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计算机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计算机的五个发展趋势)

1 计算机行业上半年表现回顾

计算机核心逻辑:技术变革 政策推动

国家政策推出往往具备一定的周期性,且每个周期内都有政策重点支持的方向, 而技术的发展虽然是连续不断的,但对于计算机行业来说,技术变革的速度是缓慢和不 经意的,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实质性的突破,因此计算机行业的需求也随着政 策和技术的周期性形成一定的周期性,需求端周期变化的根本因素为技术的变革,而行 情启动的动能和信号则是政策,行情波动的变量为各细分领域产品 3-8 年的更新换代周 期等。

由于技术变革相对缓慢且不易感知,紧抓政策的脉搏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科技政策往往为计算机行业投资指明了方向。在我国,每个五年国家规划都包含科技领域 的规划,每个五年也都有相应的重点科技政策投入方向。通常,明确投资规模、投资期 限、投资目标的政策往往会引领最强主线。

反映计算机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计算机的五个发展趋势)

计算机板块估值探讨

整体看,计算机板块估值长期偏高,估值水平始终位于所有板块前列,且目前板 块内一二线标的、子板块之间的估值差异明显。这反映了一方面市场认可计算机行业的 长期成长性和景气度,另外一线龙头标的长期稳定性、成长性更好,景气板块的爆发性 更强,市场愿意给予更高估值。

总结过去十五年计算机板块的情况,计算机板块大级别行情来临时具有 4 个特征:1)估值低,计算机虽然是成长型行业,但大部分公司商业模式并不佳,业绩 成长性存在不确定性,板块赚估值的钱似乎更容易,大行情启动时企业估值普遍在 15- 25 倍之间,而在云计算时代,低估值不仅意味 PE 估值的低,也可以是 PS 估值的低。2) 业绩驱动,政策和技术驱动行业需求增长,而政策一定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业绩的务实 性政策,口号型政策意义较低。3)主线赛道,计算机细分领域较多,行情启动时需要有 覆盖多标的主线板块出现。4)企业诉求,计算机行业中民营企业相比国资企业更加贴 近市场,对产业上下游的需求更为敏感,其诉求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点。

下半年行情判断

负向:

2020 年 7 月 10 号板块指数达到近几年最高点,开启下行通 道,从历史经验看,计算机板块的调整周期一般为 20 个月以上,当下可能在下行周期中;

从估值看,截至 6 月 30 日,计算机板块 PE估值 55.75 倍,处于历史中枢 位置,但距离历史底部仍有一段距离;

从政策面看,我国每个五年规划都有重点的科技政策方向,但明确投资计划、投资 目标的重磅政策往往在五年规划的后半部分正式发布,今年为“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 政策预期相对较低;

从产业发展趋势看,人工智能、AIOT、5G 等将是下一阶段重点的产业趋势,且各 项技术已逐步趋向于成熟,但需要看到,技术的迭代速度较为缓慢,尤其是应用的成熟 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突破,而计算机上市公司的业务主要集中在软件和应用端,处 于产业链的下游;

从需求看,计算机板块的需求相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近年来,市场普 遍担心政府财政较为紧张会导致信息化支出低于预期,尤其是 20 年疫情以后,市场担忧更为突出,而经济的复苏传导到计算机行业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正向:

板块经过较长时间调整,目前板块估值已恢复到历史中枢位置,且一二线标的估 值分化严重,多数二线标的估值合理,此外目前对于云计算公司或者龙头标的,市场倾 向于使用 PS 估值法,客观上也提升了 PE 估值区间;

从政策端看,我国各领域信息化支出相对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政 府也越来越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且信息化支出在政府支出中占比较少,因此,对于 如网安、信创等重要领域的投资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政策端也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从产业趋势看,人工智能的应用已趋向于成熟,智能座舱,部分工业软件等细分领 域也率先走出产业化趋势,另一方面,云计算作为长期发展方向,延长了产业趋势,云 计算领域的机会源源不断的出现。

综上,针对 2021 年下半年,依然要遵循以下标准布局。

1、最优选产业景气赛道叠加个股景气,如 AIOT、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

2、政策和产业共振的赛道,从技术发展及政策路径看,应用软件层面国产化较为落 后,且过去政策激励较少,而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工业软件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必然, 因此工业软件大概率是未来五年最核心赛道。

3、云计算产业趋势将长期持续,当前云计算板块龙头估值均处于合理区间,长期配 置价值凸显。

4、信创、网安、医疗 IT 等板块与政府支出关联度较大,当前阶段市场对板块成长 性信心不足,但上述板块均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支出,从历史情况看,政府大幅削减 投入的可能较小,且龙头公司有产品、技术、渠道等多重优势,长期稳定性更高,信创、 网安、医疗 IT 板块的公司多数处于估值底部,长期看,性价比明显。

