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付里的钱怎么套出来(微信分付的钱可以套现吗)

分付里的钱怎么套出来(微信分付的钱可以套现吗)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语文月刊2021年8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诗歌鉴赏训练——黄庭坚

诗歌鉴赏训练——黄庭坚(解析版)

第一部分:高考真题

一、(2010年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阑:阻隔;阻拦。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参考答案】

1.隔,意为“隔断、阻隔”。“隔”字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写茫茫江水、迷蒙江树阻隔了抒情主人公极目远眺的视线,实际上却传达出了抒情主人公无法与远方亲人团聚的失望惆怅的心境。(考点:诗词炼字)

2.示例一: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示例二: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望眼欲穿、至情至性 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附:黄庭坚《望江东》鉴赏

此词以纯真朴实的笔调抒写相思之情。全词以一种相思者的口气说来,由不能相会说起,至遥望,至梦忆,至对灯秉笔,终至传书无由。通过一段连贯的类似独白的叙述,用“望”、“梦”、“写书”等几个发人想象的细节,把一个陷入情网者的复杂心理和痴顽情态,表现得曲折尽致。

词的上片,写相思者想见对方而又不得见,望不见,只好梦中相会的情景。而下片通过灯前写信的细节,进一步细腻精微地表达主人公感情的发展。梦中相会终是空虚的,她要谋求实在的交流与联系。“灯前写了书无数”,以倾诉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深情,但在“算没个、人传与”的一念中,又使她陷入失望的深渊。“直饶寻得雁分付”,“直饶”,在宋代语言中,有“纵使”的意思。词中的主人公想到所写的信无人传递,一转念间,鸿雁传书又燃烧起她的希望,“分付”即交付,要把灯下深情的书信交与飞雁;然而又一想,纵然“寻得”传书的飞雁,“又还是秋将暮”,雁要南飞了,因此连托雁传书的愿望也难达到。由此可知,她写的信是要传送到北方去。灯下写信这一感情细腻的刻划,把女主人公的直觉、情绪、思想、梦境、幻境等全部精神活动,在“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那回环曲折的描摹过程中用“算”、“直饶、还是”等表现心声的口语化语言,把一个至情女子的婉曲心理刻画得细致感人,魅力无穷。

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指出,山谷此词,堪称佳作”。它“笔力奇横无匹,中有一片深情,往复不置,故佳”。此说不无道理。细读全词,黄明朗率真、情真意切,确乎具有民间词的意味,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全词淡雅中见清新,朴素中见真情,通过多种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离情。

第二部分:精选诗歌练习

二、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次韵裴仲谋同年

黄庭坚

交盖春风汝水边,客床相对卧僧毡。

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皆少年。

白发齐生如有种,青山好去坐无钱。

烟沙篁竹江南岸,输与鸬鹚取次眠。

【注】裴仲谋:名纶,黄庭坚友人,时为舞阳县尉。叶(shè):县名,黄庭坚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被任命为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叶县)县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题目可以看出,与诗人同岁的好友裴仲谋先寄赠他一首诗,他又依照原作的韵字与次序相和了这一首诗。

B.首句诗人回忆了过去与仲谋在春天的汝水河畔相会的情景,运用“交盖”的典故,不露痕迹,意蕴丰厚。

C.第二句写诗人曾经与仲谋在僧舍中对榻而卧,倾心交谈,与上一句一气贯通,表现了二人的深情厚谊。

D.颔联写出了二人居官之地相距很近,又同样年轻,可以时常通问。“贱子”与“公”一谦一敬,更表现了诗人对仲谋的看重。

【参考答案】

1.A(A项,“与诗人同岁的”错误。“同年”指在同一年考中进士,并不是“同岁”。黄庭坚于治平四年(1067年)登进士第,裴仲谋也是在这年中进士的,故称“同年”。故选A。)

尾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自己还不如水鸟鸬鹚,能在江南的烟沙簧竹中悠闲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诗人郁闷不乐,想弃官归隐的心情。

一、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寄别说道

黄庭坚

数行嘉树红张锦,一派春波绿泼油。

回望江城见归鸟,乱呜双橹散轻鸥。

柳条折赠经年别,芦篪吹成落日愁。

双鲤寄书难尽信,有情江水尚回流。

【注】芦篪(chí):古代的一种竹管乐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联从江边景物写起,视听结合,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也暗示了人物心情。

B.颈联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这种离别的愁绪在落日下随着芦篪声蔓延开去。

C.尾联借用典故和采用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牵挂和殷切期待,意味无穷。

D.全诗通过嘉树春水、归鸟沙鸥营造了一种凄美迷离的景象,为送别平添了淡淡的哀愁。

2.黄庭坚是宋代“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洗尽铅华,刚健挺拔”。请你试从首联中最传神的两个字入手,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参考答案】

1.D(D项,“凄美迷离的景象”错,据“红张锦”“绿泼油”颜色鲜艳,“乱呜双橹”“散轻鸥”一派动态景色,可见是“绚丽热闹”的景象。故答案为D。)

2.最传神两个字是“张”和“泼”。几行嘉树在夕阳下鲜艳夺目,就像在我们眼前打开了一幅织锦;一派春水碧绿透亮, 就像在上面泼洒了一层明油。两个动词,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体现出诗人爽朗豁达的情怀。

【解析】本题属于炼字题。炼字题型答题模式,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有表现手法时点出—–或描绘了…的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或增强了感染力,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第四步:效果。本题首联富有表现力的字是“张”和“泼”。首先解释这两个字的本意,“张”,张开;“泼”,泼洒(如果字意比较简单,这步骤可以省略)。接着解释整句诗的意思:几行嘉树在夕阳下鲜艳夺目,就像在我们眼前打开了一幅织锦;一派春水碧绿透亮, 就像在上面泼洒了一层明油。第三,判断手法,本来诗句描绘的画面是静态的,但这两个字都是动词,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再扣感情:体现出诗人爽朗豁达的情怀。

四、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送顾子敦赴河东三首(其一)

