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大脑开发到100%会怎么样(人类大脑真的只开发了10%)

人类大脑开发到百分之一百究竟会怎么样?

1.以前,在我们还没见过世面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或者说是见到有那么一句话:
人类大脑开发到100%会怎么样(人类大脑真的只开发了10%)

我们人类的大脑只开发了10%,还剩90%的大脑区域未被开发。

而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人,他的大脑开发程度就比普通人的高出了好几个百分点。可这几个百分点就足以让他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可想而知,根据这个说法来看的话,要是我们人类的大脑能开发到20%,50%,甚至是接近100%,那我们将会厉害到什么样的程度啊。

而那厉害到成神的程度,相信看过《超体》的人都有所了解了吧。

开发了100%的大脑能上天入地,能与万物融为一体,能超自然的存在,但却已违背理论科学。

显然,当见过了世面后,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就是:实际上人脑并不是只开发了10%,而是早已经开发了100%。

试想一下,大自然会那么笨吗?她会违背她自己的规律来帮人类堆积出90%的大脑区域不用?这不明摆着是物质与能源上的浪费吗?

要知道,大脑平均耗费着人体总能量的20%多呢,那么多的能量被大脑消耗,而且大部分的能量还是被没有开发利用的,对人类生存毫无帮助的大脑区域消耗。

这不是明显是拆人类的台,让人类在进化中处于劣势,然后将人类淘汰吗?

显然,事实不是这样的吧,人类不止没有因为每天耗费大量与生存无关的能量而被自然淘汰,而且还活得好好的。

也许你会说,既然那部分的大脑区域没有被开发,那就不会耗费人体的能量,所以以上的说法并不存在。

这说法确实也是合理的,但我们是否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

能让人类无缘无故地多出90%未开发的大脑区域出来的自然动力机制到底是什么?

人类出现这未被开发区域的大脑的目的是什么?是等待人类慢慢来开发存储自己越来越多的记忆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是不是意味着人活得越久,大脑开发的程度也就越高?可这是不是也意味着与人类只开发10%大脑的说法产生了矛盾?

好了,既然人类只开发了10%的大脑区域是不存在的,那么前面所说的100%的依据是什么呢?

其实这个依据很简单,只要我们稍微对比一下电脑或者手机的CPU就能有个较好的理解了。

平时在设备上开的应用小或者少的时候,CPU的使用率就低,可当我们开启了大的应用或者多个应用的时候,CPU的使用率自然也就升上来了。

这其实就跟我们看娱乐类的东西与看学习类的东西所要动用的大脑量是不一样的类似。

虽然这说法不够科学,但确确实实是能让我们很轻易地感知到,为什么当我们在看娱乐类的东西的时候会感觉很轻松,而看学习类的东西的时候就会感觉有些费力,有些烧脑的缘故。

因为看娱乐类的用脑量跟看学习类的是不一样的,毕竟第一个是被动接收记忆,而第二个则是主动构建思维。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智商的情况呢?其实这智商不同的本质与所谓的大脑开发是没有关系的。

因为这跟大脑某个区域的神经元区块链的链接活跃度有关。

一个人只要常用脑了,或者是常注重哪个领域的知识了,那么他那块相关的知识区块链就会经常处在活跃的状态中,他可以通过经验或者是思维的构建来快速地想到问题的答案。

所以说,人智商的高低,除了一些先天性的因素在作用外,更重要的是他有没有在某一些领域上进行知识面的补充,然后去活跃那个领域上的神经元区块链。

有人说,人脑的功能只开发了10%,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人脑只开发了10%”的谣言不知道是怎么得来的,而且至今依然流传。

而电影《超体》更是拿这个谣言讲了90分钟的故事。

当初人们可能是基于“单位时间内,活跃的神经元占有大脑总神经元的百分比”而得出的结论。更新完了学习观16期后本以为这个谣言可以不攻自破,结果还有提只开发了10%的。

那我们将从4个视角来讨论人脑是不是只开发了10%。

一、耗能视角

大脑极其耗能,2%的总重,却用20%以上的总能量。如果不是为了支持能造成环境迅速变化的“移动需求”,大脑应该是性价比最低的器官。这里的耗能并不是说不思考就不耗能了,光是保持静息电位就已经在持续耗能了。

