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是真的吗(历史上真正的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感觉有好多不合理的地方,是否是个非真实的故事?

草船借箭?

引用周瑜《既生瑜儿何生亮》周瑜忌贤独能,将诸葛亮看成潜在对手。他想借手中的大权,将诸葛亮置于死地,限十天让诸葛亮监造十万枝箭,又从原材料上作梗。而作者笔下夸大了诸葛亮的才能,诸葛亮只需三天,就能监制出十万枝箭。

我们通过分析看它合情合理不:一.诸葛亮向鲁肃借二十只船带军士,“望子敬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个,分两边布。”诸葛亮有不让告诉周瑜他的行动目标。你想:鲁肃是听周瑜的话,还是应诸葛亮的人情,不得而知?

二.一天、二两诸葛亮沒动静,第三个夜晚四更诸葛亮借到的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经望江北进发。二十只的船队用长铁索相连,不知他们怎样调转方向?

三.四更夜进军,大雾漫天、长江中雾气更甚、对面又不相见。借人家的船,黑灯瞎火,又沒经过训练。孔明怎样指挥船队前往江北借箭?还有什么大哉长江赞:“西接岷、峨、南控三吳、北带九河。汇百川而入海、历万古以扬波。”

三.江北曹营江上住扎着大量水军。战鼓齐鸣,曹营旱寨又出动三千弓驽手前来参战,不知弓驽的射程有多远?船只是否能接近?

所以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不太现实。

谢谢邀请。

历史考证是不真实的。

不过我们推理一下也觉得好多地方不合理。

第一,大敌当前,周瑜是一个何等聪明能干的统帅级人物,怎么可能加害盟军的军师。

第二,既然是盟军,尽管有一个名义上的统帅,但还是各人的军队各人带,杀了诸葛亮,蜀军怎么办?能听周瑜调动?

第三,诸葛亮又是何等矜持,这么无礼的要求怎么可能接受。

第四,诸葛亮是何等聪明,事关生死,没有十分把握的事根本不能干,而草船借箭无论如何不是十分把握的事。

第五,鲁肃是周瑜的人,前几次诸葛亮的计谋,都是鲁肃告诉周瑜的,这一次如果鲁肃再告诉周瑜,诸葛亮的计谋就没法实施,诸葛亮不是将死无葬身之地了吗?这是冒死的风险。

第六,曹操怎么做,能不能派船追赶只是估计,没有十分把握。

第七,古代箭都是有铁头的,一支箭四两总有吧?一只船上五千支,就是两千斤,加上四个人共两千五百多斤,那个小船能行吗?还得划回去呀!

所以通过推理,我觉得草船借箭不真实。

草船借箭是真的吗(历史上真正的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的真实历史是什么?

应邀。

“草船借箭”这故事已经家传户晓,在此就没需要再描述了,但大部分人对这故事的理解都是来自《三国演义》,纷纷赞叹诸葛亮的才智但要知道演义就是演义,直接说就是文艺创作而且作者罗贯中生长在元末明初的年代,曾投奔当时割据一方的张士诚阵营以图实现抱负,当时主要割据势力就是张士城,陈友亮和朱元璋 最后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大明,这故事是否很熟悉?所以演义的精彩故事主要以一千多年不停被说书者和杂剧者不停修改遗留下来的故事,最重要就是罗贯中自身以三国时期的背景和人物把自己代入,所以老罗的《三国演义》有很强列的个人意识,对人物的定位连三分真都没有。

“草船借箭”就是很明显是移花接木的例子,而主角是一向被演义支持者称为孙百万来取笑的孙权,又是一个被演义严重矮化的角色,只注重孙权打仗不行但忽视了孙权内政处理和用人方面的才华,要知道孙权接手江东时其实是一个烂摊子而危机四伏。建安十八年曹操与孙权在濡须这段水域交战,曹军初战大败后坚守不出,而孙权借雾天去观察曹军部署,孙权到达离曹军不远时鼓乐齐鸣,曹操恐有咋就下令只发弓箭,孙权之船中箭太多失去平衡而下令船掉头,回巢时不忘向曹军击鼓奏乐,曹操一切都看在眼里而感慨的说出“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名言。

《三国演义》把故事移花接木的套在诸葛亮身上,而且大书特书的添加很多虚构情节,什么周瑜心胸狭窄想趁机谋害孔明 ,什么船上扎满草人等等,一切都是老罗创作的,目的就是把诸葛亮神化,而且为了神化诸葛亮用了大量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甚至子虚乌有的事情,孔明那些神故事很多纯粹瞎扯,如果认为故事好看就好不需要理会真实历史的请继续陶醉在演义中吧,个人认为演义把很多三观都扭曲了,当故事图个乐就好。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