2 AIOT:最大的产业风口

2.1 物联网发展三大驱动力:政策、技术&企业

因素一:各国政策推动,各国政府出台政策鼓励物联发展。中国出台包括《物联网标志白皮书》、《物联网工作要点》、《物联网发展规划(2016-2020)》、《物联网安全 白皮书》、《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等多项政策规定。

因素二:技术进步。二维码、射频识别等各种感知技术随着传感器的智能化、微型 化成本不断下降,有力推动了物联网的发展;网络通信技术伴随从 2G 到 5G 的大发展, WiFi、蓝牙等通信技术的成熟为物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云计算、机器学习等关键技 术不断突破、嵌入式系统、微电机、新材料等支撑技术的成本不断下降、IoT 架构技术、网络管理、信息安全、统一标识等共性技术不断进步为物联网的突破带来新的契机。

因素三:国内外巨头及初创公司广泛参与。在商业上,移动、电信、联通、谷歌、 Facebook 等国内外巨头广泛参与,成为了物联网快速发展的动力。

2.2 鸿蒙系统加速物联网时代来临

华为发布鸿蒙 2.0,剑指万物互联。与计算领域的 Windows 系统以及移动端的 Android、iOS 系统不同,鸿蒙采取分布 式架构,剑指万物互联,为不同设备的智能化、互联与协同提供统一的语言。鸿蒙的诞生本身并不主要为手机使用,而是为物联网,如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等场景,它虽然 也基于“Linux”,但与安卓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架构。鸿蒙有统一的控制中心,使得多设 备之间可以组成超级终端,并且消费者跨设备使用时操作更加顺滑,同时,对于开发者 而言,一次开发就可以实现多端部署,按需调度各设备潜力,并且,鸿蒙可以精确控制 延时在 5 毫秒以内,甚至达到毫秒级和亚毫米级,以上都是专门适用于物联网的功能, 也是传统安卓和 iOS 系统所难以实现的。

5G 鸿蒙共振,物联网时代加速到来。直至 2016 年,首个专门针对 物联网的蜂窝网络标准 NB-IOT 才冻结落地,助力物联网落地,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NB 暴露出使用成本高于预期,覆盖质量较低等各种问题,物联网依然进展缓慢。而 2019 年开始,5G 正式商用落地,5G 低延时、高稳定性、广连接等特征正适合物联网的需求, 且弥补了传统通信方式的各类缺点。在 5G 解决了物联网的通信问题后,鸿蒙系统则可 以实现不同硬件的深度融合,通过软件定义,将各类设备灵活地构成功能强大的超级终 端。5G 鸿蒙共振,预计物联网时代将加速到来。

华为 HMS 服务对标谷歌 GMS 服务。

基于鸿蒙操作系统的华为 HMS 服务参照对象是谷歌在 Android 操作系统上扩充的 GMS 服务,HMS 服务也将可能是鸿蒙操作系统未来收入及盈利点所在,其商业化模式可参考 GMS。此外,在与终端软硬件厂商合作上,鸿蒙将从三个层面与合作伙伴共创收益:做产品、卖产品和运营产品。在产品层面,华为向鸿蒙生态伙伴免费提供 开源软件和商业认证;渠道上,帮助鸿蒙生态伙伴卖产品,从中收取渠道佣金;在运营产 品层面,将原子化服务引入 Harmony OS Connect,与合作伙伴联合运营,方便消费者免 安装直接使用,最终由华为与厂商共同分成。

国内市场一直以来由于各方面原因,绝大多数用户不使用谷歌搜索、谷歌地图、谷 歌商店等一系列配套应用,亦不使用 GMS 服务,GMS 生态与 Android 操作系统捆绑程度 较低,这给了华为缓冲发展 HMS 生态的机会。同时,华为全球用户数量超过 5 亿,全球 手机市场占有率高达 13%,拥有着深厚的用户基础,有利于华为 HMS 生态的建设。华为 开发者网站为开发者们提供 API 参考、开发指南、示例代码及视频指导等功能,着力降 低开发门槛和成本,助力开发者快速接入 HMS Core,专注于产品技术创新。最后,华为 面向全球开发者,还启动了投入 10 亿美元的耀星计划,全方位扶持、激励开发者在 HMS 生态上进行创新,实现 HMS 生态的繁荣,华为 HMS 服务未来前景可期。

