汉武帝派壮士车令等人带着千金和用金铸的马前往大宛请求换取良马。大宛国王与其群臣商议说:“汉朝离我们很远,如果它从北面出兵,有匈奴阻挠,从南面出兵,缺乏水草,又往往没有城郭,大多缺乏粮食。这种情况又怎么能派大军来呢?汉朝对我们没什么办法。”于是不肯(把马)给汉使。汉使发怒,扬言要砸碎金马,然后离开。大宛的显贵十分生气地说:“汉使太轻视我们!”驱逐汉使离开,并命令大宛国东面的郁成王拦截攻杀汉使。汉武帝大怒,便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前去讨伐大宛国。太初三年(前102 ),商讨此事的公卿大臣都希望停止对大宛国用兵,集中力量攻打匈奴。汉武帝已经出兵讨伐大宛,大宛是个小国,如果不能攻克,那么大夏等国就会渐渐地轻视汉朝。而且大宛的好马得不到,乌孙、轮台等国也会看轻和苛待汉朝使者,汉朝会被外国耻笑。于是查办了说讨伐大宛不好的邓光等人。汉昭帝元凤四年(前 77年),楼兰国王死了,匈奴最先知道消息, 便让在匈奴充当人质的楼兰国王的儿子安归回国,安归得以立为楼兰国王。汉朝派使臣诏令新王,让他入朝拜见天子,楼兰国王推辞不肯去。当时骏马监傅介子出使大宛,昭帝下诏让他顺便去责问楼兰。傅介子到了楼兰,责问楼兰国王,楼兰王谢罪表示臣服。傅介子回国后向皇帝奏报此事,被晋升平乐监。傅介子对大将军霍光说:“楼兰多次反复却不加讨伐,并且也没有惩戒。我愿意前去刺杀他,以此向西域各国显示我国的国威。”于是大将军霍光禀告昭帝,昭帝派他前往。傅介子与士卒携带黄金布帛,以赏赐外国的名义向外扬言。到了楼兰,楼兰王对傅介子态度冷淡。傅介子假装带人离去,到了楼兰的西部边界,派翻译回去对楼兰王说:“汉朝使者携带黄金和锦绣来赏赐各国,楼兰王不来接受,我要离开到西部各国去了。”楼兰王贪图汉朝的财物,便亲自来见使者。傅介子与他对坐共饮,拿出财物展示给他看,大家都喝醉了。傅介子对楼兰王说:“皇帝派我来秘密报告大王一些事。”楼兰王站起,跟随傅介子走入后帐,屏退侍从密谈,这时两名壮士突然从后面刺向楼兰王,楼兰王当即死去。傅介子随即砍下楼兰国王的头,用驿马快速送到长安,将头悬挂在宫城北门下。

臣司马光评论说:君主对待戎狄的态度应该是,如果他们背叛,就出兵讨伐,顺服了就不再追究。如今楼兰王已经认罪,却接着诛杀他,以后再有背叛者,就难以使他们归附了。如果认为楼兰王有罪而讨伐他,就应该整军誓师(集合队伍发布动员令),公开地给予惩罚(大张旗鼓地对其惩罚)。如今却派使者用黄金布帛引诱而将他杀死,以后再有奉命出使各国的汉使,还能得到他们的信任吗?况且凭借大汉的强盛,却对蛮夷使用盗贼一样的计谋,不也值得羞耻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