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冬天没有暖气,靠什么取暖(冬天取暖用天然气好还是电好)

没有暖气,古代人靠什么捱过寒冷的冬天?

北京今天降下了2016年的第一场雪,虽然雪让整个北京城顿时明亮干净起来,但一到户外,还是能明显感受到寒冷,而且是冷的彻骨。如今咱们御寒有暖气,可古代人没有暖气怎么抵御寒冷呢?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一、取暖神器一出手,屋里温暖全不愁

古人没暖气,可他们有智慧啊,而且是大大的智慧。一到冬天,他们就开始用起了自制的“取暖神器”:

(一)最简单的神器——烧火

古代冬天没有暖气,靠什么取暖(冬天取暖用天然气好还是电好)

自从火被人利用后,它就一直起着重要作用,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蒸煮食物,还有冬天里的生火取暖,其可谓是古人取暖最便捷最简单的神器。

(二)最有情调的神器——火锅

相信大家冬天里都愿意上火锅店去热热乎乎的吃一顿,既满足口腹之欲,又可以抵御风寒,吃完后整个身上都会觉得暖洋洋的。而古人也用这个方法取暖,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的楚国人就喜欢用大锅来烹煮食物,那个时候平民一般会用鬲,贵族则用陶或者铜鼎来烹调食物,有点类似于咱们现在的吃火锅,而煮的食物也是些御寒的,性温的,比如羊肉、牛肉等等。

(三)最有技术含量的神器——“火墙”“壁炉”

如今咱们的暖气片都是挂在墙上的,而在古人那里,它们也设计了一种“暖气片”,只不过是嵌在墙里的,名为“火墙”。

据史料记载,秦朝的兴乐宫里就有火墙,它的做法是将宫殿的墙壁做成中空形,然后在空的墙体里放上用筒瓦做成的管道(两块筒瓦扣合起来),最后在筒瓦管道的入口处烧炭火,让整个热气顺着管道通向墙体,然后在宫殿内部挥发出来,说简单点,其实就是往墙体里埋上筒瓦做成的“暖气管”。

(四)最接地气儿的神器——“火炕”

像火墙这种高端货一般是皇家人才玩的起的,而一般老百姓都是在家里搭火炕,现在东北农村里的土炕就是由它演变而来的。

(五)最常用的神器——古代“热水袋”

宋朝时,古人们发明了一种简易热水袋,俗称“汤婆子”,它是用银或者锡先做成一个椭圆形状的球体,然后在球体顶部开一个可以灌热水的口子,当你要用时,就往这球体里灌入热水放进床铺里,颇有点今天暖水袋的样子。

(六)最便携的神器——手炉

咱们在很多清宫剧里都会看见后妃们一到冬天手里就拿个小手炉,这东西并不是导演和编剧们瞎编的,历史上确有此物。相传手炉源自于隋炀帝,当时炀帝大冬天的到江苏去玩,因为天气寒冷,所以当地的县官就让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内置火炭,献给炀帝取暖,炀帝称之为“手炉”。

这东西在明清特别火,其样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同时,有很多人还在炉中添加各种中药、香料,不仅取暖,而且还养生。

(七)最“大”的神器——熏笼

和上面说的那些取暖神器比,这个神器就显得有些“大”了,它叫“熏笼”,我们在很多影视剧里都能看见它,如今故宫的很多大殿里都放着它。据说是汉朝的皇室最先使用的,而在明清时,熏笼的制作工艺变得复杂和精细起来,比如有掐丝珐琅的,有铸铜鎏金的,凸显着皇家的“高大上”!

(八)最“惨”的神器——纸衣

古代有钱人御寒一般都会穿动物皮毛,比如貂、裘等,保暖效果特别好,而平民们穿不起这东西,就只能穿麻衣来取暖,或者在袍子里填充些乱麻或旧丝绵用以取暖,保暖效果非常差。而如果连麻衣都买不起的话,就只能穿纸衣了!

纸衣?对,据相关资料记载,纸衣,又称作“纸裘”,其原料一般采用较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而成,它质地坚韧,揉皱之后不但耐穿,还可以抵挡风寒,透气性也相对较好,最重要的,它价格便宜,故成了穷人们的御寒首选!

(九)最“恶心”的神器——呃。。。

这取暖的第九大神器,号称“最恶心”,因为它是用人来取暖。据史料记载,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范崇尚人体取温,故一到冬天就将手放在妙龄女子身上,靠其体温取暖。

玄宗的另一个弟弟申王也效仿此法,他让宫女们团团围坐在他身边,靠“人圈”来取暖!

二、建个温暖的“阳光房”

除了上面说的八大神器,其实古人最简单的取暖就是在建房子的时候,将房屋的门口建在南方,让阳光能直射到屋内,说白了,就是利用太阳能来取暖!

三、我的家里有“温室”

咱们在看古装剧的时候,经常会听见一个词——暖阁,这也是古人专门建出来取暖用的。暖阁的建法很简单,通常是在屋子里隔出一个较小的空间,因为空间小,冬天往这小屋里烧炭火的话,

它一会儿就热了,而且保暖性还比较强,故称“暖阁”。比如我们很熟悉的故宫养心殿“三希堂”(如下图)就是一个小暖阁。

天然气取暖和电取暖哪个更合适?

说句实话,天然气和电取暖对农村老百姓来说:都不省钱,我们这里用得是天然气取暖。我走了几户,每户每天30多元。天气好有太阳中午都停了。太冷再打开。电取暖比天然气贵得多。在农村根本不便宜,空气质量好了。老百姓受罪了。

大面积,用天然气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