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为什么叫乐山大佛(乐山大佛原本的样子)

乐山大佛最早记载?

1.乐山大佛最早的名称产生于大佛尚未完工的唐贞元十五年之前。

清嘉庆《乐山县志·金石》卷十五记载唐敕放生碑,县东凌云山足。碑久亡。明人重立石,也多湖。记其存者云:凌云寺灵山大像前敕、断采捕贞元十五年九月回日。

明确指出当时大佛为“凌云寺灵山大像”。

凌云寺创自开元年间,至贞元年间,大佛名称中含“凌云寺”之名当属自然。大佛又称“灵山”,应该与凌云山当时称为“灵山”有关。

凌云山又叫做灵山。可能来自于蜀王开明氏鳖灵。《太平震宇记》卷八十六记载:“仙穴山在县东北十里。”《周地图记》称:“灵山峰多杂树,昔蜀王鳖灵帝登此,因名灵山。”

《舆地纪胜》卷一八五记载:“灵山,一名仙穴,在间中之东十余里宋江上,有古丛帝开明氏鳖灵庙存焉。”均证明间中县灵山是因鳖灵得名。

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处于青衣江、岷江交汇处,此处恰好也与鳖灵有密切关系。《水经注·江水》卷三十三记载:南安“县治青衣、江会,襟带二水矣。即蜀王开明故治也。”而“鳖灵即位,号日开明帝”,说明鳖灵在乐山定居过一段时间。现凌云山下街道犹名“篦子街”,篦子即“鳖子”的通假,鳖子即鳖灵。

因此,凌云山极可能与间中的仙穴山一样,因鳖灵登临或建过鳖灵庙的缘故而被称为“灵山”,并一直沿用至唐代。

另外,灵山或许因佛家之说而得名。凌云山,因青衣江又名为青衣山。宋代范成大《吴船录》称:渡江游凌云,在城对岸,山不甚高,绵延有山顶,故又名九顶,旧名青衣山。

但随着开元年间凌云寺的创建,山上僧徒日众,佛教盛况空前,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以佛经中的山名来称呼凌云山,而与佛有关的名山,则是众所周知的“灵招山”,梵名党周崛,简称“灵山”。

《五灯会元·释迦牟尼佛》称:“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灵山为释迦牟尼佛居住的说法地。因此,凌云寺僧因凌云山正在开凿大佛,借此与佛有关的山名称凌云山。

此外,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称:“灵查山碑。唐正元中,憎乾光为其师道真令徐宇彝撰碑,而碑刻于长庆中。”

嘉庆《四川通志·金石》卷五十九称“灵招山碑”于嘉定府乐山县下,说明乐山在唐代有山名灵山。以乐山佛教发展状况来看,非凌云山莫属。

贞元十九年,韦皋撰《嘉州凌云寺大佛像记》,在文中称大佛为“凌云寺大佛石象”。看来,大佛已定名为“凌云寺大佛像”了。

宋代,大佛又称为“凌云大像”。陆游作礼佛诗,题作《谒凌云大像》,说得十分明确。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四六记载:“佛耳泉,在凌云大像耳后。”也使用了这一名称。

明代,大佛又改称为“凌云大佛”,再不用“大像”之称了。明万历《嘉定州志》记载孙征兰一副对联,题作“凌云大佛顶”,是很好的证明。

乐山大佛在1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自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间,大佛饱受自然风雨侵蚀,以致佛身千疮百孔,面目全非。

唐朝唐德宗修建的乐山大佛,历史上多次“闭眼流泪”,真相如何?

乐山大佛,位于今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临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建在凌云山山岩上。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高71米,是当今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开凿于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完功于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乐山大佛是怎么建成的?

古代乐山地区的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凌云山麓,因水势凶猛,经常让航行至此的船只颠覆,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这样的惨剧在凌云山麓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发生着,乐山的百姓和经过的船客,都只能是往水兴叹,无可奈何。

唐玄宗开元年间,一位法号叫海通的和尚来到凌云山上修行,见此惨剧,于心不忍,于是决意在凌云山山岩上临江凿出一座彼时世间最大的弥勒佛像,让他日日夜夜、万世千载地面对浩浩三江,安澜镇涛,护佑苍生。

当海通和尚要建大佛的消息在全国传开后,尤其是乐山附近的百姓,他们都为之沸腾了!在他们的心里,只要这座大佛建成,浩浩三江将彻底平静,他们就可以安心地在三江上来往通行和贸易。因此,为了建成这座乐山大佛,与三江息息相关的百姓们是纷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希望尽快地将这座大佛修好。

乐山大佛为什么叫乐山大佛(乐山大佛原本的样子)

为了建成这座大佛,海通和尚是耗尽心力,他一衣一钵,足行千里,八方募化,历经艰辛,终于筹够了大佛开工的资金。然后,满载而归的海通和尚回到乐山,正式开始大佛的营建工作。要开建大佛的消息传开后,附近的能干巧匠是纷至沓来,到了开工那一天,凌云山是千锤击石,喊声震天,远到数十里都能听到。