黄庭坚

头白书林二十年,印章今领晋山川。

紫参可掘宜包贡,青铁无多莫铸钱。

劝课农桑诚有道,折冲樽俎不临边。

要知使者功多少,看取春郊处处田。

【注】顾子敦:秘书少监,掌管图书,国史实录等,元祐元年出任河东转运使。包贡:即进贡。铸钱:仁宗庆历初,诏江、饶、池三州铸铁钱助陕西经费,民苦之,后停罢,其患方息。折冲樽俎:原指诸侯国在宴席上制胜对方,后泛指在外交谈判上克敌制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形象地表现了顾子敦的勤勉尽职,也暗含诗人对他久任不迁的同情。

B.第二句“今领”与“印章”倒装,既是格律的需要,也是拟人手法的妙用。

D.全诗以议论为主,而末句通过描写春郊的农田景象,抒发诗人的欣喜之情。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对顾子敦赴任河东的情感态度。(6分)

【参考答案】

1.B(B项,“也是拟人手法的妙用”错,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2.对友人升迁的欣慰之情。顾子敦由秘书少监出任河东转运使.得到重用,诗人为他高兴,表示祝贺。

对友人赴任新职充满关心期待。他劝告友人可以挖掘紫参进贡,但不要用青铁铸钱。

勉励友人要劝课农桑,使边境安定。期望殷切,语重心长。

三、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题落星寺(其三)

黄庭坚

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

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注】落星寺:在都阳湖北,庐山南。相传天降巨星化为岛,寺即因此得名。开士:和尚。龙阁老翁:泛指文人墨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深结屋”的“深”字是全诗的关键,落星寺坐落在山间深处,因而幽静寂寥,下文便全从‘、深”字铺展开去。

B.领联于写景中表现了落星寺的清幽僻静,那江上的孤帆远影反衬出落星寺的遥远,更显出诗人的冲淡平和之性情

C.尾联构思新颖,写在像密集的蜂房一般的僧房中以藤煮茶,既见山中的无聊,又巧妙烘托出寺院孤寂清幽的氛围。

D.全诗不用典故,不加藻饰,诗人借助娴熟的烹字炼句技巧,使平淡的语言彰显无穷韵味,像是一首优雅的清唱曲。

【参考答案】

1.C(C项“既见山中的无聊,又巧妙烘托出寺院孤寂清幽的氛围”错,从诗意看,应是“既见山中的雅事,又巧妙烘托出寺院清虚绝俗的氛围”。)

2.(1)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落星寺与世隔绝的生活的向往和羡慕之情。

(2)诗人主要借助两种手法来表现这种感情的:借景抒情,诗人在对深山古寺、文人题诗、烟雨藏山、天帆到迟、宴寝清香、画图妙绝、蜂房户牖、煮茶燃藤等八幅画面的描绘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诗人在颔联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尾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对落星寺与世隔绝的生活的向往和羡慕之情。

六、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

黄庭坚

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

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

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注】坐隐:围棋或者下围棋的别称。手谈:围棋对局的别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负”字用得颇妙,取“辜负”之意,平日为案牍劳形的人偶尔无事下盘棋,确有辜负大好时光之嫌,也不乏忙里偷闲的意趣。

B.颔联通过对比,点明“坐隐”和“手谈”的快乐超过了岩穴隐居的隐逸之乐,更胜过和那些庸俗之人空谈闲聊,突出了弈棋的雅趣。

C.颈联并没有细致描摹双方的博弈过程,而是强调对弈时间之久,以致案几上的公文书簿都积满灰尘,客人也不得不留宿在主人家。

D.尾联可谓神来之笔,把之前的下棋岑寂陡然打破,有慨叹有议论,并且从下棋中总结感悟出“骄兵必败”“多疑必失”的人生哲理。

2.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弈棋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C项,“以致案几上的公文书簿都积满灰尘,客人也不得不留宿在主人家”说法错误。颈联“簿书堆积尘生案”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堆积在案几上的公文书簿都积满了灰尘,意在侧面写出两人对弈时间之久,并非真实情景。另外,“客人不得不留宿在主人家中”错误。“车马淹留客在门”一句,是用客人和车马已久等在门外的画面侧面描写出主人对弈之入迷,局势之紧张,对弈之旗鼓相当,哪怕客人在外等候多时,主人也全然不知。故选C。)

2.本诗塑造了一个喜爱下棋、意趣高雅、专注沉稳、善思克敌的弈棋者形象。喜爱下棋、意趣高雅。首联描写了忙里偷闲的文士恐有负大好时光,又禁不住心头之好,下棋自乐,表现了弈棋者对围棋的喜爱。颔联通过对比,点明“坐隐”和“手谈”的快乐超过了岩穴隐居之乐,更胜与俗人闲谈,突出了弈棋者的高雅情操。神情专注、心思沉稳。颈联“簿书堆积尘生案”一句,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对弈时间之久,令人浑然不觉,连案几上的公文书簿都积满灰尘,从侧面描写了弈棋者的专注。“车马淹留客在门”一句,用客人在门外等候已久,弈棋者却全然不知的画面侧面描写出其忘我的状态,与颔联的“坐隐”相照应。善于总结、克敌制胜。尾联弈棋者一边下棋,一边留心总结棋局的启示,“骄兵必败”“多疑必失”是一种告诫,也是一种自我提醒。弈棋者沉着冷静,最终打败对手,克敌制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弈棋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然后逐句翻译诗句,依据诗句的内容分析概括弈棋者的形象特点,答题时,注意先概括弈棋者形象的总体特征,然后还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具体特征。本诗塑造了一个喜爱下棋、意趣高雅、专注沉稳、善思克敌的弈棋者形象。首联“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意思是偶尔没有公事可做,下下围棋,喝杯小酒,忙里偷闲,似乎有些辜负大好时光了,描写了忙里偷闲的文士恐有负大好时光,又禁不住心头之好,下棋自乐,表现了弈棋者对围棋的喜爱。颔联“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坐隐手谈之乐,超过岩穴隐居,也胜过和庸俗的人们闲聊,颔联“坐隐”和“手谈”两个动作表达出下棋的快乐,而这种快乐超过了真正的岩穴隐居,更胜过和那些庸俗的人闲扯空谈,突出了弈棋者的高雅情操。颈联“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对弈浑然不觉时间流逝,公文堆积到已积尘,而客人已久等在门外了。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对弈时间之久,令人浑然不觉,连案几上的公文书簿都积满灰尘,从侧面描写了弈棋者的专注。尾联“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骄兵必败,多疑必失,我一边下棋一边提醒自己不可犯这样的错误,果然最后打杀敌军,真是酣快淋漓。诗人从下棋中总结感悟出人生的哲理,“骄兵必败”“多疑必失”是一种告诫,也是一种自我提醒。弈棋者沉着冷静,最终打败对手,克敌制胜。