2.3 AIOT 投资逻辑

5G 的商用部署将是物联网投资逻辑的起点,有了运营商建设运营的 5G网络,下游相应场景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得以实施,而下游 5G 解决方案的实施,首先需 要增加对传感器、物联网模组、智能控制器、物联网终端等硬件零部件的需求,此后各 类智能硬件终端和软件解决方案的需求也会兴起,在这个过程中,物联网平台层逐步成 熟,相关平台型公司成长为龙头。当前阶段,5G 基础设施已逐渐完善,随着华为推出专 门针对万物互联的鸿蒙系统,物联网行业预计将继续加速发展。

3 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与操作系统率先爆发

3.1 全球智能驾驶处于 L2 向 L3 过渡的阶段

智能驾驶级别:当前全球智能驾驶处于 L2 向 L3 级别转变的阶段

2016 年,NHTSA 和 SAE 对智能驾驶发展程度率先给出了分级定义标准,将智能网 联汽车的无人驾驶程度由低到高划分为 6 个层级。2020 年 3 月 9 日,我国工信部公示了 《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推荐性国家标准报批稿,拟于 2021 年 1 月 1 日开始实施。

目前,全球智能驾驶处于 L2 向 L3 级别转化的过程。在当前阶段,依据驾驶环境信息,由一个或多个驾驶辅助系统在特 定工作情况下执行转向或加速/减速,同时驾驶员执行所有其余的各类动态驾驶任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作为自动驾驶基础的 ADAS 应用快速发展。

现阶段高等级智能驾驶主要聚焦于限定区域应用场景。现阶段,高等级自动驾驶研发投入及商业化验证主要 聚集在智慧园区/示范园区、港口、码头、停车场、高速等限定区域应用场景,以及商用 车物流、自动泊车等细分领域,低成本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以及可弥补真实道路测试验证的自动驾驶仿真测试需求凸显。但随着汽车产业“四化”转型加速,以及国家频繁发布产业红利政策加速推进围绕智能汽车等新经济生态的快速发展,自动驾驶载人、载物、 高速测试等陆续开放,关键节点及核心领域具备前沿技术验证及整合服务能力的企业有望实现突破。

智能驾驶产业链:上游感知、传输、决策和执行层,中游平台层,下游为整车与 服务

智能驾驶汽车功能的实现需要汽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车载计算平台开发商、 出行服务供应商等多方主体参与,因此,智能驾驶汽车的产业链较长。具体而言,上游 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决策层和执行层;中游为平台层,包括整合的智能驾舱平台、自 动驾驶解决方案以及传统的车联网 TSP 平台;下游主要为整车厂和第三方服务。

3.2 智能座舱及操作系统率先爆发

1)操作系统:为智能驾驶提供底层支撑

智能座舱操作系统:智能座舱操作系统主要为车载信息娱乐服务以及车内人 机交互提供控制平台,是汽车实现座舱智能化与多源信息融合的运行环境, 支撑用户应用平台的定制开发。从用户端为语音图像识别、人机交互、地图导 航、信息安全、人-车-路-云数据融合等应用提供支撑。随着汽车场景逐渐转变为智能移动终端,智能座舱操作系统需要通过支持更多个性化的应用服务 及强大的生态,面向客户进行差异化竞争。

智能车控操作系统:智能车控操作系统是实现车辆自动行驶功能、动力性的 运行基础。车控操作系统为车载控制 ECU 的硬件与算法提供了接口与交互平 台,基于 POSIX 标准的操作系统,适用于自动驾驶所需要的高性能计算和高 带宽通信。车控操作系统技术发展较早,目前标准化工作已经开展。

智能驾驶操作系统:智能驾驶系统由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三个层面构成。智能驾驶操作系统处于决策层,主要完成对收集上来的数据 的分类处理、分析、发出指令等操作,需要强大的算法以及芯片性能来支撑。

从架构来看,智能驾驶系统又可分为底层操作系统、中间件层以及上层操作系统。

底层操作系统:管理汽车整个硬件、软件资源,所有应用和服务都必须在底层 OS 上运行,给用户和其他软件提供接口和环境。目前,较为主流的底层汽车操作系统有 QNX、Linux、Android,以及鸿蒙、AliOS 等中国互联网企业研发的操作系统。

中间件层:下接 OS 厂商,将标准化产品接口对接到中间层平台上,同时,向 上对接应用层开发商及服务商,在将定制化开发工作集中在业务层面。预测2020 年国内自动驾驶系统中间件市场规模可达 10 亿元人民 币。

