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反驳仗义每多屠狗辈(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最是读书人)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你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

答:中国历代的“名句”里,要论“骂读书人最狠”的一句,莫过于这声流传了数百年的“名对”: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

那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其实,这句“名对”,本身就是加工版,其“原版”出自明末文学家曹学佺的《至屠夫徐五家见悬此联》一诗:蝇营狗苟贪妄欲,人猿如何再作揖, 仗义半从屠狗辈, 负心多是读书人。

身为明末读书人里的佼佼者,一生“著书千卷”的晚明大才子曹学佺,怎么会“记录”这么一句“抹黑读书人”的“名句”呢?清朝人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全编》的也有补充记录:当年曹学佺罢官回乡后,去拜访家乡一位叫徐五的屠户,却见徐五家的厅堂上赫然挂着这幅“名对”:仗义半从屠狗辈, 负心多是读书人。联想到自己糟心的宦海浮沉,曹学佺自然“为之惊然”,不但与徐五“与定交”,更把对联记录下来。而后这段“名句”,又被人几经改造,变成了我们熟悉的“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一直流传至今。

怎么反驳仗义每多屠狗辈(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最是读书人)

那这句话,究竟有没有道理呢?其实,单是看看“记录人”曹学佺的人生,就知这句话“相当没道理”。曹学佺何止是晚明大才子?更是明末政坛上的杰出干臣,坎坷的宦海生涯里,他曾修治了四川的道路,严惩了广西的皇亲国戚,整顿了西南的钱币经济,不但政绩做了一箩筐,更在明末清初扛起了抗清的大旗,最终在南明亡国的烈火中慨然自尽,后被清王朝追谥为“忠节”。壮怀激烈的人生,既未“负心”,更不曾“负国”。

但是,也正是在这山河变色的岁月里,堪称“读书人良心”的曹学佺,看透的却正是明末“读书人”们那触目惊心的堕落。以曹学佺自己的话说,当时的读书人何止“负心”?那简直是“博带儒冠, 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那真实历史上,明代的“知识阶层”真这么雷?其实更雷!

就以最基本的“穿衣”来说,晚明的读书人们,那就“亮瞎”多少前辈的眼。明朝万历晚期时,一位担任浙江学道的老官员李乐,却记下了当地读书人的怪现象:这些饱读圣人诗书的“青年才俊”们,非但没半点读书人模样,反而各个浓妆艳抹,穿着女子的衣服放肆调笑打闹。气得吐血的李乐大人,愤然赋诗一首:“昨日到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其实,这种“伪娘风”,早已是当时明代“青年精英”们的流行时尚,任李老先生再怎么抹泪写诗也改变不了。但比“伪娘风”更严重的,却是一同到来的奢靡风。当时的年轻人,何止要穿得“妖艳”?更追求“穿得贵”:比如大明穷得叮当响的崇祯年间,秀才们的衣服,就是越穿越名贵,甚至还穿上了昂贵的“湖罗衫”,如果当时哪个秀才不穿湖罗衫?必然会被人嘲笑。

这样追求奢华的风气下,读书人的首要追求,也就悄然变成了“钱”,连带着充满“一夜暴富”诱惑的“赌博业”,都成了深受读书人“热捧”的“朝阳产业”。明朝各个“一线城市”里的读书人,都是赌博成风。好些高官们更是在家里开设赌坊,晚上通宵豪赌。如此上梁不正,年轻秀才也自然跟风。明朝嘉靖年间时,“生员赌博”就成了常见现象。在广东一些城市,秀才们沉溺其中“便浪逐萍游”。杭州更发生过搞笑事,数十个秀才故意做局,诱骗一“富二代秀才”把小妾都输掉,气得按察使都下判词“一掷而输少艾”,简直捂脸。

这样的“捂脸事”,也不止是秀才们的专利,就算是有了“功名”,踏入仕途的进士们,到了万历末年也是“以不工赌博为耻”。这样一群“赌棍”组成的朝廷,又有多少“含金量”?

