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女生校内坠亡32(14岁女孩坠楼前遗书是真的吗)

“砰!”
一声巨响,一个孩子从教学楼高处坠落下来,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
5月13日上午,湖北安陆14岁女孩杨某上课时,突然从座位上起身,径直跑出教室,纵身一跃从教学楼跳了下去。
突如其来的噩耗,不仅让全校师生陷入恐慌,就连女孩的父母,也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
孩子出门前明明好好的,还向妈妈索要零食,怎么转眼间就跳楼了呢?
14岁女生校内坠亡32(14岁女孩坠楼前遗书是真的吗)
女孩的死,让妈妈想起一件事:
事发前不久,老师给家里打电话,说孩子最近考试成绩不大理想,班级排名大幅度下降。
特别是英语成绩,只有70多分,一下子和其他同学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据警方透露,女孩出事前曾被两名老师带去谈话。
这就更加深了父母对孩子死因的质疑:老师的谈话或许直接导致了女儿精神崩溃,对生活失去信心!

如今孩子死亡已成事实,真相如何还有待探究。
可湖北女孩这一跳,迅速在网上引发热议:
成都49中事件才刚尘埃落定,怎么又有悲剧重演?我们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深究每个自杀孩子背后的诱因,我们不得不承认——
孩子的心,真的生病了!
01
爸妈眼中好端端的孩子
怎么就自杀了?
数一数近两个月发生的孩子自杀事件,最轰动的莫过于成都49中事件了。
母亲节当天,16岁的高二男孩林某,在跟妈妈说完“节日快乐”后离家回到学校,不久就跳楼了。
刚开始,父母压根就不信,帅气阳光的儿子,前不久还分享了自己暑假的出游计划,怎么可能会自寻短见呢?
然而,从林某死亡前的行踪监控视频来看,回到学校后的他,曾有长达半小时的时间在寻找自杀的机会。
他先是从教学楼通道走到无人使用的体育馆,穿梭过去后到了水泵房。
在那里,他找到一个角落,掏出一把小刀试图割腕,整个过程持续10多分钟。

随后他起身离开,走到5楼的一处走廊,翻越栏杆后直接坠亡。
这段被公开披露的视频,赤裸裸展示出一个孩子寻死时的决然和果断,但也让人深切感受到,处在低落情绪下,孩子的那种深不见底的痛苦和绝望。
无独有偶,就在最近,除了杨某和林某,这些孩子也踏上了不归路。
5月6日,河南虞城一名高中生被老师要求写检讨,检讨书一写完就跳楼身亡。

4月9日,郑州一名八年级学生,因被老师发现携带手机后从教学楼坠亡。

3月14日,重庆一名15岁学生在校内坠落,抢救19天后不幸身亡,警方透露“案件符合高坠特征”。

一桩桩悲剧,触目惊心。
然而,这些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表明:中国有3000万青少年正经受心理障碍的困扰。
儿童发展中心数据更惊人——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7个青少年里,就有一个有自杀的念头。
这意味着,在刚刚过去的1分钟里,或许就有两个孩子亲手了结了自己,而有14%的孩子,正在思考有关自杀的话题。
想不到,这些看上去最朝气蓬勃,最该享受单纯快乐的成长时光的孩子们,心里竟早已满目疮痍,没有一丁点儿对生活的热情。
02
自杀事件频发的背后
是孩子心理营养的匮乏
每每翻开自杀事件新闻报道的评论区,总能看到这样的留言:
“动不动就跳楼、跳河自杀,一点委屈都受不得,心理素质太差了吧!”
“老师真不能找学生谈话了,心灵太脆弱了。”
“孩子经不起挫折打击,父母该找找自身原因。”
坦白说,一味将责任推卸到孩子、老师或家长身上,只能激化矛盾,于事无补。
孩子选了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说到底跟“缺乏心理营养”有关。
在提出这个概念的知名心理辅导师林文采博士看来:
“一个心理营养长期匮乏的人,就像人在沙漠中迷失了一样,三天不喝水,看到一瓶有点脏的水,他会稍作犹豫喝下去;七天不喝水,看到一瓶写着有毒的水,他会毫不犹豫地喝下去。”
不一定是老师或家长把孩子“逼”上绝路。
而是孩子在遇到极大的困难和挑战时,以为自己走投无路了,只有“自杀”这一个可选项,没有足够的动力和理智提醒自己:先等等,再坚持看看。
在他看来,死就是最好的逃避。
湖北有一位爸爸,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衣食无忧的儿子,有事业有女朋友,还会想不开去自杀。
直到他潜入儿子的QQ群后,才发现,那些有自杀倾向的孩子,不缺物质,缺的是健康的心理。
大部分孩子,包括自己的儿子,遇到的不过是短暂的困难而已。
只是他们过分沉溺在负面消极情绪中,不断地给自己错误的心理暗示,结果在别人怂恿和支持下,做出不可逆的事情来。
出于本能,这位爸爸一看到有人说要“自杀”,便主动加对方私聊。
有的孩子跟他聊了几句,被他的话鼓励安慰了以后,心里的问题一下子得到解决,便不再想着寻死了。

