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手指被可乐炸骨折(男孩开冰可乐被炸伤缝38针)

文|CC爸妈
公众号:CC爸妈 ID:CC-bama
前几天朋友发我一热搜,提示我夏季喝碳酸饮料一定要小心。
一看内容便知不好,又是有意外发生:
男生手指被可乐炸骨折(男孩开冰可乐被炸伤缝38针)
不过看过图片之后便知道这是一篇“旧闻”,因为当时正是年轻气盛,热爱碳酸的年纪,所以对这件事印象特别深。
2012年8月上海嘉定,一个男孩将一听可乐放进了冰箱的冷冻室,在随后拿出可乐后开启的一瞬间,发生了爆炸,易拉罐的金属拉环直接穿透了他的腮帮,导致男孩在医院缝了38针。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个例。
2018年7月29日,20岁长沙男孩小袁从冰箱里拿可乐喝,瓶子掉在地上,捡起后开盖瞬间可乐突然爆炸,将他左手虎口处炸开7厘米长的口子,手指骨折。

虽说都不是新近发生的,但足以警示我们,否则第一则新闻也不会成为近5亿阅读的热搜,被大家广泛关注。
暑假里孩子们宅在家的机会变多了。那句话咋说来着?
孩子静悄悄必定在作妖。
作妖不可怕,得看TA做的什么妖~
今天C妈就把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甚至是家家都可能有的爆炸隐患一并发上来,相关做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防患于未然。
01
为什么冰冻可乐会爆炸?
有两个关键点,第一二氧化碳,第二冷冻。
一般而言,碳酸饮料中都会溶解比饮料原本体积多好几倍的二氧化碳(要求每体积液体中含有大于2体积的二氧化碳(20标准大气压)。
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好,并且气体分子间隙大、容易被压缩,所以常温或零度以上冷藏环境下,饮料瓶完全可以承受内部压力,并无异常。
但高温和冷冻的话,就完全不一样了。
当温度低于零度,罐内的液体结冰或部分结冰时,由于二氧化碳在冰中的溶解能力较低,原本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就会析出,会导致罐内的压力增大。
同时液体结冰后体积增加,也会加大罐内的压力。
如果将可乐从冷冻室(-18℃)拿到室温环境下(20℃以上),温差会瞬间达到30℃以上。由于热胀冷缩,罐内气体会急剧膨胀,如果此时突然打开或者剧烈摇晃瓶罐,就极有可能引起爆炸!

02
危害有多大?
冷冻可乐爆炸时,会产生2到5个大气压,2个大气压相当于20米高的水压在身上。
除了压力本身带来的伤害之外,更严重的是碳酸饮料的瓶罐包装。
爆炸的瞬间,瓶罐的碎片会高速迸射出来,具有非常大的杀伤力。将手、腕、胳膊、面部等皮肤割伤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不慎误伤眼睛,很有可能导致失明。
C妈提醒:
1、千万不要将碳酸饮料,包括啤酒放到冷冻室冰镇,仔细看包装也会发现,上边明确提示了“不可冷冻”,家长不仅要自己谨记更要从小提醒和看好孩子,以防意外发生。

2、想喝冰可乐可以提前放入冷藏室,或直接在饮料中加冰饮用,更加安全。
3、安全小妙招可以用起来,对冷藏或剧烈摇晃过的碳酸饮料可以这样做:
亲测有效哈,大家也可以试一试。比起“嗞嗞”的过瘾声,安全更重要。
除了碳酸饮料,日常生活中这些常见物品如果操作不当也极易引起爆炸,分分钟危害生命健康,不得不提高警惕。
干燥剂爆炸
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
江西一名5岁男孩把一包海苔的干燥剂兑水准备吹泡泡,但在瓶子里摇几下后瞬间就爆炸了,液体溅到眼球和脸部,脸部当时就掉一层皮,经救治发现,干燥剂灼伤了右眼结膜和眼睑肌肉,视力严重下降,几乎终身失明。

孩子的妈妈说平常只嘱咐孩子不能误食干燥剂,没想到其与水混合后还能爆炸。
这也是很多人不知道的。
新闻中的干燥剂之所以会发生爆炸,是因为具有化学成分:氧化钙。
对化学还没忘的家长应该知道,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生石灰,是市面上常见干燥剂的一种,因生产成本低曾被广泛应用,近些年虽然比例有所减少,但仍然在使用。

不止一个机构对生石灰干燥剂 水进行过实验,结果均现实,二者混合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如果化学反应是发生在密闭的空间里,将会很容易发生爆炸。


爆炸后威力具体有多大呢?
一起来看看湖南卫视在保温杯中倒入生石灰干燥剂和水的实验:

保温杯很快就被炸飞了!
首当其冲就是碎片受巨大冲击对人身体带来的伤害,绝对比亚于上边的可乐瓶。
其次就是液体带来的灼伤危害,皮肤、眼睛都难逃一劫。
并且化学专家提示,因为石灰有强碱性,孩子接触到,即使不发生爆炸,一旦误食或者接触皮肤,也会产生很大的危害。
2012年,河南周口市一位6岁男孩吃零食时,拿着干燥剂袋玩耍,袋子突然开裂,孩子的脸上都是白色粉末。经过抢救,孩子的左眼保住了,右眼却失明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提醒孩子,干燥剂不仅不能吃,也不能玩!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干燥剂都会引起爆炸,之前就有媒体专门针对不同类型的干燥剂进行了加水实验。
比如食品中常见的天然矿物成分干燥剂,鞋盒、医药品中的硅胶干燥剂,以及脱氧剂等。
实验结果显示:
硅胶干燥剂:样品在刚遇水时,会发出滋滋声,浸水30分钟后未出现明显反应。


脱氧剂:30分钟中均没有明显反应。
矿物质干燥剂:遇水表现出明显吸水性,30分钟后,天然矿物颗粒变重,无化学变化。
虽然其他干燥剂遇水并未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爆炸,但无论哪一种干燥剂都不可掉以轻心。
C妈提醒:
1、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在开封之后直接将干燥剂先处理掉,再把零食拿给孩子;
2、大点的孩子,一定要及时向孩子科普干燥剂的危害,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醒;类似的新闻,我看到都会给CC转述,你永远也不知道娃的脑袋里琢磨着什么点子,提前告知,严禁玩耍,防止误食、爆炸以及其他不必要的伤害。
面粉爆炸
面粉几乎是家家都有的东西,但没想到竟然会引起杀伤力极大的爆炸。
看过《伪装者》的一定记得这个桥段。
剧中的主人公想要炸掉面粉厂,但他没用一弹一药就做到。
动作只有两个:向空中撒面粉、打着打火机扔进去!


一座工厂瞬间化为乌有。

如此惊险和刺激的场景,并非艺术作品所虚构。现实生活中因“面粉爆炸”而造成的悲剧不胜枚举。
2015年6月27日晚,台湾新北市八仙水上乐园发生“彩色派对”玉米粉爆炸,事故共造成516人受伤,其中重伤达194人,12人死亡。

2018年,香港浸会大学的宿舍里,20名学生为同学庆生,在吹蜡烛的时候,有同学互撒面粉玩闹,正好洒在蜡烛上,大火直接燃起,随后引发爆炸!致使12人被烧伤。

今年4月23日,在河南驻马店一村民婚礼上婚闹,有人向新人撒白面粉,结果恰好现场燃放鞭炮,导致爆炸,差点婚礼变丧礼。

这些事故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粉尘爆炸”。
其实这里的“粉尘”并不单指面粉,厨房常见的奶粉、玉米粉、巧克力粉,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粉、木屑等,在理论上都有可能引起爆炸。
其爆炸原理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1、粉尘达到一定浓度
2、所处环境有足够的氧气
3、通风不畅相对密闭的空间
4、明火
当这几点同时具备时,爆炸极易发生。而家庭中的厨房恰恰是非常“符合条件”的场所,并且面粉几乎家家都有,恰又深受孩子们喜爱,如果不加以防范,危险极易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C妈提醒:
1、家里的面粉一定要储藏在远离火源的位置
2、冲奶粉、豆浆粉、芝麻糊等时,尽量远离明火。
3、千万不要在正在燃烧的炉灶旁边取用面粉,更不要扬洒;
4、用完之后及时封口或易地储存,切勿让孩子在厨房玩耍面粉;
酸奶爆炸
酸奶不止是孩子们,很多大人也都爱喝,所以一年四季都常备。
然而,跟碳酸饮料一样,储存不当,同样会引发爆炸,危害依然不容小觑。
2015年深圳的叶小姐在厨房打扫卫生时,垃圾桶里的大罐酸奶突然爆炸,炸飞的酸奶盖伤了她的右眼,如果方向稍微偏离一点就会炸到眼珠,想想都后怕……

细究原因发现,虽然碳酸饮料是因为放进冰箱而爆炸,酸奶是没放进冰箱才爆炸,但罪魁祸首都是“二氧化碳”。
需要冷藏的酸奶如果没有放进冰箱,随着温度的升高,菌群就会不断繁殖,同时也不断地释放二氧化碳,最终气体越来越多,撑破包装袋导致爆炸。

C妈提醒:
1、不管春夏还是秋冬,只要是需要冷藏保存的酸奶,都要按要求储存(一般是2-6摄氏度冷藏保存),存放不达标的商超产品也不要买;
2、过期酸奶勿食用,且要合理处理酸奶包装,如将酸奶倒出,包装单独丢弃,尤其是袋瓶盖的酸奶。
关于安全的事,说再多都不算多,再小事都不算小,只要有风险,就有关注和防范的意义。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育儿主编,《家长好脾气 才有好教育》作者。
养育CC&DD两姐弟,带领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大队伍,一起少走弯路,做“中国好父母”!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