其实,所谓奢华,所谓赌博,都只是当时明朝士风败坏的冰山一角。更恶劣的现象,却是读书人争名逐利的风气。早在明朝中后期时,读书人的价值观就日渐扭曲,以《万历野获编》的记载,当时的读书人一旦高中,第一件事哪里是什么忧国忧民?反而是先给自己取个号,有了“号”就能在权力场刷声望。然后就是娶小妾,求田为舍。想尽办法追求财富。至于内忧外患的朝局?国家命运?那才懒得想。

万历四十四年,山东诸城举人陈其猷进京赶考,一路惊见了山东农村灾荒的惨景。那饿殍遍野甚至“人相食”的一幕幕画面,让这位良知未泯的读书人很多天“恶状尤横胸臆间”。可进京才两三天不到,那些与他同行的“同学们”,却似乎忘了几天前的惨痛一幕,反而一个个成日花天酒地,“声歌诱耳,繁华夺目”。至于灾情如何,民生如何,除了这位陈其猷外,其他人“竟漠然不相关矣”,这,就是大明朝的“青年才俊”们。

如此没心没肺的场面,可不止在这几位“青年才俊”身上。明末学者徐芳更提出了“士为盗贼”的结论。这些明末饱读圣贤书的“精英”们,却是“水旱频仍而不知恤,疮痍宛转而不知矜,坐糜廪食而不知羞,负赤子父母之望而不知省”。对于老百姓的寒苦,竟到了如此麻木的地步。这样一群“精英”,可不就是“与世盗贼等耳?”

如此严重堕落的“精英盗贼”,既然对民生疾苦置若罔闻,他们又都关心什么?“格调”高一点的,就是忙着党争。为了争名逐利,纷纷投身于明末各个派系,比如号称“清流”的“东林复社”里,连他们自己的《复社纪略》都承认,这“清流团体”里充满了“嗜名躁进,逐臭慕膻之徒”。这帮人平日里充当打手,靠“骂战”博出位,私生活也丰富多彩。以至于明亡多年后,清朝诗人们还写诗表示羡慕:福慧几生修得到,家家夫婿是东林。

拯救大明靠这些“好女婿”?显然不靠谱。

更不靠谱的,还有大明官场上的各色“俊才”们,比如以“刚正”著称的言官们,到了明朝灭亡前,也是彻底没了底线。只要外地官员进京,这帮人就跑到人家住处,挨家挨户敲门索贿,只要谁不掏钱,第二天就是各种奏折砸来。吓得那些官员们甚至要卖衣袍凑钱行贿。两个多世纪前明太祖苦心设立的“言官制度”,这会却只养出一群“小流氓”。

“小流氓”如此没品,“大流氓”们却还要秀:崇祯年间的大明朝堂上,看似官员们一个个很“端正”,甚至金银财宝都不敢收,但人家只是换了“玩法”,官场上往来交际,“送钱”都变得没文化,都要送奇珍异宝乃至古玩字画,美其名曰“雅贿”。重要的人事任命,基本都是“雅贿”开路。崇祯年间的一幅对联,就生动说明了这群“大流氓”的德行:好官昏夜考,美缺袖中商。

当然,如果就此说明末读书人都“负心”,比如“记录”了“负心多是读书人”的曹学佺,乃至孙传庭卢象升刘宗周黄道周等杰出人物,都是明末读书人里的“良心”。但烂到家的明朝士风,外加崇祯帝昏聩的统治,让明朝权力场上演了一次次逆淘汰——最先被“淘汰”的,恰是这些“良心”。

所以,也就有了明朝灭亡时,一幕幕的奇现象: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北京城大小官员们卖身投靠者四千多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文官精英”。比如慷慨劝说崇祯“殉国”的言官魏藻德,就带头给李自成卖命。昔日的江南清流领袖周钟,也成了“大顺朝”的重臣。至于崇祯生前无比信任的魏藻德陈演等重臣,那更是“做叛徒人家都不收”,先后被打的家破人亡。种种丑态,恰如明末文学家冯梦龙那声怒骂:“尚何面目偷息天地之间”。