五、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和游景叔月报三捷

黄庭坚

汉家飞将用庙谋。复我匹夫匹妇仇。

真成折棰禽胡月,不是黄榆牧马秋。

幄中已断匈奴臂,军前可饮月氏头。

愿见呼韩朝渭上,诸将不用万户候。

【注】庙谋:兵略。折棰:喻轻易取胜。黄榆:边寨。呼韩:匈奴单于呼韩邪,曾主动与汉交好。

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将游景叔比作汉飞将军李广,借以表现游景叔的非凡谋略和豪壮气魄。

B.第二句表明战事取胜、已为“匹夫匹妇”复仇,照应了题目“月报三捷”的内涵。

C.中间两联承接首联,以铺排词句极言战斗慘烈,突出了将士们苦战得胜的功绩。

D.从标题看,这是一首应和诗,游景叔应是先写给黄庭坚一首“月报三捷”的诗,所以,黄庭坚也就和了这首诗。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C项中间两联没有“以词句铺排极言战斗惨烈”,没有写“苦战”,而是高歌战斗胜利。)

八、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浣花溪图引(节选)

黄庭坚

此公乐易真可人,园翁溪友肯卜邻。

邻家有酒邀皆去,得意鱼鸟来相亲。

浣花酒船散车骑,野墙无主看桃李。

宗文守家宗武扶,落日蹇驴驮醉起。

愿闻解鞍脱兜鍪,老儒不用千户侯。

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

【注】浣花溪:杜甫晚年隐居于此.附近有杜甫草堂。宗文、宗武:杜甫的儿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直陈杜甫乐观平易,深受人们喜爱,菜农和渔夫都愿意与他为邻。

B.“鱼鸟相亲,桃李无主”生动再现杜甫与自然相亲相近、亲密无间的关系。

C.宗文守家有成而宗武建功立业,诗人表达了对杜甫教子有方的赞赏之情。

D.诗人选取若干典型的画面来表现杜甫的精神世界,情感深厚,语言平实。

2.本诗既写了杜甫之“乐”,又写了杜甫之“愁”,二者有何内在联系?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C项“宗文守家有成而宗武建功立业”理解错误,该句应是宗文在家,宗武跟着杜甫扶着他)

2.“乐”的是隐居浣花溪边,与友邻相亲,与自然相近;(2分)“愁”的是国家衰危,中原沦陷,战事未息。(2分)“乐”不忘“愁”,可见杜甫忧国忧民,情怀高尚;“愁”不忘“乐”,可见杜甫热爱生活,才性健全。(2分)

九、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寄上叔父夷仲三首(其三)

黄庭坚

关寒塞雪欲嗣音,燕雁拂天河鲤沈。

百书不如一见面,几日归来两慰心。

弓刀陌上望行色,儿女灯前语夜深。

更怀父子东归得,手种江头柳十寻。

【注】嗣音:传递信息《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1.诗中前两联抒发了哪些感情?(6分)

2.后两联多用虚笔,请做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对塞上从军的叔父的牵挂;音书难寄的感叹;对叔父早日归来的期盼。

2.叔父挟弓带刀,戍守边疆,凝望路上往来行人;家中亲人深夜还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叔侄俩回家之时,当年亲手种的江头柳树已十寻了。这些都是想象的虚笔,强化了对叔父的思念之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解析】

2.本题考查诗歌手法的赏析。题干已点明手法为虚写,学生应侧重于其表达效果的分析。“弓刀陌上见行色”一句,诗人站在塞外的道路上,见行色匆匆归去的人们,联想到自己归乡之后的情景,想要与儿女家人欢聚一堂,秉烛夜话。尾联用一个“更”字,加深了诗人欲与叔父东归而去的渴慕与期盼。结合注释,可知尾联化用《世说新语》典故,表达了诗人离乡之远,时间之久,颇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之感。这两联诗人运用虚写,联想想象自己回到家乡,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田园之美。既表现了自己对于现实困境的无奈,又构想了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

七、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弈棋二首里任公渐(其二)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

湘东一目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蜩甲:《庄子》中有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丈人一心捕蜩,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湘东一目:《南史》记载,粱湘东王萧绎早年一目失明。此处喻指围棋只有一“眼”,而围棋有两“眼”才能活。

1.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公事之余,双方开始下棋,既呼应标题中“弈棋”二字,又引出下面的内容。

B.“心似蛛丝”,取常见事物设喻却奇崛异常,以“蛛丝”之小反衬“碧落”之大。

C.“尚可持”与“诚甘死”构成转折,说明落后一方已经走出危局,转败为胜。

D.诗歌重点描写了弈棋者在下棋过程中的状态,而没有重点描写双方的博弃过程。

15.领联和颈联写出了弈棋者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C项,“说明落后一方已经走出危局,转败为胜”错,“尚可持”即尚且可以与之对峙,并没有转败为胜。)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梅破知春近”不仅写江南梅花多于冬末春初开放,意味春天来临之意,更侧重于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阻隔“江南”与我的联系。

B.“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一句十分精妙,这两句主要是描摹眼前情景,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梅花的姿容。

D.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是诗人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致;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

2.全词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内容做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选项B,“这两句主要是描摹眼前情景”理解有误。根据对诗句的理解,这两句主要是写想象中的情景,是虚写。故答案选B。)