其实,就像植物的成长不仅需要阳光、空气,也需要水和养分一样,孩子的健康成长既需要生理营养,也需要心理营养。
只有孩子的内心拥有足够的温暖、爱和力量,他才能敢于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坎,即便受挫了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
03
面对自杀事件频发
家长能做些什么?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
父母含辛茹苦将孩子拉扯大,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孩子用最极端的方式毁掉自己,毁掉一切。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供应孩子源源不断的心理营养,陪伴孩子度过每一个危机期。
为了孩子的未来,请父母们落实好这三个“预案”:
1.聆听孩子的心声,纠正自己的管教方法
热播剧《小欢喜》中,学霸英子被控制欲很强的妈妈逼着考清华北大,每天都在痛苦的边缘中游走。
直到有一天,她不幸得了抑郁症,想要跳海自杀。

妈妈这才认清了自己的问题,痛改前非,决定尊重女儿的初衷,给女儿自由选择的权利。
妈妈的转变,给英子带来巨大的影响:病好了,母女俩关系得到修复,英子也如愿考上了南大。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往心灵的路。”
正视孩子的声音,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和保护。
父母懂得将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认真聆听他的每个心声,更是爱孩子最美的表达。
2.灌输挫折教育,告诉孩子生命的意义
每到周末,楼下早餐店老板的儿子总会回到店里帮忙。
孩子今年高二,按道理应该是学习最忙的时候,不该来这里“浪费时间”。
可老板却说:“现在的孩子,真没必要那么金贵。整天躲在屋里学习,能指望他明白父母赚钱养家有多辛苦吗?再说了,孩子吃点苦,才能知道不吃苦的生活有多幸福,也更懂得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深以为然。
正如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说的那样:“人在年轻的时候,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
适当的挫折教育,能磨砺孩子的韧性,让他看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就不会轻易践踏生命了。
3.拓展孩子的世界观,多让孩子见到学习以外的世界
有人说,容易动自杀念头的孩子,大多喜欢钻牛角尖。
明明是芝麻绿豆的小事,却被他无限放大,以致于把自己的心理防线彻底压垮。
从小拓展孩子的世界观,是丰富孩子对生活的看法和想象,帮助他能够从更多角度去看待自己和生活。
有一位妈妈曾分享过,儿子高一得了抑郁症有自杀倾向,后来带他去养老院当志愿者,没想到儿子在和外界有更多接触和互动后,病就好了。
给孩子多一些见识世面的机会,才能减少他陷入自我困境中的可能。
当他的世界里充满更多想象空间时,他就不会过分囿于眼前那点跨不过去的小事。
04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幸福健康的孩子,背后一定离不开父母的兜底。
也许父母对孩子有很多期盼,既希望他能成功成才,日后出人头地活出自己,又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
可没有什么事,比“孩子健康快乐”更重要。

父母无法代替孩走路,但可以从小教导他如何走正确的路。
孩子的后半生,终究要自己独立面对成长,而父母的职责,就是在前面做好指引,给孩子的成长打好地基。
这才是最有远见的爱。
愿每一个孩子,都不会在冲动之下做出极端的决定,而是拥有一颗强大、坚韧的心,勇往直前,不负自己。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