上层操作系统:由各类车厂、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底层 OS 基础上为客户定制的各类个性化操作系统都属于上层操作系统。近年来,互联网巨头 BATH、造车 新势力、整车厂均已进行布局。其中,互联网企业依托其软件方面的经验以及多年积累的应用生态体系,在上层操作系统领域具有较大优势。互联网企业阿里依托 AliOS 作为底层架构的斑马智行系统,互联网企业苹果依托 iOS 的 Carplay,造车新势力特斯拉基于 Linux 的 Version 系统,以及传统车厂宝马 基于 QNX 的 iDrive 智能车载系统,目前都已经在部分车型上实现适配及应用落地。未来也将会有更多企业入局。

2)智能座舱:汽车智能化的第一步,率先爆发

智能座舱是车企智能化、高端化的刚需,也是未来智能网联汽车的主要组成部分 之一。从汽车整体架构来看,座舱域控制器链接传统座舱电子部件,进一步整合智能辅助驾驶 ADAS 系统和车联网 V2X 系统,使智能汽车可以进一步优化整合自动驾驶、车载 互联、信息娱乐等功能,完整的解决方案帮助智能汽车从代步工具逐渐成为可移动生活空间。

智能座驶舱产业链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软硬件底层技术根据产品的不同需求应用到各个智能化零部件中;不同智能化零部件在座舱内集成形成一 套完整解决方案,以整车体现,整车进而销售给车主;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参与整个流 程,为各环节提供数据传输、运算存储等服务。

智能座舱产业趋向于跨界、融合、集成的网状结构。对于整车厂而言,其拥有成熟的汽车研发、生产、供应链体系,但相对来讲软件开发实力略有 不足,缺乏良好的生态体系。对于新兴互联网公司而言,其具备完善的应用生态、强大 的系统开发能力,但缺乏相关行业经验,对硬件的集成开发的能力相对较弱。对于 Tier1 供应商而言,其独特优势在于系统定制能力和丰富的车规级硬件开发经验。

4 工业软件:产业与政策共振

4.1 工业软件即工业技术软件化

工业软件应用于工业领域,是软件化的工业技术。工业软件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工业设备、计算机硬件、基础软件和平台,内含工业技术,用软件化的工业技术赋能工业发展。

工业软件赋能工业发展,赋智创新工业产品。工业软件对于工业品价值提升有着重要影响,不仅仅在于提高工业品的质量和降低成本,更因为软件已经作为“软零件”“软装备”嵌入了众多的工业品之中。发展工业软件是复杂产品研发创新之必需。产品的结构复杂程度、 技术复杂程度以及产品更新换代的迭代速度,需要各类工业软件的辅助支撑。

4.2 工业软件市场前景广阔,国内增速高于全球

全球工业软件产业稳步增长,国内市场规模增速高于全球。发达国家在工业软件领域具备较强的先发优势,建 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软件在北美和欧洲的市场份额分别为 39%、32%。2019 年国内工业软件产业规模仅占全球工业软件市场规模的 6%,但国内产业规模增长率远高 于全球水平,中国积极推进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近三年同比增长率约 15%,2012-2019 复 合增长率为 13%。

研发设计软件:以 PLM 为主,高端工业软件与国外厂商差距明显。国内研发设计类产品应用主要集中在建筑、汽车、电子等领域,广联达在建筑领域具备绝对优势,达索、西门子 PLM 产品在技 术和市场上均大幅领先,Synopsys、Cadence 几乎垄断国内 EDA 市场。中国在研发类高 端工业软件与国外厂商差距明显。

生产控制软件:西门子保持行业龙头,国内企业流程工业显现优势。中国生产控制类软件多用于钢铁、能源、石化等流程工业,国内企业已具备一定优势,但在汽车、电子等离散工业 MES 上,外资企业优势显著。

信息管理软件:国内厂商抢占高端 ERP 市场。以 ERP 为代表的信息管理类软件在国内已具备较高渗透率,整体格局较为稳定,国内厂商占据市场份额 70%。大型企业的 高端 ERP 仍以 SAP、Oracle 的产品为主。目前企业管理软件云化趋势明显,龙头纷纷进 行云转型,用友、金蝶产品等在大型集团化的企业应用也有突破,叠加国产化替代国内厂商有望在高端 ERP 市场实现弯道超车。

5 云计算:长期产业趋势

5.1 全球云计算市场:由 C 端向 B 端拓展,寡头垄断态势更加明显

预计 2023 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 3500 亿美元,年均增速为 18%。Gartner 数据显示,2019 年,以 IaaS、PaaS 和 SaaS 为代表的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 1883 亿美元,增速 20.86%,其中 SaaS 服务为 1095 亿美元,占比最高。预计未来 4 年全球公 有云市场平均增长率在 18%左右,到 2023 年市场规模将超过 3500 亿美元。