2.全词以咏梅为中心,将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整个平生进行对比。

既有天涯见梅的喜悦,观梅以至忘怀的豁达;又有抚今追昔的感慨,以及十年贬谪、宦海沉浮、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十、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11分)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四立壁:家徒四壁之意。蕲:同“祈”,祈求。三折肱:古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诗中意思指黄几复善治国。

1.本诗颔联被称为“奇语”,请从它使用的艺术手法中选择一种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参考一:意象密集(意象并列)的手法,巧用六个意象排列出十年间的情景。(1分) 这两句诗,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不用动词,用“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6个意象,写出了十年前两人相会于良辰美景的欢乐和十年来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的凄苦。(3分)有限的字数构成了丰富的画面,跨越时空,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韵味。(1分)

参考二:使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这两句诗,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照。“桃李春风”而共饮“一杯酒”,欢会极其短促。“江湖夜雨”而各对“十年灯”,飘泊极其漫长。(3分)“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明媚欢快与“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凄凉孤独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1分)

2. 赞扬了黄几复的廉洁能干,也表达了对友人处境的不平和担忧之情。(2分)“持家四立壁”,作为一县之长,家中却徒立四堵墙壁,表现他清正廉洁。“不蕲三折肱”喻指他善“治国”。可惜这样一个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到白头的能干人却只能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听猿猴攀藤的哀鸣,得不到重用,只能在边远地区作一个小县令。(4分)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为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鬼门关:即石门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天下之至险也”(陆游《入蜀记》)戏马台:项羽所筑,晋时刘裕北征至彭城,九月九日会将佐群僚于戏马台,赋诗为乐。当时,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前两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黔中秋来阴雨连绵,叫人困苦不堪的状况,表明贬谪环境之恶劣。

B.“及至”“催醉”描绘了重阳放睛诗人登高痛饮的形象,流露出喜悦之情,表现了诗人忘怀得失的胸襟。

C.“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以鬼门关的险峻衬托诗人被贬后的悲愁。

D.全词“催醉–簪菊–驰射”,结构一抑三扬,衬跌有力;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富于生气。

【参考答案】

1.C(C项,“以鬼门关的险峻衬托诗人被贬后的悲愁”错误。“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鬼门关”这里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故选C。)

2.同意。纵饮狂欢,喜出望外。诗人虽被贬谪,然而当重阳放晴,照例纵饮狂欢,表现出喜悦之情。头上簪花,自负不服老。以老翁头上插花的举止,以“莫笑”“君看”的自负口吻,表现出不服老的气概。比肩古人,豪情满怀。末尾引用典故,表明诗人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吟诗,还骑马射箭,气概要直追古时名流。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

黄庭坚

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况当年定计,昭陵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

【注】“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C.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

D.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

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品令??茶词

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注】孤令:孤零。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

C.词人在松林喝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D.这首词上阕主要写品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6分)

【参考答案】

1.C(C项“在松林喝茶”“松林的风声”理解错误,“汤响松风”是比喻手法,指煮茶的沸腾声如风过松林)

2.对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的描写,表现了品茶过程中词人的享受。

以酒意衬托茶的味浓香永,渐成佳境。

以灯之时有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的感受抒写喝茶后的惬意。从以上三个方面表达了词人对茶的喜爱、赞美之情。

(每点3分,其中分析2分,指出感情1分)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鹧鸪天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重阳后数日。当时词人在戎州贬所。

1.下列对词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中“黄菊”“晓寒”既点出季节与时间,同时也自然引出下句饮酒之事。

B.“醉里簪花倒著冠”塑造出一个头上插花倒戴帽的放浪形骸的醉中狂士形象。

C.“且加餐”化用古诗十九首中“努力加餐饭”一句,表达了要保重身体之意。

D.“付与时人冷眼看”,词人将黄花白发呈于世人,冷眼看世人对自己的态度。

2.词中“舞裙歌板尽清欢”一句中“尽清欢”也作“尽情欢”,你觉得哪一种表达更好?请结合这首词的相关内容及主旨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D(D项,“词人将黄花白发呈于世人,冷眼看世人对自己的态度”理解不当,“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换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特意”非“冷眼”。故D。)

示例二:“尽情欢”这一表达更好。“尽情”强调“欢”的程度,强调尽情欢乐。词人在“莫放酒杯干”的同时还有“舞裙歌板”,可谓尽兴;醉后倒戴帽子、头插菊花,不在乎时人的冷眼,更见狂放。“尽情欢”更能表现出词人不以贬谪为意、傲视时人的狂放不羁的心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思想情感来进行分析比较,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分析“清”和“情”不同的含义和效果。“清”强调“清雅”的性质,可结合对花把酒,临风雨而吹笛为乐,欣赏舞裙歌板”来分析。“尽情”强调“尽情欢乐”的程度,可结合“莫放酒杯干”“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来分析。结合诗歌内容,自圆其说即可。

诗歌鉴赏训练——杨万里

诗歌鉴赏训练——杨万里(解析版)

第一部分:高考真题

一、(2012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题。(8分)

野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参考答案】

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等。色彩:“碧”与“黄”映衬。情感: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解析】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均为E级。颔联主要从野菊的生长环境、际遇来表现野菊馨香、高洁。

2.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情感。

3.考查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野菊的形象隐含了诗人不媚俗邀宠,不孤芳自赏,且狂放不羁的情怀。

二、(2012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8分)

最爱东山晴后雪

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1.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第二部分:精选诗歌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病后觉衰

杨万里

病着初无恼,安来始觉衰。

人谁长健底?老有顿来时。

山意凄寒日,秋光染瘦诗。

小松能许劣,学我弄吟髭。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对比手法,写出自己病中与病后的不同心态,病中的无烦恼更突出了病后的感觉到衰老。突然。

B.颔联自问自答,抒发深深的人生感慨,谁又能永保健康呢,可衰老的到来竟是如此突然。

C.第五句,一个“凄”字,精炼传神地写出群山在寒冷的日色中显出凄凉的意味。

D.尾联用语奇特,将小松拟人化,并以松自比,表现了自己的高洁情操。

【参考答案】

1.D(D项,尾联写小松是如此的顽皮,它竟学我作诗时摆弄胡须的样子,借此纾解了自己衰病的悲哀心情,表现诗人乐观的心态。)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二)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既交代了游览之地,又点明了以下数句均为游览所得。一个“行”字,为全诗之眼,领起全诗。

