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成为地球的经济中心(深圳会成为地球的经济中心)

“深圳将成为整个地球的经济中心!”

前日的“大湾区与深圳的未来”峰会论坛中,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如此断言。

乍一看,这饼画得也太大了,地球这个词都搬出来了。

但仔细一想,张先生可是有句名言:“为了真理我半步不让。”

如此较真的一位经济学家,所下的每一个论断必然有它的依据。其实我们就从2019的今天往未来看,尽管深圳还有很多方面的不足,但并不是没有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会成为地球的经济中心(深圳会成为地球的经济中心)

深圳今天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你可能根本没有完全知道。

一.关于房价,深圳也在慢慢想办法

不用我说,深圳最饱受非议的一点,就是其房价的高不可攀。

这令无数有志青年望楼兴叹,无奈返乡。

其实,高房价的背后是深圳土地资源的紧缺和城镇化推进的困难。两者都让开发商无法提供更多的房子,供给端已然尽力,需求端源源不绝。

深圳很聪明,它深知光靠公租房和人才公寓等政策的助力,对住房的解决只是杯水车薪。

于是开拓性地利用一些其他规划,力争让这里的人才,有个属于自己的家。

关于城中村拆迁难,深圳创新性地提出了城中村改造计划,在保留一定比例城中村的基础上,拆除部门违规建筑,全面改造城中村环境。

这不仅减少了政府的拆迁成本,也提升了租客的居住环境,还增加了统租保障房的供应,一举三得,未来可期。

关于土地不足,国家的大湾区战略来得正是时候,深圳建立临深一小时都市圈,让周边城市也能成为在深工作者的住处。

要知道,曾经也只有622平方公里的东京,在建立起了比它大20倍的首都都市圈的同时,也创造了经济的奇迹。

好在深圳不比香港,向北和向东都有大量的土地资源,临深的房价,还不至于扼杀年轻人的梦想。

无论是纽约、香港还是东京,高房价是任何一个经济中心不可避免的一个经济学规律,深圳会尽力权衡好房价对民生的不利影响和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带来的经济增长,绝不会让高房价成为其发展的阻碍。

二.没有文化,亦是文化

张五常在会上说:“人类历史上,我们很少见到一个经济发达而文化尘下的地方。但目前的深圳经济发展,没有歧视的利,高于文化欠缺的害。”

歧视这个东西在社会心理学中已被明确定义为一种刻板的心理现象,尽管这些年我们不断强调包容与接纳,但不可否认在北上广多多少少还是会受到本地人无形中的偏见。

但深圳这个地方,几乎没有本地人。

70年代那个小渔村的全村人民加上他们的远方亲戚也不过几十万,而今天的深圳却是多达2300多万人口。

他们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普通话说得也是天南地北,但心中的执念却极其统一,无非是淘金与逐梦。

新认识的朋友总会问一句:“你老家是哪儿的?”

就像几十年前的美国,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友好地攀谈着:“你来自哪个国家?”

不单是普通市民,政府公职人员、企事业领导干部,都是各地来的。大家抱团取暖,彼此接纳,在希望被包容的同时,也更能包容他人。

在这里,“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一点也不虚。其它城市或许也有类似的表达,却难以像深圳这般深入人心、深得人心。

包容与开放,已经融汇到深圳每一个人的骨髓之中。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也许就是其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

当然,历史文化的欠缺可能让市民们少了一些精神上的寄托与归属,也让这座城市少了一些立足的底气。

可是,巴黎的浪漫非一夜所至,纽约的自由也非一日而成,所有的文化都需要时间的积淀,相信随着历史的滚滚向前,深圳也会有其享誉世界的自己的文化。

三.教育的短板,但只是高等教育

“深圳只有一个深圳大学,高等教育极其薄弱。”

许多人对深圳教育的印象,也只停留在这个层面。

殊不知,在这个注重职业人才培养的地方,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已经达到国际水平。

我曾经去考察过深圳市龙岗区的一所普通高中,他们会在高中一入学,就为每七个学生配备一名职业规划导师。让他们在高中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中慢慢找到人生的方向,为自己的未来规划出合适并且喜欢的职业,一来学习更有动力,二来人生少走弯路。

在深圳,有遍地的中小学体育赛事和兴趣活动,小学开设Python课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幼儿园便可以说一口流利英语的孩子也比比皆是。难怪这么多家长钟情于这个城市,他们只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起点高一点罢了。