全球公有云市场集中度持续上升,寡头垄断态势更加明显。Gartner 数据显示,全 球 IaaS 公有云服务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CR5 市场份额由 2017 年的 72.6%提升至 2020 年的 80.3%,厂商排名也基本稳定在 AWS、微软、阿里、Google 等,寡头垄断态势愈加 明显。

全球云计算数据的重要启示

行业仍然处于高速成长期;天然垄断;客户粘性强,迁移成本高,先发优势显著;客户从 C 端互联网和初创企业到 B 端企业级客户。

全球市场看,SaaS 收入在整体云计算行业收入规模中占比最高,一方面 与微软、Adobe、Oracle 这些产品化软件龙头的快速转型高度相关,另一 方面与美国整体信息化程度,企业对标准化产品接受程度高,且美国中小 企业生命周期较长,大企业客户对公有云接受度较高有关。而对于中国市 场而言,一方面产品成熟度较低,企业客户对信息化产品的接受度也较低, 另一方面,中国中小企业生命周期较短,大企业习惯于定制化服务且对公 有云接受度较低,中国企业级 SaaS 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5.2 中国云计算市场:市场竞争激烈,SaaS 市场加速发展

中国云计算发展迅速,从 IaaS 到 SaaS 各层级参与厂商众多。

底层的基础设施提供服务保障。IaaS 层进入壁垒高,巨头优势突出;PaaS 厂商把应用服务的运行和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客户;SaaS 服务可以分为通用型和行业垂直型。

预计 2023 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将达 2300 亿元。从各领域占比来看,与全球云计算市场占比最高的是 SaaS 服务不同,目前,中 国公有云市场占比最高的仍为基础的 IaaS 层服务,但 SaaS 服务增长潜力巨大。2019 年,我国公有云 IaaS 市场规模达到 453 亿元,同比增长了 67.4%,预计受新基建等政 策影响,IaaS 市场会持续攀高;公有云 PaaS 市场规模为 42 亿元,同比提升了 92.2%,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拉动下,未来几年企业对数据库、中间件、微服务等 PaaS 服 务的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公有云 SaaS 市场规模达到 194 亿元, 同比增长了 34.2%,增速较稳定,与全球整体市场的成熟度差距明显, 发展空间大,2020 年受疫情影响,预计未来市场的接受周期会缩短,将加速 SaaS 发展。

中国公有云市场竞争激烈,呈现一超多强的趋势。2020Q4 阿里云、 华为云、腾讯云、中国电信天翼云、AWS 位居中国公有云 IaaS 市场前五,在 IaaS 市场 总体占据 77%的市场份额。从过去三年的市占率看,阿里云市占率虽有所下降但仍高于 2-5 名的份额总和,中国电信、华为云市占率持续上升,而金山云 2018 年市占率有所下 降。整体市场竞争激烈,呈“一超多强”趋势。

AT 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入股行业型 SaaS 龙头厂商,发力行业云。当前,国内行业 云 SaaS 基本形成两大体系:阿里系和腾讯系。阿里系以恒生电子、石基信息、润和软 件、卫宁健康、高伟达、千方科技等为主;腾讯系则以长亮科技、东华软件、常山北明、 金证股份等为代表的。阿里系在新零售领域具有优势,而腾讯系则将重点放至金融 IT 以 及软件开发 SaaS 行业。但两者共同点都是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弥补在细分行业的短板, 同时以 PaaS 平台集成各类合作伙伴的应用,整合销售渠道与平台资源最终触达企业和 个人用户。

5.3 第三方云服务市场:中国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潜力巨大

5.3.1 第三方云管理服务市场

第三方云管理服务(简称云 MSP)是指作为某个/多个公有云或私有云服务商的合 作伙伴所提供的云咨询、迁移实施、增值开发和运维服务。现阶段,云管理服务主要包 括云咨询规划服务、云迁移实施服务、云运维管理服务、云增值开发服务四个部分,第 三方云管理服务商至少需要具备前三种服务能力。

云 MSP 的出现与发展源自云计算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在公有云日益普及的背景下,云管理方式相较于传统 IT 专注硬件管理、 按技术驱动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大不同,需要专业服务商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不同用户 使用云的方式和逻辑各异,越来越多的企业趋于跨云或多云,云服务商只能专注于把同 质化的计算、存储、网络产品做好。