B.颔联描写了一幅初春时节柳叶吐芽,迎风起舞,妩媚多娇,盛开的花朵在阳光照映下倩影婆娑,朦胧惝恍的美丽景色。

C.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上句主于静,下句主于动,以新鸟之声清脆悦耳来反衬小径的幽寂。

【参考答案】

1.D(D项并非忆景生情,而是对景生。)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闻门外登溪船五首(其一)

杨万里

步下新船试水初,打头揽载适逢予。

一椽板屋才经雨,两面油窗好读书。

剩买春风木芍药,乱篸棐儿竹籧篨。

清溪浮取松亭子,赏遍千山不要驴。

【注】蓼(zn):通“簪”。篷祭(qú chú):粗竹席。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试水初”,刚刚试水;“打头揽载”,才开始招揽船客,由这两处就可见溪船之新。

B.颔联对仗工整,“一椽”“两面”写出溪船之简小,“才”“好”则抒诗人对溪船的喜爱之情。

C.颈联中,诗人用盛开的芍药装点溪船,但溪船太简陋,只能随意胡乱地摆放或插在棐几竹篷上。

D.尾联先描写了乘舟所见到的青松山亭伴水而来的奇妙,后以夸张手法感叹了水路溪行的方便。

2.杨万里的诗被称作“诚斋体”,风格纯朴风趣。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C(C项,“只能随意胡乱地摆放”错误,选项对诗歌的语言理解有误,从诗中来看,“剩买春风木芍药,乱篸棐儿竹籧篨”,结合整首诗歌来看,此处的“乱”字意在描写诗人随心随意的状态,体现轻松愉悦的情感,而非“胡乱”之意。故选C项。)

2.描写的事物、叙述的事件,富有生活气息,营造出朴实自然的风格。板屋、油窗、芍药、榧木小几和粗竹凉席,为日常之物,既不华贵也不精致;乘船溪行,是水乡常见之事,这些为诗作增添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口语入诗,直白风趣。“打头”“适逢予”“剩买”“不要驴”,这些白话口语,通俗易懂,增添了诗作的诙谐幽默之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具体的设题方向,如本题“杨万里的诗被称作‘诚斋体’,风格纯朴风趣。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的理解”,这是针对诗歌的语言风格设题,且题干中已经给出了本诗的风格,即“纯朴风趣”,接着考生就要从诗歌的用语、所写的景等方面分析这一风格。“纯朴”,未经砍雕的原木,纯洁质朴,从诗歌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一椽板屋才经雨,两面油窗好读书”“剩买春风木芍药,乱篸棐儿竹籧篨”,主要写了经雨的板屋、两面油窗、芍药、榧木小几和粗竹凉席等物品,这些东西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物,非常朴实自然;从诗歌中所写的事情来看,“步下新船试水初”“清溪浮取松亭子”,诗人乘坐小船,沿着溪水前行,这是水乡的常见的事情;从诗歌中使用的语言来看,“打头”,开始,带头,领先,“适逢予”,恰好遇到我,“剩买”“赏遍”“不要驴”等,诗中使用诸多白话口语,通俗易懂,让诗歌有了诙谐幽默之趣。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夏至雨雯与陈履常暮行溪上(其一)

杨万里

西山已暗隔金钲,犹照东山一抹明。

片子时间弄山色,乍黄乍紫忽全青。

【注】片子,犹言一点点;少量;短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面的山峦因背朝太阳,已经变得昏暗,而渐没西山的太阳的余霞却将东山映照得无比明艳。

B.多处对照,“西山”与“东山”地理位置相对,“暗”与”明”色调相对,“隔”与“照”动静相对。

C.诗人用古乐器金钲代指太阳,连用“照”和“抹”生动传神地把太阳徐徐落山的动态情景展示出来。

D.全诗抒写了夏至日雨后天晴的傍晚,诗人与好友在溪边漫步的所见所闻所感,充满盎然情趣。

2.请简要赏析诗的三四两句。(6分)

【参考答案】

1.D(“所闻所感”诗中没有体现,通篇是描写所见,没有“所闻所感”。)

2.运用拟人手法,一个“弄”字,赋予“时间”生命,在短时间内给大山涂抹上不同的色彩,让全诗都鲜活起来。

第四句从色彩着墨(用“黄”“紫”“青”三种色彩的过渡),生动而真实地再现出山色伴随时间瞬间渐变的过程,可谓诗中有画。

口语化的“片子”“乍”“忽”等词语都着意突显落日余晖变幻时间之快,更是将“时间”跳脱的特点凸显出来。(每点2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登凤凰台

杨万里

千年百尺凤凰台,送尽潮回凤不回。

白鹭北头江草合,乌衣西面杏花开。

龙蟠虎踞山川在,古往今来鼓角哀。

只有谪仙留句处,春风掌管拂蛛煤。

【注】相传南朝宋文帝年间,有三只凤凰,飞落在永昌里李树上,招来各种鸟类随其比翼飞翔,呈现百鸟朝凤的盛世景象。为庆贺和纪念此美事,永昌里改名凤凰里,并在保宁寺后的山上筑台,名凤凰台。李白曾游此地,作诗《登金陵凤凰台》。蛛煤:蛛网尘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照应题目,交代地点及事件。“千年”一句引出凤凰的传说,后句“潮回”写出江水空流,凤凰不再的凄凉。

B.颔联对仗工整,颜色、地名、方位、植物、动作等词语的使用严格考究,写出江草萋萋、杏花开放,生机盎然之景。

C.颈联指出凤凰台地势雄伟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此联有实有虚,写出由古至今凤凰台犹在,鼓声哀鸣,战事不断。

D.本诗为怀古诗,借景抒情、借古讽今,通过写凤凰台雄壮的地势和生机盎然之景,写出诗人登临古迹时的感慨。

2.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本诗尾联。(6分)

【参考答案】

1.D(D项,“借古讽今”错误,应“咏史怀古”,并无“讽今”之意。)