而等到清军南下,明朝“读书人”的不要脸表现也在继续:待到清军打下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的大小官员纷纷出降,却是南京城里一位乞丐愤然自杀,留下一首打脸啪啪的绝命诗: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纲常留存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条——主题也很明白:我大明,怎么养了这么多“负心”的“白眼狼”。

看过这一条条白眼狼,再看看为明朝殉国的曹学佺,就知那一声“负心多是读书人”,何止是痛苦的领悟,更藏着让人叹息的亡国反思——大明的衰败,就以读书人的堕落为缩影。

参考资料: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商传《走进晚明》、王建辉《明朝生活图志》、蔡明伦《亡国之臣:崇祯朝言官述论》、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牛建强《明代中后期士风异动与士人社会责任感缺失》、郑克晟《明代政争探源》、刘士林《道德高于知识》、《楹联丛话全编》、李杜韩2006《人面何处?——明亡时的官、兵与民》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为什么这么记载?

首先,纠正一下,这幅对联应该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个联句出自明朝“闽中十大才子之首”——曹学佺之手。

曹学栓是何人?

在历史上,曹学栓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官员、著名诗人。曹学栓幼年丧母,家境贫寒,父亲卖饼为生,含辛茹苦地将他抚养成人。而曹学栓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22岁那年一举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

曹学佺一生曾在南京、四川、广西、陕西等多个地区为官。他虽然仕途不顺,多次遭到弹劾、贬职,但是不得不说,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曹学栓为人清廉正直,刚正不阿,是个百年一遇的好官。

根据历史记载,曹学栓在四川担任右参政时,适逢灾年,当地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曹学栓见状,上奏天子,下设粥厂。在他的争取下,朝廷终于批下300万两赈济款。而且,曹学栓不同于以往借灾发国难财的贪官们,他将所有的赈济款用于赈济灾民,蜀地的百姓们也因此对他十分爱戴。

除此之外,曹学栓对那些官吏权贵们贪污受贿,搜刮民脂民膏的行径更是嫉恶如仇。因此,在他统辖的地区内,他严厉打压这种行为,当地百姓也因曹学栓的这一政策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人们都从心里拥戴这样一位清官。

直到隆武年间,清军攻陷了明王朝统治的最后一丝防线,国破已成定局,曹学栓为了维护自己和国家最后的尊严,自缢而亡。

他在死前还留下了一则遗联:生前单管笔,死后一条绳。这幅遗联成了曹学栓一生精忠报国,坚贞不屈的写照。而他本人也名垂青史,永远被人民铭记。

名联的创作背景

在曹学栓逝世之后,后人曾针对他的一生作为和贡献,为他做了如下总结:藏书万卷,著书千卷,治一方,遗名联,谱逗腔。

这样的一句后人的追评,概括了曹学栓多才多艺、成就斐然的一生。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这句“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正是曹学栓生平写下的最为人称道的一则名联。

根据史书记载,这幅对联是天启二年,曹学佺在广西桂林担任右参议时写下的。

在曹学栓统辖期间,桂林地区有不少跋扈的奴才,他们自诩背后有皇亲国戚撑腰,常以放纵恶犬,咬伤百姓为乐。一日,一恶犬在街头咬住一位秀才不放。此时,一个屠夫经过,眼见秀才要有性命之忧,便拔刀相助,杀了恶犬,救下秀才,他也因此得罪了那群奴才们。屠夫和秀才马上被送了官。

曹学栓时任桂林地区的父母官,负责审理此案,他对桂林地区这些狗仗人势的奴仆们早有耳闻,也想趁机给那些权贵们一个下马威。

于是,双方对簿公堂。曹学栓在问明缘由之后,最终判屠夫无罪。谁知那群奴仆不依不饶,暗中收买秀才。秀才在威逼利诱之下,最终翻供,反咬屠夫蓄意杀狗。

曹学栓听到秀才翻供,显然是狗咬吕洞宾,登时怒发冲冠,斥责秀才颠倒黑白,恩将仇报。在曹学栓的威慑下,秀才承认了自己做了假口供。屠夫最终被判无罪,而秀才则被重判革去功名,给皇亲当狗。