海外 MSP 服务发展较为成熟

海外市场较早的出现了具有托管性质的 MSP 服务的原型,这些原型商家为企业提 供 IT 系统代运维或者代管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等服务。海外 MSP 云服务发展更为成熟, 在 Gartner 最新发布的 2020 年云管理服务商魔力象限所收录的 20 家市场顶尖云 MSP 中,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要战略布局地区的就占 19 家。且财富五百强公司大多通过 MSP 供应商获得云服务,而非直接从公有云服务商处采购。

中国第三方云服市场尚属起步阶段,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 MSP 市场尚属于起步阶段。根据 Gartner 公共云基础设施托管服务提供商魔 力象限,公共云基础设施 MSP 被定义为:提供与基础设施和平台操作有关的托管服务和 专业服务的厂商。优秀的云 MSP 厂商,需具备 CMP、自动化托管技术、服务能力三个必 备要素,同时至少在两个或以上区域提供服务,支持两个以上的主流公有云服务商。中国仍未有云 MSP 服务商上榜,东亚地区仅 Bespin Global 进入领导者象限。主要原因在于中国 MSP 厂商主 要立足于本土发展,跨区域厂商相对有限,同时 MSP 在中国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中国 MSP 市场较为分散,前五大厂商合计占比为 26.8%。IDC 的数据显示,2020 年第三方云管理服务市场规模为 6.8 亿美元,增速降至 21.4%,受疫情影响,企业 IT 服 务、云相关服务市场预算缩减及项目延缓导致增速显著下滑。中国第三方云 管理服务在 2020 年到 2025 年间将保持 40.6%的复合增长率,2025 年市场规模预计达 到 37.4 亿美元。

5.3.2 第三方云安全服务市场

我国云安全市场的参与方主要包括云平台服务提供商、专业云安全解决方案提供 商和传统 IT 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其中云平台服务提供商涉及企业有阿里云、腾讯云、 华为云等,专业云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涉及企业包括光通天下、途隆科技等,传统 IT 安 全解决方案提供商有奇安信、深信服、安恒信息、绿盟科技、启明星辰、天融信等。

中国云安全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云安全服务带来网络安全行业商业模式的变革, 给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与增量,将成为网络安全行业极具发展前景的细分市场。根据赛迪 统计,2018 年,中国云安全服务市场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市场规模达到 37.8 亿元, 同比 2017 年增长 44.8%。2019 年中国云安全市场规模达到 55.1 亿元,年增长率为 45.8%;预计到2021年中国云安全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15亿元左右,三年年均增长率为45.2%, 行业正处爆发式增长趋势。

5.3.3 第三方 APM 市场

APM 未来将逐渐向传统行业渗透。APM 行业当前渗透率低,未来将逐渐向传统行业 渗透。新媒体、新零售等行业由于具备先天的互联网属性,信息化水平较高,其数字化 转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且 APM 产品在上述行业中的渗透程度较高。而汽车、电力、 医疗、建筑、工业、农牧业等传统领域,由于其自身信息化水平较低,数字化转型进程 较为缓慢,但其庞大的业务规模和稳定增长的用户群体都决定了其未来的数字业务规模 巨大。

阿里云成为国内唯一入选的云厂商。中国最大的云服务提供商,用户可以使用云上监控工具来满足其可观测性需求,重视开源集成, 具备成本优势。与此同时,听云成为国内唯一连续五次入选的中国厂商。

6 信创:行业信创已经悄然展开

6.1 信创领域已实现整体 IT 产业链全覆盖,预计 21 年将向行业国产化拓展

预计 21 年开始党政小信创将向行业国产化拓展。在中美贸易摩擦大背景下,2020 年开始政府小信创市场加速展开,20 年招标数量预计超过 150 万套,预计 20-22 年整体 小信创市场可超过 500 万套。21 年开始,小信创市场将加速向行业国产化市场拓展,预 计将从逐渐从“8 2”向 18 大行业扩展。

运营商服务器采购国产化比例不断提高,行业端信创提速。三大运营商从 19 年 开始在每年的服务器集采中采购一定数量的国产芯片服务器,从中国移动的情况看,19 年其服务器集采中国产服务器占比约 15%,20 年比例上升至 21%,今年 6 月国产服务器 占比已经达到三分之一;2020 年中国电信采购的国产服务器占比为 20%,在今年 3 月的 服务器集采项目中国产占比达到了 35%;2020 年中国联通采购国产服务器占比高达 40%。