2.用典。照应李白诗歌《登金陵凤凰台》,抒发了凤凰台繁华不再、古今变迁的感慨。

拟人。“春风掌管”“拂”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只有春风吹拂落满尘埃的蛛网,表现凤凰台的衰败,人迹罕至。

以景结情。尾句以景结情,借凤凰台的破败荒芜,引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杨万里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只有谪仙留句处,春风掌管拂蛛煤”,使用典故,“谪仙”是李白,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创作的一首怀古抒情诗。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春风掌管拂蛛煤”“拂”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凤凰台的衰败;诗词结尾一般抒情,“春风掌管拂蛛煤”收尾,即以景结情,写凤凰台的破败荒芜。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方虛日斜再行宿乌山二首(其二)

杨万里

多稼村村过,垂杨店店迎。

偶然逢客子,问得好山名。

投宿欣犹早,斜阳落更明。

仆人休进扇,得似晚风清。

【注】这首诗是诗入隐退前于绍熙二年(公元1)1年秋,以秘书监外补江东转运副使(宋代以金陵、太平、宁国、广德为江南东路)巡察溧水东南一带时所作。方墟即今南京市溧水经济开发区柘塘东侧的一个村庄,宋代在此设方墟铺,乌山县城西北25里,宋代在此设乌山铺。

1.下面对本诗内容分析概括和艺术手法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描写各村庄、店旁的庄稼长势很好,“垂杨店店迎”用的是比喻的手法。

B.全诗以时间为顺序,描写诗人由方墟到乌山的沿途见闻,所见所感写得很真切感人。

C.诗的颈联写他们到达乌山时的情景,当时斜阳西落,晚霞满天,照得大地一片明艳。

D.诗人移步换景,运用白描手法,描写沿途所见风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沿途水墨画。

【参考答案】

1.A(A项“比喻”错,应是“拟人”。)

2.诗人从视觉、触觉等角度,勾画了一幅江南秋景图,表现出对江南农村丰收情景的喜悦之情(2分);流露出对大好河山的欣赏(2 分),表现了诗人闲适、愉快的心情(2 分)。

【解析】解答这类题,主要是分析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从所写内容看,主要写沿途所见所闻,写法上并没有修饰的华丽辞藻,所以运用的是白描手法;从所写美好景物看,诗人的心情是愉悦而欢快的。然后整理归纳答案。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喜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注】畴:田地。甑:煮酒之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惬”字写雨后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溪流响声之大说明雨水充足丰沛。

B.一阵大风刮起,广阔田地之中如同青色锦褥的禾苗随风起伏,生机勃勃。

C.雨后水涨使两岸距离变得更远了,人们只能隔着河大声对话,有些扫兴。

D.诗歌先写雨后美景令人欣喜,结尾转写愁情来反衬喜雨,诗意跌宕起伏。

2.请简要赏析中间两联写景的艺术手法。(6分)

【参考答案】

1.C(C “人们只能隔着河大声对话,有些扫兴”错误,雨后一切景象生机勃勃,即使水大河宽,溪流声大,也挡不住人们隔岸对话,这场景突出了人们的兴奋与欣喜之情。)

2.比喻,将田地里的禾苗比作青褥,将山峰比作屏风,生动形象地写出雨后清新而富于生机的美景;

视角变化,颔联有远有近,有俯有仰,画面立体,层次分明;

动静相间,既写出了自然生机勃勃之美,也突出了生活趣味;

视听结合,田地、青山、溪水、立鹭为视觉,溪声、人语为听觉,呈现一片生机,表达喜悦之情。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普明寺见梅

杨万里

城中忙失探梅期,初见僧窗一两枝。

犹喜相看那恨晚,故应更好半开时。

今冬不雪何关事,作伴孤芳却欠伊。

月落山空正幽独,慰存无酒且新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城中”在古代诗人笔下多含“憎厌”之意,用来指争名夺利、红尘喧嚣之地,本诗中同样含有贬抑之意。

B.“僧窗”二字,照应 诗题中的“普明寺”,在空间位置上又与“城中”相对,说明这是世外一角、幽静所在。

C.“月落山空”时梅花孤独寂寞,诗人用“新诗”表示慰问,不仅流露出关切之情,更有一种知己之感。

D.诗人从寻梅、赏梅、怜梅写到慰梅,全诗的重点是刻画梅花本身的形象,诗人独特的感受只一笔带过。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D(D项,诗中只有“孤芳”“幽独”等极少数词是描写梅花形神的,全诗重点抒写的是诗人赏梅时的独特感受,而不是刻画梅花本身的形象。)

2.懊悔、叹惋之情。诗中“忙失”二字,流露出诗人错过探梅佳期的懊悔感伤情绪,“却欠伊”三字,是为梅花缺少同伴而发出轻轻的惋惜喟叹。

庆幸、欣喜之情。诗人将 “半开时”的情状与“那恨晚”的心绪相对应,略感庆幸;“犹喜”二字,直抒胸臆,凸显欣喜。

欣赏、赞美之情。诗人目睹仅有“一两枝”的山寺梅花“半开”,却认为“应更好”,又言“今冬不雪何关事”,其对腊梅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豁达、释然之情。诗人觉得梅花“半开时”来观赏反而更好,哪里是什么失期呢?表现出豁达乐观、超脱淡泊的情怀。(答对1点给2分,若答对梅花的欣赏、赞美之情亦可酌情给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夜寒独觉

杨万里

儿啼惊觉梦中身,恰则华胥政问津。

脚到五更偏作冷,老来万事不如人。

若无窗月谁相伴,听尽鸡声不肯晨。

尚有布衾寒似铁,无衾似铁始言贫。

【注】华胥政:黄帝梦入华胥仙国。该国百姓听任自然,甚为自得。后遂用“华胥梦、梦华胥、华胥路、华胥境、华胥国、华胥政”等指梦境、仙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恰则华胥政问津”运用典故,反衬出诗人现实处境艰辛、生活不如意的境况。