就这样,春去冬来,日复一年,乐山大佛的轮廓是越来越清晰,而不知是巧合,还是真是大佛的原因,浩浩三江随着大佛的日趋成型变得越来越平静,发生在三江交汇处的沉船事件也越变越少。

但是,就在大佛建造工作依计划如期进行之时,一个变数,却差点让大佛的建造险些夭折。当时,因四方富商不断的援助,海通和尚手上的金钱是与日俱增,已是积累到了让人见了就眼红的地步。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当时嘉州郡守就对这笔财富有了觊觎之心,为了得到这笔财富,他就带着属下威胁海通,让他交出这笔财富。

面对嘉州郡守的威胁,海通是丝毫不惧,他斩钉截铁的对这位郡守说道:“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贪财的郡守,他自然是不信海通真敢挖出自己的眼珠,他恼羞成怒地对海通说道“那你就挖出来看看”。面对嘉州郡守的无耻面目,海通和尚正气凛然地端起一只铜盘,是毫不犹豫的剜出自己的一只眼珠放在上面,然后举到嘉州郡守面前。这位贪财的郡守看到此情此景,是大惊失色,吓得失魂落魄,带着随从是慌忙的逃下山去。

为完成大佛的营建,海通和尚居然自挖眼珠,此等大义凛然之举,是大大地激励了参与修建大佛工作的工匠们,他们有感海通的浩然正气,是不由自主的加快了手中的工作,在他们的加快下,大佛的修建进度也是日益加快。可是,大佛的修建虽说是越来越快,但海通却没有等到那天,还没等大佛修建完成,海通就圆寂了。

海通死后,因没有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在支撑,所以大佛的修建工程是一度停而又建,建而又停。海通圆寂后,大佛一度停修了数年的时间,直到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章仇兼琼迁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在他的支持下,大佛的修建工作才再次重启,此时由海通徒弟总揽大佛的修建工作,之后朝廷也下令赐麻盐税款,助大佛修建。

在朝廷的支持下,大佛修建工程进展迅速。可是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之时,却因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又再一次中断,而这次中断一停就停了四十年,直到唐德宗贞元年间,在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的支持下,大佛修建工程才又再次重启。最终,乐山大佛经三代工匠的努力,至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前后历经90年终完工。

??乐山大佛真叫“乐山大佛”?

实际上乐山大佛并不叫乐山大佛,这个称呼只是民间的俗称,并非是官方的名字。事实上,根据后来考古学家的考证,这座被称为“乐山大佛”的弥勒佛石刻雕像的真实官方名称应该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

1989年,考古学家在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乐山大佛进行全身“透视”体检时,意外发现大佛龛窟右侧临江一面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巨大的摩崖碑,即《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从这个石碑可知,这座大佛的真实名称就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

??乐山大佛为什么是弥勒佛?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乐山大佛是弥勒佛?而不是如来佛、观音等其他佛像呢?之所以会是弥勒佛,是因为在佛经中,弥勒佛是带来和平的佛,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海通和尚希望依靠佛像来镇住浩浩三江,平息水患的要求是一致的。

??乐山大佛闭眼流泪事件,为什么会流泪?

至今日,乐山大佛曾发生三次“闭眼流泪”事件,分别是在1962年、1963年、1976年。而在这三年,中国恰好都分别发生了几件大变故,所以这也为大佛闭眼事件蒙上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1962年,中国发生了百年难得一遇的大饥荒,饿死人无数,岷江河上每天都漂浮着数不尽的尸体。而大佛坐落在三江汇聚处,所以每天都有成群的尸体顺江而下漂过大佛,或许是大佛不忍见此惨景,一夜之间突然闭眼流泪。1963年,一场持续十年的运动即将开启,或许是预见了此后十年所发生的事情,大佛再次闭眼流泪。1976年,毛、朱、周三位领导人俱逝,唐山大地震死伤数十万,或许大佛也是心生悲悯,再次闭眼流泪。

乐山大佛为何会闭眼流泪呢?这难道真的是大佛显灵?当然不是,大佛的闭眼流泪,其实就有着科学的解释的。首先大佛之所以会闭眼,是因空气污染形成酸雨的后果。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力发展工业建设,而发展工业,自然就要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这些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就会生成大量的酸性物质,继而就造成酸雨现象。因彼时因我国的工业发展迅速,所以就造成我国的酸雨呈现蔓延之势,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中国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乐山大佛所在的四川盆地地区,因空气湿度较大,酸雨现象就更为严重。而当乐山大佛频繁的被酸雨腐蚀时,它的眼睑就会越变越黑,同时佛像的眼睑表皮也会因酸雨的腐蚀造成脱落,由此眼睑表皮的脱落,再加上变黑,这也就造成了大佛闭眼的视觉效果。

其次大佛会流泪,那是因为佛像在“排水”而已。当时,在营建乐山大佛时,工匠们为了大佛被侵蚀风化,就在大佛的头部设计出了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正是这些排水沟在排水的时候,由头顶留下,才会人觉得大佛在流泪。

综上所述,乐山大佛之所以会闭眼流泪,就是“酸雨+排水”的效果而已,并非是什么神迹!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