例子1:这个视频 [1] 就讲到了海鞘在移动时有大脑,可一旦决定不动了,第一件事情就把自己的大脑吃了。

例子2:灵长类动物的大脑容量都受到了物理限制。因为支持如此耗能的器官,需要长时间进食来提供能量。而消化食物消耗的大量能量又限制了脑容量的扩增。直到我们的祖先学会了烹饪,可以将食物在体外提前进行消化后才突破了这个脑容量极限 [2]。

这也就是说,从耗能视角,演化不可能允许大脑留着90%不工作又耗能神经元们。

例子3:儿童时期的大脑神经元数量是一生中的巅峰,随着年龄的增长,数量开始下降。可以看出,演化出的特性确实迫使大脑有节能的倾向。而活跃用脑可以抑制阿兹海默症的发生。所以扶自己起来学吧!

二、信息视角

在大脑中,动作电位的不同频率代表着不同的信息,每个动作电位最大约有 4.32 bits/s 的信息传递速度。

例子:用一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两个灯泡,可以代表4种状态(亮亮,灭灭,亮灭,灭亮),如果永远全亮,那意味着你不但没有增加脑容量,还把原本能表示4种状态的能力降低到了1种状态。

类比:假如你的手机有128G容量,如果你仅仅用了12G,我们并不会说你的手机还有90%的潜能没有被开发。你也不想让手机的128G全部装满。

三、功能视角

在大脑中,不同的区域存储着带有不同功能的模型,比如边缘系统控制情绪,小脑调节运动。只有涉及到当前要使用的功能时,特定大脑区域才会活跃。

类比:这就好比你的电脑安装了很多软件,我们并不会只因为你仅在使用一个软件而说你的电脑还有90%的潜能没有被开发。不过如果你喜欢,从软件价值的角度来看,我们确实可以说你的电脑还有很多潜能。还可以装很多有用的软件。

四、传输视角

不过正如我们关心电脑 CPU 的主频一样,我们更关心的是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而这一点的答案是: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接近于香农通信原理的数学极限 [3]。

例子1:苍蝇对运动视觉有很高的要求,而神经元的处理速度又存在物理极限,因此演化迫使苍蝇的视觉神经系统保持简洁,以快速对动作做出反映。

例子2:蜻蜓的神经系统也有同样的简洁性,蜻蜓的每个眼睛只有 8 个神经元,用以控制翅膀的摆动 [4]。

人脑的开发在于我们所学习的新知识上(相当于手机安装的新app)。

感兴趣可以看看神经元是如何交流的。从02:53开始。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40ad28b371e246d8ad6dfffa99d8b664”, “media_id”: 1613220023298052, “vid”: “v02004g10000ceeaptjc77u660btafdg”, “vname”: “16v3.mp4”, “vu”: “v02004g10000ceeaptjc77u660btafdg”, “src_thumb_uri”: “tos-cn-i-0004/40ad28b371e246d8ad6dfffa99d8b664”, “sp”: “toutiao”, “vposter”: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mosaic-legacy/40ad28b371e246d8ad6dfffa99d8b664~noop.image?x-expires=1988718684&x-signature=Jde0B7XwUBnfu5GSFhgcNskVDmE%3D”, “thumb_width”: 640, “duration”: 1109.103,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1109.103,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77730697}, “ultra”: {“duration”: 1109.103,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146553428}, “1080p”: {“duration”: 1109.103, “h”: 1080, “subjective_score”: 0, “w”: 1920, “file_size”: 285811411}, “normal”: {“duration”: 1109.103,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53051021}}, “item_id”: 6729274116139909639, “user_id”: 104370926409, “file_sign”: “89ce50f91853e56adf3f04bb7efdeb17”, “group_id”: 6729274116139909639, “thumb_uri”: “40ad28b371e246d8ad6dfffa99d8b664”, “md5”: “89ce50f91853e56adf3f04bb7efdeb17”} –}

参考

[1] Daniel Wolpert, “The real reason for brains”, TEDGlobal 2011,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6874084

[2] Suzana Herculano-Houzel, “What is so special about the human brain?”,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8252192

[3] Stone, James V. (2012). Information Theory: A Tutorial Introduction: 177–179.

[4] Greg Gage, “How a dragonfly’s brain is designed to kill” DIY Neuroscience 2018,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234675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