即便如此,曹学栓依然心中不忿,觉得秀才枉为一个读书人,有违君子之德,于是便提笔写下了这句流传千古的“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名联的含义及其映射的社会现实

在这对名联中,曹学栓引用的“屠狗辈”最早见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刺客列传》,司马迁写道:“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高渐离,战国时期燕国狗屠,善击筑,是著名刺客——荆轲的好友。六国灭亡后,秦王让高渐离进宫,请他击筑。当时荆轲刺秦王的计策已经败露,秦王知道高渐离是荆轲好友。为了防止他复仇,秦王命人弄瞎了高渐离的双眼。但是高渐离早有计策,他在所奏的筑里灌铅,趁秦王听得入迷,用筑向他砸去。不过最终还是没有成功,反而被秦王杀害。

除此之外,《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还记载了另一个狗屠: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在楚汉相争之际,樊哙作是刘邦手下最为勇猛得力的一员干将。比较经典的一个历史桥段是,樊哙在项羽所设下的鸿门宴中面斥项羽,勇敢地为为刘邦解围,让刘邦在九死一生的境地中逃离虎口。

无论是高渐离还是樊哙,他们在历史上都是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平民百姓。狗屠这个职业,放到现在来说其实就是一个杀猪匠。然而,时势造英雄,在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侠肝义胆却让凡人望尘莫及。

在曹学栓的名联中,“仗义屠狗辈”对应的是“负心读书人”。这幅名联虽说在现实意义中不够严谨,但是的确也映射了历史上那些忘恩负义、枉读诗书的负心之人。

西汉时期,著名的才子司马相如。他的妻子卓文君在他最落魄的时候,以身相许,同他私奔。然而,不久之后,他又钦慕于汉室公主,冷落糟糠之妻。虽后有文君与之相决绝,挽回了丈夫的心,但是司马相如在本质上还是难逃始乱终弃之嫌。

唐朝著名诗人——元稹,如果提起他那首被无数痴男怨女吟诵的“曾今沧海难为水”,大家都无人不晓,更加难以想象他是一个负心汉。但是现实中,元稹的确成为了唐朝才子中的渣男之最。

贞元十八年,名门千金,韦家嫡女——韦丛下嫁寒门士子元稹。当时元稹家贫,尚无功名,韦丛并不计较,她一心一意侍奉丈夫,见元稹少衣裳,她为丈夫日夜缝制;丈夫爱喝酒,她不惜以金簪换酒钱。贫贱夫妻百事哀的预言并没有在这对夫妻身上实现。

她的妻子持家照料元稹七年,直到丈夫功成名就,她却因操劳过度而溘然长逝。元稹悲痛不已,在诗中表示要为妻终生不娶。

结果不到两年,元稹便另结新欢,正所谓“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然而,另娶之后的元稹没有就此收心,反而与唐朝名妓薛涛纠缠不清。“负心多是读书人”用在司马相如、元稹这些人身上再恰当不过。

结语

曹学栓除了是一个正义清廉的好官,更是一个胸怀丘壑的学之大儒。在他的心目中,这个社会中,一个人的品质德行,不与他所处的社会阶层和身份相挂钩。

在尚书尚德的社会风气下,人们往往过度抬高读书人的地位和德行,反而对一些看似粗鄙的底层人士心存偏见。而在真实的社会当中,一些情况下往往恰恰相反。那些看上去道貌岸然的君子常常在威逼利诱之下,权衡利弊之后向非正义的行径妥协。反而不如那些五大三粗、不拘小节的“屠狗之辈”重情重义。

当然,曹学佺的这副对联看上去是在肯定屠狗之辈的侠义行径,贬低读书人的忘恩负义。事实上,这也只是作者在当时的情境之下,因一腔愤慨而做出的一种不合理性的感叹。当然,其存在的合理性就是告诫后世之人不要以貌取人,而是透过现象看清一个人真实的品质德行。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