信创产业链:从底层 CPU、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全覆盖

飞腾、龙芯、鲲鹏、海光、申威、兆芯等代表中国最强的 CPU 芯片,对比海外 Intel、 AMD 等。CPU 芯片是整个信创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环节,整个软件生态架构都建立在底层 CPU 架构之上。目前,国内 CPU 企业大多通过购买国外的架构授权在此基础上实现自主 创新。在创新可信程度上申威、龙芯>海思、飞腾>海光、兆芯,但是未来鲲鹏和飞腾有 机会基于 ARM V8 永久指令集授权实现进一步创新可信。

国产操作系统领域以麒麟和统信为代表,对标 Windows、Redhat。我国国产操作 系统大都以 Linux 开源操作系统为基础,正不断缩小与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差距,且由 于支持国密算法和可信计算技术,在安全性方面优于 Windows 操作系统。目前国内操作 系统厂商可以掌握 Linux 源代码,支持飞腾、龙芯、申威等国产 CPU,同时也适配阿里 云、腾讯云、华为云等国内云计算平台,并可与 x86 等主流计算芯片兼容。

国内代表性的国产数据库厂商以人大金仓、武汉达梦、神舟通用和南大通用数据 库,对比 Oracle、SQL 等。人大金仓在我国政务大数据行业排名第三、军工大 数据行业排名第三,整体数据库细分领域排名第一。

国内中间件厂商主要以东方通、中创软件、金蝶天燕中间件、宝兰德等为代表, 对比 IBM,Oracle,Salesforce,Microsoft 等。国内中间件市场早期由 IBM 和 Oracle 以领先的产品技术占领市场,随着国产中间件厂商技术的升级,以东方通、金蝶天燕等 企业为代表的国产厂商赶超者,在电信、金融、政府、军工等行业客户中不断打破原有的 IBM 和 Oracle 的垄断,正在逐步实现中间件软件产品的国产化自主可控。

应用软件领域办公软件以金山 WPS、永中 Office 等为代表,对标微软 Office。目前,办公软件市场主要参与者是金山办公和浙江永中,其中金山软件技术实力和市占率 90%以上,处于实质上垄断地位,行业话 语权与销售条款处于优势地位。

6.2 长期 IT 国产化可替代规模测算

中国 PC 电脑市场总容量,年化 B 端 3000 万,C 端 2000 万台。IDC 报告显示, 2017 年中国 PC 市场整体出货量达 5333 万台,其中消费市场 2217 万台, 同比下降 8.1%,降幅放缓;商用市场出货 3116 万台,同比下滑 0.6%。商用市场是创新 可信核心应用市场。我们认为短期消费市场不是自主可控的主要目标市场,原因在于性 价比和需求不匹配。

服务器市场需求仍在稳定增长,2019 年中国服务器出货量约 320 万台,预计未来 5 年复合增速约为 9%。IDC 数据显示,2019 全年,中国 X86 服务器市场出货量为 3,177,540 台,同比下滑 3.8%;市场规模为 176.84 亿美元(约合 1,225.90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 长 2.9%。预计 2020 年中国 X86 服务器市场出货量将增长 2.9%。随着疫情结束后市场需 求回暖以及国家将加快 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七大领域新型基础设 施的建设进度,中国 X86 服务器市场未来几年需求仍然会比较旺盛,在 2020-2024 年复 合增长率将达到 9.1%。

7 网络安全:从等保 2.0 到“三年行动计划”,政策长期支持

7.1 网络安全行业持续高增长

全球网络安全市场持续稳定增长,18 年产业规模超过 1100 亿美元。2019 年中国 网络安全产业规模超过 600 亿元,年增长率超过 20%,高于全球 10%的平均增速。根据 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预计 2021 年中国网络安全市场规模将超过 900 亿元。

与全球市场比,我国网络安全支出比例较低,市场潜力巨大。网络安全支出占整个 IT 支出的比例不断 提高,2019 年全球网络安全支出占 IT 支出的比例为 3.05%。中国在 2019 年的网络安全支出占 IT 支出比例仅为 1.7%,相对于全球平均水平还有 较大差距。

7.2 政策频出推动网安需求

网络安全相关法规、政策逐渐落地,推动行业整体发展。《网络安全法》出台,从 法律层面明确提出国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自 2016 年以来,公安部每年开展 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实战攻防演习,被称为“护网行动”,随着等保 2.0 时代的到 来,2019 年“护网行动”涉及范围扩大至工信、安全、武警、交通、铁路、民航、能源、 新闻广电、电信运营商等单位,等保 2.0 落地给网络安全行业带来新成长动力。

