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印度工厂在哪个城市(富士康在印度工厂地址)

如何看待现象制造业大转移:富士康50亿美元印度建厂?

2015年8月份,富士康与India签订了5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计划在India建设超过10座工厂,然而截止到2021年,情况却不容乐观,除了疫情造成的影响,工业基础薄弱,配套跟不上成为最大的影响因素。

现在小米、OPPO等企业在India也遇到相同问题,由于India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疫情之下装配工厂甚至一度陷入停顿。这也是导致韩国三星撤走在新德里郊外手机工厂的主要原因,当然三星给出的理由也非常准确:时机未到。

富士康印度工厂在哪个城市(富士康在印度工厂地址)

这些年也出现了很多呼声,那就是摆脱全球供应链对于中国的依赖。从2000年到2017年,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综合依存度指数从0.4逐步增长到1.2,中国贡献了全球制造业总产出的35%。这让很多企业担心“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危险。同时中国的用工成本也在不断攀升,从1990年的55美元上涨到2018年的990美元,几乎上涨了4倍。

近些年我们也看到,部分产业链转移到越南、孟加拉以及印尼等东南亚国家,那么有没有可能供应链转移到人工成本只有中国1/3的India呢?要知道India和中国一样,不仅仅是一个制造工厂,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从2018年India人口数据来看,14岁以下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26.6%,中国这个比例是16.7,同时中国还有高达12.5%的中老年人,India的劳动年龄人口总数预计将在2028年超过中国,届时,中印两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分别是9.56亿和9.71亿。India每年将新增高达6000万的适龄劳动人口,增长势头非常迅猛,中国即将消失的人口红利,似乎India可以完全承接。

有些事情,不是人多就行的!

和富士康一样,很多人看到了India巨大的人口红利,却没有看到薄弱的基础工业。India经济虽然快速增长,但是工业增长却十分缓慢,或者说陷入停滞状态。我们拿2018年数据来看,India工业增加值只有4300亿美元,只有中国的1/10,所以这就导致了,India制造业对中国的依赖度非常高,比如手机,有75%的零部件需要从中国进口,他们引以为傲的医药,原材料有70%也来自中国。

我们来比较下中印两国工业增加值,中国工业增加值占比一度达到60%,而India始终维持在24%-28%左右,不到30%,这些年虽然农业增加值有所降低,但是却被服务业所占据。过去我们由农业过渡到工业,然后由工业再过渡到服务行业,然而India却直接跨过工业,进入服务业。

按照正常的发展逻辑,一个国家如果农业劳动力比较富裕,首先会转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有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广东地区,从事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之后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这些产业再逐渐转移出去。

当年日本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韩国、中国台湾等地区,随后又有这些地区转移到内地,目前又向东南亚转移,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之为“雁行模”,也就是日本是亚洲的领先者,亚洲四小龙、以及后来的中国是大雁两侧的翅膀。

可是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到现在,India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就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如果往前追溯,从1500年开始,一直维持在25%的比例。

中印各部门增加值和就业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

难道India不明白工业对整个国家的重要作用吗?拿我们最熟悉的汽车为例,汽车制造业每创造一个工作岗位,就会创造其他7个相关行业的工作岗位,比如经销商 、金融服务、售后服务等等领域,对就业的促进呈乘积效应增加。

India当然明白这个道理,而且从建国之初就明白这个道理。其在1951年开始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把机械制造、铁路、军工等工业放在了优先地位发展,并针对性制定了扶持政策,甚至限制私营企业的进入。之后十几年,India加大了对工业的投资,可是由于国有资金有限,私营企业又受到限制,导致绝大多数工业企业没有能够保留下来。

为了解决国内资金发展不足,India还利用国际援助发展本国的重工业,在实施进口替代之后,工业产品自给率一度达到90%,然而本国工业依然没有发展起来,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贸易保护。India对外国工业品的限制达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关税一度达到300%-500%,为何有如此畸形的发展路线呢?源于久久不能忘怀的殖民历史。

India和中国一样,在工业革命之前,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非常高,中国在明朝时期在世界经济当中的占比一度达到50%。India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国家,可是在1600年,India人均产值约为英国的56.4%,然而到了1757年英国人均产值达到India的2.63倍,1947年更是达到10.29倍。

17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好望角以东经贸垄断权,此后凭借自身强大的军事以及经济能力,逐渐成为India统治机构。1858年,英国正式接管了India的统治权,把India视为最重要的殖民地。

在成为殖民地这段时间,India农民从事棉花、橡胶、甘蔗等工业原材料的种植,同时大量的工业品也由英国涌入India。从1814年到1835年,英国输入India的棉布增长了60倍,而在此期间India经济增长率仅为0.5%。

于是包括圣雄甘地在内的政治精英们认为India工业化的失败完全归咎于殖民者的剥削与压迫,这种对殖民者的痛恨,让他们日后“自力更生”的意愿非常强烈,保护主义成为India基本的对外经贸政策。

在你想方设法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工业品的时候,自己的工业品当然也会受到限制。本国工业如果完全按照内需拉动,很难形成规模,继续发展,其次过强的自我保护,面对国际市场,如何能够提高自身竞争力呢?