B.“老来万事不如人”是诗人“脚到五更偏作冷”的直接感叹,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C.“若无窗月谁相伴”以窗外明月烘托出孤寂的氛围,以“谁相伴”抒发内心的孤独。

D.“尚有布衾寒似铁”表现了诗人的知足,表达出诗人达观的精神风貌和豁达的胸襟。

2.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2.刻画了一个客居他乡,年老体衰,孤独贫穷的老人形象。(3分)诗人用“梦中身”“谁相伴”点明了客居他乡的身份;用“老来万事不如人”感叹自己年老体衰;用“听尽鸡声”表达出内心的孤独;用“布衾寒似铁”写出了生活的贫穷。(3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中人物形象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歌中诗句的分析,诗人用“梦中身”“谁相伴”点明了客居他乡的身份;用“老来万事不如人”感叹自己年老体衰;用“听尽鸡声”表达出内心的孤独;用“布衾寒似铁”写出了生活的贫穷。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癸未上元后永州夜饮赵敦礼竹亭闻蛙醉吟(节选)

杨万里

茅亭夜集俯万竹,初月未光让高烛。

主人酒令来无穷,恍然堕我醉乡中。

草间蛙声忽三两,似笑吾人悭酒量。

只作蛙听故自佳,何须更作鼓吹想。

【注】上元:指阴历正月十五日。按照当时风俗,上元节要举行灯会,地方官吏僚属要设宴欢聚。杨万里,时任永州零陵丞。鼓吹:乐曲,常用于官员出巡时的仪仗。《南齐书??孔稚圭传》载,孔稚圭不乐世务,庭院中荒草丛生,有蛙鸣其中,孔稚圭笑对人言:“我以此当两部鼓吹。”这说明孔稚圭貌似高雅出尘,实则官欲未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虽未直言夜集的场面,但“俯万竹”“让高烛”侧面表现了它的规模和气氛。

B.“无穷”写主人热情好客,不断为客人倒酒;大家欢快酣饮,恍惚之间进入醉乡。

C. 诗人认为蛙鸣本就美好,无须当作鼓吹,既否定孔稚圭的做法,又表现对仕途的态度。

D.这首诗以白描见称,语言自然通俗,内容轻松活泼,似信手拈来,却又耐人寻味。

2.“草间蛙声忽三两,似笑吾人悭酒量”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B(B错在“‘无穷’写主人.……不断为客人倒酒”,酒令不是主人为客人倒酒的意思,而是古代饮酒时助酒兴的游戏,“无穷”指人们把酒言欢的时间长。)

2.将蛙拟人化,写蛙似乎在嘲笑我们酒量小,风趣幽默;

意境优美,夜深人静,三两蛙鸣,令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妙、恬静;

表现诗人欢聚的喜悦和对自然的喜爱。(答案若学生回答以动衬静、寓情于景亦可)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雨霁看东园桃李,行溪上,进退格

杨万里

药里关心正腹烦,强排孤闷到东园。

行穿一一三三径,来往红红白白间。

绕树仰看浑不见,隔溪回望不胜繁。

村村桃李家家柳,脚力酸时坐看山。

【注】进退格:亦作“进退韵”,律诗用韵的一种格式。一首诗采用两个相近的韵部来押韵,隔句递换用韵,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东园中绕着树木仰望,似无所获;可隔溪回头观望,确是一片繁盛景象。

2.杨万里号诚斋,他的“诚斋体”风格纯朴,自然活泼。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2.叙事、描写富有生活气息,纯朴自然。吃药后心腹烦闷,为遣闷东园赏景;条条小径、红白的花、桃李、柳树:这些平常事平常景,为诗作增添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以口语入诗,活泼风趣。“正腹烦”“到东园”“一一三三”“红红白白”“浑不见”“脚力酸时”等等,这些白话口语,通俗易懂,直白活泼。

诗作构思精巧。首联写因药后心烦,为遣怀东园赏景。中间两联写穿行东园桃李,身在林中树旁浑不见景,可隔着溪岸,却见一派繁盛,于此很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理趣;尾联写一路春光美好,观景累了恰好坐着观山,再由景到人,首尾圆合,构思精巧活泼。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1.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 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B.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

D.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 ,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解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秋”“旧游”“不供”“古今愁”“依旧”分析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寂寞苍茫之感。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二首(其一)

杨万里

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

不因王事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

万里中原青未了,半篙淮水碧无情。

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渔灯隔岸明。

【注】这首诗作于杨万里迎接金使途中,盱眙时为宋金分界线上的重要城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两个“第一”开篇,点明地理位置重要,唤起读者注意,起敲响国土沦丧的警钟的作用。

C.颈联化用“齐鲁青未了”典故,遥望中原,青翠万里;俯视淮河,半篙碧水:写尽所见之景。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B(“畅游”与诗歌感情基调不符)

2.对沦陷国土的留恋及久闻胜地而未曾一游的遗憾。

对中原人民的同情、怀念及国家难以统一的痛苦忧愤。(每点3分)

十四、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秋山

杨万里

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余杭

范成大

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

忍冬清覆蔷薇酽,熏满千村万落香。

【注】乌桕:一种乔木类植物,秋天时,树叶会由绿色变为红色。铁皂:暗褐色。忍冬:也叫金银花,花、茎、叶都可入药。

1.下面对两首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宋人的两首优美的写景诗,杨诗借乌桕、枫、松来写秋,范诗借忍冬花、蔷薇花来写春。

B.在杨万里笔下,秋山景色美不胜收,全诗弥漫着浓浓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一个“错”字,却流露些许嗔怪之意。

C.范诗的前两句用“静芳”二字描写傍晚时分“山花”的静态美;着一“送”字,美好春光仿佛又有了流动感。

D.两首写景小诗一写秋,一写春;一写山树,一写山花。虽然所写季节不同,描绘景色有别,但都清新活泼,妙趣横生。

2.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秋山》的语言美。(6分)

【参考答案】

1.B(B项用“错”字将其归结为人为因素,是奇特的想象,并没有嗔怪之意,而是调侃打趣。)