试想,等这一批孩子长大了,他们不仅有着黄种人冠绝全球的智慧,也摆脱了中国僵化硬试教育的局限,更拥有父母在深圳这个城市积累下的足够资源。他们会对深圳未来经济有一波怎样的刺激,现在根本无法想象。

其实,就算是高等教育,深圳也丝毫不落下风。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北理莫斯科等各种合办大学正在慢慢兴起,南方科技大学也可谓自立门户小而精美,高校资源的一步步发展,不断填补高校资源的空缺。

即便是曾经的“独子”深圳大学,不仅依靠着资本的力量不断高薪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留校任教,也一改国内高校“严进宽出”风格,不断加强毕业审查。

短短几年便从中国百名开外跃升到今天的六十多名。

这放在中国的任何一所高校,都是不可思议的现象。

四.深圳的科技,世界的科技

托马斯弗雷曾在《终极感知:跑赢未来的8大预见》中预测到:用不了多久,城市中便随处可见一些基础设施,包括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快递网络、无人交通服务。。。

而深圳,已经实现了不少预言。

西丽大学城的快递机器人,早已在去年投入使用;华为的5G专利,在世界的占有率也高居榜首。

大疆无人机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70%;比亚迪也在2018实现了电动公交车和电动出租车的全深圳覆盖。

无人驾驶地铁深圳14号线,开工了一年有余;天虹的深圳湾无人便利店,已运营快两年。

腾讯的无人编辑,短短10秒钟就可以写好一篇新闻。你在昨晚第一时间看到对刘强东再曝视频的报道,可能就出自机器人之手。

翻开深圳的招聘网站,AI已经和各种产业相结合,无数新兴的科技公司正在招贤纳士,无数学成归国的技术人士,也在深圳为祖国输出着自己的知识。

我只问一句话,150万人民币的孔雀计划补贴,哪一位海归会不心动呢,哪一项技术会不会流向这里呢?

的确,张五常也承认,对比美国,中国的科技知识的确弱了点。但我们,一直在追赶,从未停歇。

五.产业,就是未来

落后的产业让很多中国城市不再辉煌。

甘肃玉门,湖北黄石,还有最近的白菜房价城黑龙江鹤岗,石油和矿产资源的枯竭,加上没有新的产业发展,使得它们渐渐脱离了经济前行的梯队。

而新兴的产业却让中国另一批城市强势崛起。

互联网产业带动了整个杭州,光谷高新带动了整个武汉,而对于深圳来说,产业的结构性从来不是问题。

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深圳的这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产值增长值高于年GDP增速,完美响应了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号召。

在深圳,遍地可见风投公司和天使投资人。我和一位做PE的朋友简单的聊过,他说他们投资讲求两个逻辑,要不投团队,要不投赛道。团队是这个团队厉不厉害,而赛道,便是这个产业有没有足够的发展潜力。

六.经济的强弱,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强弱

在深南大道的两旁,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

“深爱人才,圳等你来”

深圳对人才的怀抱,始终是保持敞开的。

在北京和上海都关上户口大门的时候,就注定把人才让给深圳了。直到今天,深圳只需大专以上即可落户买房,而本科硕士更是享有租房补贴等一系列利好。

人才的不断流入,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催化剂。

深圳对人的吸引,也一直是个谜。

去年1至9月,深圳新登记商事主体373809户,以182个工作日计,日均新设2053.9户,延续高速增长态势。明明已经无数创业公司惨死在深圳的各种孵化器内,却还是打不消新一批猛士向死而生的决心。

创业人才们,依然选择这座城市。

深圳湾新开盘一处华润的商务公寓,一大批富豪竟愿意用1个亿来换取一套小几百平米的住宅。

老板们,也依然选择这座城市。

甚至,有的年轻人说自己来深圳的原因,只是因为喜欢天桥底下的那些涂鸦。

2018年,在北京上海人口均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深圳逆势增加21.2万常住人口。

我不知道这些人因何而来,我只知道这座城市,未来可期。

七.结

三十年前,张五常先生站在黄浦江边上,推断上海的经济将会超过香港。

回想一下80年代如日中天的香港,恐怕很少有人会信他的话。

三十年后,张先生于深圳湾畔,又做出了一个有点狂妄的预测。

历史,会惊人的相似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