我们国家在刚开始加入WTO的时候,对外依存度一度达到60%,可是我们相信国民的智慧,在随后的10几年的时间里,依存度不断下降,截止到2020年,我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只有31.6%。从1978年到2018年,我们国家的人均GDP增长了50多倍,对世界经济占比从当初微不足道的1.8%上升到如今的26%,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020年RCEP谈判,也让我们看到殖民时期对India产生的阴影面积,RCEP协定是亚洲和大洋洲之间划出的一个全球最大贸易区,这里不仅包含了全世界22亿人口,同时26万亿的GDP总额,几乎占据全球贸易总量的30%。这些贸易协定在中国被称为是继改革开放、加入WTO之后,第三大里程碑事件。

根据RCEP协定,中国、日本、韩国,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文莱、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这15个国家之间要充分开放彼此的市场,各自的货物贸易要有90%的产品要么立即降至零关税,要么在十年内降至零关税。除了货物贸易,其他的服务贸易、投资等等领域也都互相给出了尺度非常大的互惠约定,都是按负面清单给的。

India虽然全程参与了谈判,但是最后环节还是退出加入RCEP,理由其实很简单,担心国内经济承受不了。不过我们也给India留下了一个敞口,India虽然没有签署协议,但是只要申请,随时可以加入,而且还可以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其他成员国的经济会议。

中国不可替代的原因

中国工业能力的强大绝不是一两个因素促成的,开放的市场,完备的教育体系、稳定的国内环境都是工业强大的原因。中国2018年工程师人数152万人,相当于每100万人里有1105个工程师。而且在国际工业22个大类中,产品产量有12个大类名列第一,在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过去国际贸易一直奉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意思是每个国家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自有贸易实现双赢,或者说落后国家在早期利用关税保护幼稚工业,之后等工业发展壮大走,在实现自有贸易,显然India采取的是后一种策略。

然而中国以其庞大的国土面积和人口体量,让这个“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失效了。我们在用廉价劳动力和土地比较优势完成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我们还在攀升高端产业,比如航空航天、高端装备、高性能计算机、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我们没有在产业升级当中迷失自己,我们通过智能制造,机器取代人的方式,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旧留在了中国。

而且我们也没有向拉美、东南亚一样实行盲目的自由化,我们在限制外资准入范围的同时,也以税收、土地的优惠政策加大外来资金的引入,让外资真正进入实业,而不是金融、能源等容易制造泡沫的产业,不让外国资本在推高一轮资产价格之后,大赚一笔走人。

我们从西方引进技术、资本,向西方出口工业产品,同时我们也从亚非拉等国家进口原料,并向第三世界出口工业产品,形成了全球贸易的双循环。这也是西方国家,以及India很难实现的一种模式。

总结

在这个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我既是追赶者,也是被追赶者,当我们看到India巨大人口红利的时候,却没有看到过去我们发展潜在要素,中国的基础教育、对外开放的勇气,甚至我们对外关系的智慧,都让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呈现出稳定式增长的趋势,这不仅仅是中国的奇迹,也是世界的奇迹。

富士康或将生产线转移印度,郭台铭将亲自赴印度讨论建厂,对此你怎么看?

依我看,可行性并不大,库克接受采访时说过为什么要放在中国制造苹果手机,他讲中国人讲究工艺,只有中国的工艺能够满足苹果的要求。如果放在印度,印度工人的技能与中国的工人技能比,差距太大,印度的配套条件,也远不如中国完善,产业链都在中国,虽然印度人工便宜,可是造不出好货再便宜也没用。中国制造的优势包含最重要的效率和品质,要效率有效率,要品质就可以有品质,这点与民族特点有关。印度未必能达到。

全世界到处都是made in China,没见过made in India。

正常! 资本趋利,这是资本的本性决定的。

印人力成本低,所以去那里。如果有一天AI机器人成本比人低时,他会毫不犹豫用机器人代替工人。

富士康在全球几十个国家都有工厂和研究所,在多一个印度而已?不可以吗?别人建个工厂而已,扩大规模,不可以吗?

应该建到非洲,因为印度随着经济发展,各方面成本也会增高!所以直接搬到非洲是最好的办法!留在国内的都是能创新,敢创新的,科技离不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引领国家走向巅峰,不然我们只是靠污染环境,榨取劳动力来发展,最后只有死路一条

感谢邀请回答!

作为一个基层的富士康员工,对于富士康转移到印度也是早有耳闻。笔者觉得富士康移资印度是极有可能的。但是,只是各别的事业群或者厂区人员分流的形式。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整体搬迁。放弃国内的市场。

第一,最近几年手机市场的下行,国内手机品牌的异军突起,华为、vivo、OPPO,小米等国产手机不断由低端市场向中高端进军,不断蚕食鲸吞着苹果手机的市场,苹果手机的市场份额不断减少。然而大家都知道富士康又是苹果公司最大的手机代工商,每年富士康50%以上的利润都来自苹果公司的订单。2018年富士康的日子并不好过,由于苹果手机在国际市场上远远不及预期,富士康的订单量也急剧锐减。目前富士康的订单量已经降到了冰点,加上近几年来国内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对于需求劳动力为主的富士康来说人力成本的压力更是雪上加霜。所以,富士康不得不将产业内人力需求密集的事业群或厂区转移至印度以降低人力成本的压力。

第二,富士康作为“代工之王”,其提供的就业机会和纳税的额度是国内很多企业所不能比的。所以,国内各个地区为拉拢富士康在本地区投资给足了优惠政策。而且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富士康也就是在这几年时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就短期内富士康是不会不顾及政府的面子而大量移资。

第三,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无比庞大的市场,手机市场更是如此。2018年苹果手机就是在大中华区销售受挫,才使得苹果股价大跌苹果公司也因此遭受重创。近几年年轻人的消费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而且,这一代人爱国情怀被渲染到了极致,在国际上印度又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如果富士康不能考虑到这一点,强硬从中国移资印度,否则必然会遭受众怒。到时候结局就未可定了。

虽然说富士康移资印度是早些年郭台铭总裁做出的战略性决策。但,就目前形势来看,移资印度或东南亚去降低人力成本费用的压力,或其他成本的压力,以达到在行业中更有竞争力,是明智的选择。而事实上富士康也是这么做的。

文中观点,纯属个人。你怎么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