2.《秋山》是一首充满语言美的小诗,尤其是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更富于表现力。秋天来临,诗人用“猩红”二字写秋景,乌桕浓艳的色彩仿佛扑面而来。尤其“染”字更是充满动感,写活了乌桕由绿转红的过程。接下来用一个“偷”字写小枫不知不觉的色彩变化,用“醉容”写枫叶之红,想象丰富,让人称奇。而“倩”“掩”二字,更是传神地写出小枫的灵性。全诗通过动词、形容词的精妙运用,把松树与枫树的红绿掩映之美、秋山的色彩缤纷之美传神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堪称精彩之至。

诗歌鉴赏知识点再补漏

诗歌鉴赏知识点

二、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三、语言风格: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简洁、质朴无华、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悲凉。

四、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五、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拟人、排比、对比、双关、起兴、反复、设问、互文、用典、象征、寄寓、寄托等。

六、表现手法:主要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渲染、衬(烘)托(包括正衬和反衬)、联想想象、白描、悬念、比兴、动静结合、动静相衬、以动写静、列锦(名词罗列)、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寓褒于贬、明褒实贬、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情景理合一等等。[

七、分析手法:卒章显志、开门见山、对比、怀古伤今、寄寓、用典、象征使用、叠词

八、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以乐景抒哀情等。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比兴。

九、描写(写景)方法——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白描、虚实、视、听、触、嗅觉等、比兴。

题目类型不同答题方法不同

【选择题】

1、明白选项陷阱设置点。

具体陷阱点:

4大设误角度——形象特点不准确、语言鉴赏不恰当、技巧指明不准确、技巧效果不恰当、情感分析不准确、观点态度不恰当

7大设误陷阱——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夸大缩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关系混乱

(1)语言语风类错误:或故意译错实词虚词;或对诗歌的语言风格判断错误。

(2)意境意象类错误:对诗歌的意象的含义判断错误;或对意境的概括错误。

(3)技巧手法类错误:对诗歌运用的写作技巧的类型或作用判断错误。

(4)思想情感类错误:拔高情感(对诗歌中描写的情感故意妄加引申,添上某种光圈);或转移情感。

(5)观点内容类错误:扩大范围(把作家的某一具体作品风格用整体作品风格来代替)

2、认真审读选项,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1)选项的信息切分,信息点与四要素及相关艺术手法的对应。ABCDE五个选项,对每个选项做信息切分的勾画圈点。把勾画到的词语做四要素的对应分析,比如是内容(意象、形象及其特点)、主题、结构和语言,及这四个要素涉及的艺术手法。

(2)结合诗歌解读对照比较分析。将选项对应到原作品相应部分以及自己对原作品的解读。

(3)整道选择题的整体意识。五个选项要有整体意识在判断D的时候,要联系到ABCE去理解,判断。

【主观题】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 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K][来k.Com]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对比,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一、方法指导:四看一品,概括感情

1.看标题

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春夜喜雨》——表达欢愉喜爱之情。(喜)《枫桥夜泊》——表达羁旅愁思。(愁)《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怜)

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3.看序注

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如:

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小序对词作表达的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作了明确的概括。

4.看关键词(诗眼)

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5.品意象

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题型分析

模式一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5、答题套路:

【例】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并对诗歌进行赏析。

[解析]译诗: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陆鸿渐虽然只是移居到城边一带,去那里也要穿过种植桑麻的小路。

看到他最近种植在篱边上的菊花,现在到了秋天还没有开花和着蕾。

敲门静静地连狗叫的声音都没有,于是试着去向西边的邻居家询问。

邻居回答说这家主人又去山里了,每每要等到太阳西斜时才会回来。

参考答案:这首诗是诗人访友不遇之作。全诗描写了隐士闲适清净的生活情趣。诗人选取了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细节事物,描绘了一幅隐士居所的画面:靠近城边,桑麻环绕,小径相通;篱边种菊,尚未著蕾;篱门关闭,寂静无声;主人外出,邀游山林。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全诗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情趣,语言朴实自然,流畅洒脱。

相见欢①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问: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5分)

【参考答案】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步骤一)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步骤二)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步骤三)(景物,“秋色”“夕阳流水”2分;特点,“冷落萧条”2分;感情1分。共5分)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问: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5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步骤一)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步骤二)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步骤三)

模式二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

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 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 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 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 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问: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表现手法: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拟人手法,2分)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2分)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2分)

模式三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模式四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问: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思路分析:这里如果用“对”字,虽说比较平稳而浑成,但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字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

【参考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步骤一)。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步骤二),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传的凄怆之情(步骤三)。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问: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中“隐”“没”两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隐”字在诗中是“隐没(于)”之意,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在诗中是“淹没(于)”之意,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模式五关键词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2)该词在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形式上)。

示例

山行即事

宋·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③鸥性:海鸥,性喜在海上随潮迎浪,上下飞翔。狎(xiá):戏耍,玩弄。

问:首联的“议”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参考答案】(1)“议”字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天空的云块来来往往,忽聚忽散,仿佛在讨论要不要下雨,笔法轻快,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2);在结构上,“议”字统领了颔连和颈联,颔联写“阴”,颈联写“晴” 。

小结:语言分析法——

解说表层含义:字面意义①表现景象②

分析深层含义:表达情感③突出主旨④

评价形式作用:表达效果⑤答题时依序答出,避免遗漏;依据诗作具体情况适当减少项目,不牵强附会,强加于“诗”。

模式六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示例: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模式七评价型

1.提问方式:探究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2.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3.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示例: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问: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思路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模式八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3.答题步骤:1、确认问题的角度或找出相关的比较点 2、结合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

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思路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模式九根据具体问题作答

示例:

点绛唇(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注]乱鸦啼:暗喻小人的飞短流长。

问:①词的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5分)

②词人为什么“闲却传杯手”?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①、此人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由静到动(2分),描绘了一幅新月悬空、山悬北斗、夜静江寒、梅影横窗人不寐的景象。(3分)

②、此人“闲却传杯手”是因为“归兴浓于酒”。(2分)全词表达了词人面对蜚短流长的仕途心生厌倦,(2分)渴望归隐家乡,乐守田园的思想感情。(2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