总体而言,新时期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具有鲜明特点:一是覆盖各地区、各 单位、各部门、各企业、各机构,也就是覆盖全社会,除个人及家庭自建网络的全覆盖;二是覆盖所有保护对象,等级保护 1.0 的基本要求中只有普适性的安全要求,等级保护 2.0 则在满足共性安全保护需求的安全通用要求基础上,针对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 网、工业控制等新技术、新领域提出了安全扩展要求;三是测评难度加大、测评工作量 增加、测评标准更高,系统运营使用单位须在系统建设和整改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安全防 护能力;四是等保 2.0 标准采用了“一个中心、三重防护”的理念,从等保 1.0 标准被 动防御的安全体系转变为等保 2.0 标准的事前预防、事中响应、事后审计的动态保障体 系,注重全方位主动防御、安全可信、动态感知和全面审计,将有望带动威胁情报、态势感知等主动防御产品的需求增加。

7.3 云计算、物联网的发展带来网络安全新需求

云计算的进步将引发新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驱动云安全市场的高速增长。随着云端数据体量不断增长,企业用户对云计算的需求亦越来越多样化,衍 生出了多种云计算应用场景和云服务模式。与此同时,云计算的进步带动无 服务器计算发展,亦将引发新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攻击者更容易利用无服 务器计算隐藏活动踪迹制造网络威胁。这些都成为云计算发展过程中带来的 网络信息安全威胁,同时也为未来云安全产品与服务的研发与部署提供了广 阔的应用场景。中国云安全市场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的市场规模将随 着云计算市场规模的增长而快速崛起。2019 年,中国云安全市场规模达到 55.1 亿元,增长率达 45.8%,且未来数年内预计仍将保持每年 40%的高速增 长。

网络安全是刚性投资,影响有限。网络安全下游主要为政府和大中型企业,资 金实力和承担风险能力较强,且政府网络安全的 IT 支出一般为预算制,通常 不会因为政府财政压力等因素减少安全投入。另一方面,过去我国平均网络 安全支出占信息化支出的比例不到 2%,重点行业及政府的支出比例也只有 3% 至 5%,随着“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未来重点行业网络安全支出比例要提升到 10%,网络安全支出确定性更高。同时网络安全项目实施周期较短,随着国内 疫情结束,网络安全行业持续恢复景气。

8 医疗 IT:景气犹在

8.1 疫情加速区域医疗信息化及互联网医疗发展

医疗信息化赛道众多,此次疫情预计将加速区域医疗信息化及互联网医疗发展。医疗信息化行业赛道众多,主要包括 HIS(医院信息系统)、CIS(临床信息系统)、区域 卫生信息化、医保 IT、互联网医疗等。

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已经走过三十个年头,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其中 20 世 纪七八十年代至 1994 年为起步探索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建设一些单机版系统,包括门 诊住院收费系统、病案统计系统等;第二个阶段为 1995 年到 2000 年的产业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的建设升级为网络版,但仍主要集中于 HIS 领域;第三个阶段是 2001 年至 2009 年的临床系统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信息系统建设由 HIS 向 CIS 迈进,电子病历、 电子医嘱、检验检查信息化系统等大规模推广;第四阶段是 2010 年至今的新医改与技 术创新推动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此次肺炎疫情,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与 03 年相比已有了质的飞跃,但区域协调不 顺、信息交换与共享滞后等问题仍然较为明显,预计未来加强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系统 建设,加强医疗大数据建设不可避免。

8.2 医疗 IT 招投标持续向好

国家政策支持医疗信息化建设,政府投入力度可观。5 月 24 日,国务院办公 厅发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21 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要求推进全民健康信息 化建设,其中包括制定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实施方案,加强智慧医 院建设,推动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技术应用等多方面要求。同时,政 策高度重视医保信息化建设,要求发挥信息化对医疗保障事业的支撑作用,6 月 15 日, 国家医保局官方发布《医疗保障法(征求意见稿)》,对医疗保障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 提出明确要求:国家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推动数据有效共享、运用,实 施大数据实时动态智能监控,规范数据管理和应用权限,保护信息和数据安全。此外, 随着全国所有的二级公立医院均纳入 2021 年度绩效考核范围,二级医院信息化建设需 求亦有望提升。医疗 IT 建设中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可观,6 月,政府高校项目数量仅占三 级医院项目数量的一半,但投资总金额却与三级医院相近,彰显其推进健康信息化建设 的决心。政府主导的项目建设规模较大,对医疗信息化建设起到重要推进作用。

风险提示

5G 进展低于预期;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商用进程不及预期;宏观经济下行,投资 不及预期;政策效果不及预期。

【行研君精选报告】

行业研究报告(ID:report88)服务于财经领域,提供各行业研究报告。为金融人提供装逼素材,为韭菜们培训防割指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